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语言这么好,还说TA是自闭症呢

Q小的时候,语言开口的不算早也不算晚,开启之后语言能力是超出同龄孩子的,认知也很强,所以尽管他出现了一些较为奇怪的情况,我也没有把他往自闭症想过。可见,孤独症的更多表现在母婴群中普及的还是太少。

什么叫做异常和正常,其实是统计学产生的概念,在正态分布中,处于中间的就算正常,处于两端的就是异常。

我妈常说,这么好的一个孩子,哪里是孤独症了。

为什么是呢?

因为大多数小孩不会任何玩具都不要都不玩,如果去买玩具,不好意思,毫无兴奋,得到新玩具,不好意思,毫无感觉。去看地铁门,好兴奋好期盼,可以安静地默默看两三个小时。

如果去买新衣服新鞋子,统统拒绝,就是喜欢和想要自己的旧鞋子。

(以前,朋友听我讲时,说娃怎么这么会给你省钱,我也这么觉得,现在想想,如此幼稚,其实这就是反常,和大样本不一样,家长就需要去觉察。早点觉察,并不是说要去下个定义,而是可以更早地利用早期时光,去改变家庭的教养环境和方式,去更早地对孩子形成理解和接纳,去带孩子参与更多刺激,不是随他闲着静静思考或是忙着自我刺激。)

大多数小孩不会因为妈妈今天多说了一个字,明天少说了一个字,今天说这句话时笑了,明天说这句话时笑的弧度不对,就情绪崩溃了。大多数小孩不会因为妈妈提醒一件TA想好的事情,就大发雷霆。也不会因为妈妈每周三都要去跳舞,但是有一天下大雨,没有去就哭着质问,你为什么不去?你上次下雨就去了?为什么?

(老实说,也有很多群友是看着Q的进步和成长的,他真的很棒,但是这个坎,这么多年,我们还是迈不过去。如今,我们也还是会因为话语和表情的不同,大哭大闹,是因为ASD的自我中心化,不符合他预设的语言或表情吗?是因为ASD不能接受这种变化吗?还是因为什么,别的。

从小到大,最消耗我们时间精力的,就是这个结,既不知道哪句话就突然冒犯了TA,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他的为什么。更头疼的是,无论怎么回答为什么,都不能接受,情绪一旦开启了,就是啥也听不懂,还咄咄逼人,曾经给我留言的一位更年长的AS家长说,他们不停质问,要的不是答案。)

是的,我了解,就是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在那一瞬间崩塌了,只是崩塌的原因,我有些毫无还手之力。

大多数小孩不会一边哭着说要妈妈抱,妈妈过来抱,就打妈妈。(矛盾型依恋的普通孩子有的也会出现这种情况,孤独症孩子的先天特质及感知,极容易形成和养育者之间的矛盾依恋,即使家长的陪伴和支持很多,因为TA们的确存在独特的解读方式,就像Q现在长大了,我可以更多了解到他是怎么想的怎么看的,对于我们的很多行为和话语,其实他理解的都相当刻板和过于消极,我想,小时候的TA,一定是更加迷茫的,怎会不形成矛盾型依恋呢?)

《重建依恋》这本书,提倡我们要从依恋关系开始,因为我们的确很难,和带有孤独症特质的孩子们,一开始就建立很好的安全型依恋和亲密关系,就算我们感到自己做的很好了,在孩子那端,也未必。

在群里,也会经常看到,有一部分家长,和孩子沟通能够很好,孩子也容易配合,听从妈妈的话语、建议、约定,那是依恋一开始就建得好的或者是重建修复了的,还有一部分家长,容易抱怨孩子,觉得孩子难以理喻,根本说什么做什么都没用,哪怕用了别人的建议或者思路。

这个时候,其实我们需要回到更早的时候,就是0-2岁,与孩子建立依恋关系的时候,这个步骤不做,一直都可能会存在隔阂和对抗。

那我们想一想,怎么对待0-2岁的孩子?无条件满足+积极而投入的回应。

假使你眼前的这个孩子才2岁,你又会怎么看待他的一个让你愤怒、让你不满、让你咂舌的行为呢?要思考和调整自己哦。

我妈还会继续说,这个孩子又聪明又音乐好,哪里是孤独症了。

我会反问她,你能和他好好说上五句话吗?

让我们更单纯地来看待孤独这两个字,不是只有不说话呀,如果人家不跟你说话和互动时,就一切好好的,只要跟你说话和互动,就开始各种争吵、矛盾、冲突、哭闹,那还有谁,想和你说话和相处呢?

