作者简介
作者为法国拉康派精神分析家,临床心理学家;文章摘选自《拉康派杂志》(《Larevuelacanienne》国际拉康派协会官方杂志,CharlesMelman等主编)年总第14期。
对孤独症的理解需要从精神分析对主体的定义谈起:它被拉康命名为“言在”(parlêtre)及其在语言中被捕获的症状性的效果。
这个定义意味着一个主体的症状并非只是需要被减少的痛苦,而且还包含了主体在与由语言和言语构成的彼者的关系中他所处的位置。这种与彼者的关系总是症状性的,因为它被语言及其歧义性所组织而不可能完全地被言说,因而主体在其中无法真正地讲出所有他想说的;这种关系是隐含的、次级的,其中的信息的意义总是无法完全地被理解。
事实上,当两三岁的孩子不停地询问“为什么”时,就很好地表明了这点。如果换句话说,那么与彼者的关系是在请求当中的,即由彼者向主体的地点发出请求,而主体向彼者发出他的请求。然而,要完全地去回应这种请求是不可能的,也正是这个不可能性本身启动了欲望。
从这个导言出发,孤独症表现出当与彼者建立联系时的一种巨大的困难,即使由此并不能预见这种情况的具体原因。或许存在着诸多原因,它们带来了某些后果,这些后果既影响着孩子,也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周遭,而首先影响的是他们的母亲。
心理功能的出现与出生时就已经高度复杂和分化的神经生理的有机体有关,它支撑着这个功能,而后者依赖于已经建立起来的某些机能。面对着婴儿的实在,是彼者(被弗洛伊德命名为未来的援手)从他过去和当下的历史出发将他的表现和感受赋予意义。婴儿于是认同了这个“赋予”并异化(在与之建立联系的意义上)在彼者的话语中,认同于他的能指。孩子的“不”也是将这些“赋予”归之于自己的一种方式。在能指的世界中被捕获即是进入到表象中,这让孩子能够拥有一种内在的生活,并且在紧张和孤单(新生儿根本性的困境)的时刻能够为自身提供支持。
在之后将成为孤独症的孩子那里,他们对于进入到异化的结构性时间中的能力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足。而这是发生在冲动生活中的:也就是说,不仅在与彼者身体的,也在与其语言的互动中冲动并未以充分的方式启动起来。
从拉康对弗洛伊德著作中冲动及其环路的阅读出发,精神分析家Marie-ChristineLaznik[1]提出了在孤独症那里建立冲动环路“失败”的概念(Laznik,):这个环路假定了在孩子那里存在着一种互动与主动的参与性,但它最终并未通过达到满足而闭合,这种满足不是需要的满足,而指的是相遇的满足,即与母亲分享的享乐。母亲或其他母性养育者发起互动,不管是在哺乳、洗澡还是在换尿布时;她对孩子讲话,看着他,她引发一种分享,但孩子不回应。孩子在与母亲冲动性的相遇中,他回避相遇的主动性:他对于别人向他表示的兴趣无动于衷,不会去寻求来自母亲或者母亲替代者的目光,不会试着去启动与母亲之间愉快的互动,没有来自他自己的请求。孩子回应的缺失会在母亲和周围人那里造成不良的情绪效应,而这又会加剧上述情况,因为母亲和孩子的两种冲动环路都处在对彼此关闭的状态。
除了在母亲的能指中原初的异化外,对于主体而言第二个结构性的操作是符号化的分离,“切断”,它允许孩子将彼者从自身中分离出来,让相异性就位:他人并不是我。是母亲与孩子之外的第三者让这个分离发生,并为享乐设立边界:这就是父亲的功能,它保证了主体与原初彼者之间相分离的存在。但我们明白,这个符号化的操作不可能在孤独症孩子那里发生,因为他为了生存而不得不——由于异化的不可能性——在一种相互排除中维持与彼者之间密封性的分裂状态。在此,排除的实在替代了让精神的内在性成为可能的分离的符号。
这种思路为创建旨在预防孤独症的Préaut协会提供了可能性,它由对孤独症感兴趣的数十名临床工作者共同组成,并得到了来自CharlesMelman[2]先生的支持。
在这个协会的所有工作中,其中一项研究是找到一种从出生到12个月期间对婴儿的孤独症风险进行早期检测的工具,并且它能够与SimonBaron-Cohen的CHAT量表(婴幼儿孤独症筛查量表:在位18个月-24个月的婴儿中筛查出6位三岁时被确诊的孤独症患儿)的筛查结果相对应。我们必须在当婴儿更小的时候找到可用的一种工具。
Préaut表主要包含两个征象:1.目光的征象,即婴儿是否会自发地与母亲进行目光交流?2.重新发起(relance)的征象,也就是确认冲动的第三个时刻:婴儿是否会成为彼者满足的对象,即他会考虑彼者,并且试图与其分享最初互动的这种享乐,比如被咬、假装被吞、被拥抱,再比如让这个原初彼者看着自己,倾听自己等。我们的假设是,如果目光的第一个征象是缺失的,那么就必须要去寻找冲动和重新发起的征象。当前的研究正处在让这两个征象生效的阶段,因为它们一开始只是作为早期关系的标志。位婴孩参与了检测。该项研究由GracielaC.Crespin[3]主持。
其他一些精神分析的模型:MargaretMahler(-),匈牙利裔美籍精神分析家和精神病学家,最早在维也纳作为精神科医生从业,当时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圈联系紧密。年,纳粹德国吞并奥地利后她移居纽约,开始作为精神分析家执业。她认为,所有的婴孩在出生后四个星期都会经历一种正常的孤独症时期,而孤独症的病理是一种对这个阶段的固着或者退行。由此,她区分了孤独症(被其称之为“孤独症性精神病”)和共生性精神病。◎
DominiqueJanin-Duc
文
蔡婷婷
译
注释
[1]巴西裔法籍拉康派精神分析家,临床心理学博士,拉康的分析者,CIPPA成员,在巴黎Alfred-Binet中心接待家长和婴儿。主要研究领域涉及女性、儿童,以及“有孤独症风险的婴儿”;作为Préaut表(孤独症谱系障碍早期筛查表)的共同创立者,她认为我们从出生后第四个月起就有可能发现孤独症的潜在风险。根据她的假设,有患孤独症风险的婴儿可能缺乏与生俱来的交流需求,也缺乏为与之互动的人带来愉悦感的需求。Préaut表是根据后来被诊断为孤独症的婴儿的家庭影片,以及由高危婴儿的治疗工作所提供的临床材料而开发的筛查方法。
[2]法国著名拉康派精神分析家,拉康弟子,精神病学家,国际拉康派协会(ALI)创立者之一,曾是巴黎弗洛伊德学派教学主任。
[3]阿根廷裔法籍拉康派精神分析家,临床心理学家,ALI协会成员,Préaut协会副主席,从事婴幼儿孤独症研究与治疗工作25年,主持并参与Préaut研究(
转载请注明:http://www.mwoap.com/yfzbz/101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