很多时候,Q都是这个状态,这才是他们被称为孤独症的原因。

还是要回到适应性和功能性。回到社交这个核心。

高功能孩子,虽然能说,但是存在极大影响其社交功能,使得人们一跟他说话,最开始可能还会觉得,这个小孩挺有意思的,说话挺小大人的,懂得东西不少哦,到后来的,烦躁、嫌弃、厌烦、莫名其妙、拧不清、抓狂、被逼疯。老师们通常会一开始特别喜欢他,后来再慢慢觉得他有些难缠,不知不觉就想远离,我想,这种失丧感和抛弃感,在他们的潜意识里,经常充斥着,也影响着他们对世界的理解以及对待很多事情的态度想法。

还有一些孩子可能是行为层面的,使得自己和他人无法好好相处。完全不守规则,想到什么就去做什么,还有些打人、抢东西、蛮横等行为,但因为出现这种行为表现的原因,绝不只是孤独症孩子会导致,所以一般行为型的社交受阻,我觉得是需要从更多维度去评估孩子,以及去解决这个问题的。

因为Q是用言语和观念导致社交受阻的类型,我不太了解有比较多冲突行为的ASD孩子内心解读究竟是如何,在此也无法给太多建议。核心还是情绪,情绪引发的行为问题,自我中心化引发的行为问题,如果说,普娃们一生两次自我中心意识爆棚,在2、3岁开启一次,在青春期爆发一次,那么阿斯小孩,几乎每天都处于青春期和自我意识觉醒期,也许,我们去看一看,如何对待2-3岁幼儿,各种说“我不”,各种坏脾气不配合的表现,会对我们有所帮助,孤独症孩子的心智年龄本来就小,如果他只有3岁,想一想,对于同样的行为,我们依然如此生气吗?如果依然如此生气,那显示了早期的亲子关系一定有问题,如果不那么生气了,就请用这样的角度,去对待。还有就是青春期孩子相处的书籍,很值得阿斯家长早一点看,不需要等到青春期再看,我每每学习发展心理学到青春期时,都会觉得,这不就是Q们,一贯的样子么。

但Q同样也有行为问题,比如常常会出现的,就是喜欢动不动就要碰一下人家,其实这部分也是显然有触觉刺激寻求在里面的,毕竟早年兴趣狭隘,各类普通小孩能够自己完成和获得的刺激,他们是很少很少的,Q也不吃手,嫌水和沙子脏,受不了小黑点,受不了不舒服的触感口感,其实长大后,这部分他还是缺的啊,就会通过自己的方式寻求以前缺失的这部分,表现为动不动就要碰碰别人,抱抱别人(小的时候还会亲陌生人),甚至有时,也不知道自己又去撞了同学一下,贴了一下别人,搞得别人很烦,很莫名其妙。

这样子,和同学的冲突也会不断产生,Q在学校基本全是这种事情,遇上脾气好的,就烦他讨厌他,碰上脾气不好的孩子呢,就会闹得比较严重,打起来,吵起来,影响和扰乱了别的同学以及课堂。

老师了解情况时,还完全说不清楚,因为他也不知道为啥。久而久之,容易形成全班同学对他的偏见,所以,在曾经有一段时间,他几乎是受到全班投诉的,现在他也慢慢扭转了一些人,对他的印象,在这里,也想感恩Q的班主任,非常地包容和相信他。

还有什么表现可以帮助我们识别呢,就是传统里的刻板行为,强迫行为了,比如,必须数几步走到某个地方,必须把东西都排列整齐,高功能的孩子,有的表现没有那么明显,但是也存在,而且会时不时发生变化,比重度的孩子调适性好一些。

Q在小的时候,我和他说再见时,门缝的角度必须固定40度,我的站位和表情必须固定,否则会哭闹。再大一点,经常因为一定要和我们走同一边,会撞到人。再大一点呢,必须睡前铺床,被单不能有褶皱,跟他说晚安时如果压坏了,他就崩溃了,我一般会用比他还要伤心的语气,先喊出来“完了完了,怎么办。太难过了。”,他就会好很多,再后来,这个强迫也没了。

有的时候,娃忽然崩溃,我们要去想一想,是否破坏了他们的一些内心秩序和规则。

独特的兴趣,我想单独写一篇,利用兴趣是我们每个家长都要学习的,上一篇“坏事变好事”里,也说了一些利用他们所沉迷事物进行良性引导和体验的实例。坏事变好事,阿斯伯格小朋友沉迷事件的良性影响

最后,我想说,即使孩子们与普通小孩如此不一样,即使他们有很多不被我们理解的部分,但Q也快乐健康地成长了,适应着学校,交到两个好朋友,战胜了各种他所迷茫、所恐惧、所担心的事情,还创作了很多的故事和音乐。

每个人的自我调节和适应能力,也是强大的,“上帝关上一扇门,就会为你打开一扇窗。”,神既然创造了我们,就赐下了我们各自的使命,他不会那么容易放弃人们。

我们更要做的,是以释然而接纳的心态不断提供给孩子们信心、能量和支持,通过坚持稳步地培养孩子们不足的部分,早年缺失的经验及能力,在青衫和鱼鳍的正向


转载请注明:http://www.mwoap.com/yfzbz/1131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