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一个孩子,
幸福一个家庭,
影响一个社会。
英国教育家认为:
“严酷的家庭法则就是对健全心智的阉割,
甚至是对生命本身的阉割。
一个屈从的孩子不会长成一个真正的人;
一个因手淫而被惩罚的孩子,
将来也得不到高度的性快感。”
面对幼小的孩子,如果家长不能首先想到如何给孩子自由,而是如何对孩子进行规范,尤其在一些无关紧要的生活细节上,向孩子提出大大小小的各种规则和要求,并且经常为孩子不能达到这些目标、不遵守这些规则而去批评孩子、惩罚孩子,那么他几乎不可能培养出一个健康的孩子,只可能打造出一个刻板者、自卑者和偏执狂。
童年是坚强的,
也是脆弱的。
一个人的童年可以在物质生活上贫穷,
不可以在精神生活上苦难。
物质贫寒在某种程度上能锤炼人的意志,精神压抑只能扭曲健全心理。如果父母在孩子面前太强势,孩子凡事要按家长画好的道道来,那么父母越认真,对孩子的自由意志剥夺就越彻底,给孩子带来的精神损伤越严重——为什么很多“多动症”、“自闭症”儿童出自高学历、高收入、严要求家庭,答案常常在这里。
“教育的对立面是控制”,现实中却有太多的人把控制当作教育。如果有人对他说不要给孩子定太多规矩,要让孩子自由成长,他会立即反驳说,不给孩子立规矩行吗?难道他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如果他打人、偷东西、随地大小便也不要管吗?持有这样极端思维的人,其话语逻辑令人无法招架,“人之初,性本善”在他们看来是胡说八道,所以他们只能这样理解,孩子是不知天高地厚的,给三分颜色就开染坊,所以要严加管制,不管就是不负责任。
极端思维和庸俗思维都是缺乏思考力的一种表现,背后的外部成因往往正是这些人从小经历了太多的“规矩”,致使思维狭隘。
没见识过美好柔和的教育,也失去了用最天然的心去体会另一个天然的人的能力,不相信一个人的自发选择会是善的。对人性的不信任,常常是一些人跨不过“立规矩”这道坎的根本原因。所以面对一个具体的孩子时,尤其面对孩子的过失时,不知道离开了惩戒,还有别的办法。
---------------------------------让孩子看到规则之美
自由是规矩存在的土壤,自由的孩子才能成为自觉的孩子。自由意志就是要打破对规则的盲目膜拜。美国著名教师雷夫认为:“如果要我们的孩子达到相同的境界,就要在教导他们了解规则之余把眼光放远,不受教室墙上的班规所限。人的一生中有时并无规则可循,更重要的是,有时规则根本就是错的。”
成人可以给孩子呈现规则,却不能强迫孩子执行规则。如果有什么规则特别需要孩子服从配合,要想办法,通过合理的方式,让孩子看到规则之美,心悦诚服地接受。在规则教育中,家长的榜样作用和包容心远比强制力更能让孩子学到守规矩。
“孩子的爱的潜在可能性、幸福的潜在可能性、运用理智的潜在可能性,以及类似艺术才能这样的更为特殊的潜在的可能性。它们是种子,如果给予适当的土壤,就会生长,就会显现出来;如果没有这些条件,它们就被窒息而死。在这些条件中,最重要的条件之一是,在孩子生活中起重要作用的人要信任这些潜在的可能性。这种信念的存在,使教育与控制之间产生了区别。”
虽然每个儿童都会出于无知和调皮,在某一阶段某些事上“没规矩”,尤其男孩子,更愿意探索和挑战,更显得“不听话”,甚至具有破坏性。但一个单纯的儿童从来不会没底线,只要孩子心理健康,对人对事没有恶意,就不会有过度的挑衅,随着年龄增长,自然能变得习惯良好,行为得体。
很多精英人物,在回忆童年时,上树掏鸟窝,到地里偷西瓜,甚至三天不洗脸,打架等等,所有这些“坏行为”都是有趣的童年记忆,却完全影响不到他们成年后的道德面貌和行为能力。
当下有一个误导大家的词就是“溺爱”,词面意思使很多人误以为想把孩子教育好,就是要爱得少一些,定规矩多一些、严厉一些、物质上苛刻一些。尤其家境条件较好的孩子出了事,人们几乎总是众口一词地说这孩子被“溺爱”坏了。
事实是古今中外,任何经济层面、社会层面的家庭都有可能出混混,混混的产生和家境没有必然关系,只不过家境好的更引人注目。家境优越的孩子和家庭贫寒的孩子,他们成长得好与坏,不在于父母在物质上是否出手阔绰,在于精神上是否充分给予。儿童对外部物质世界感觉懵懂,对自我情绪感知却分外敏感。
物质上多一些少一些不是问题,精神上的贫寒却会对儿童形成心理摧残。家长给孩子花钱多和他爱孩子多少,没有一点关系。事实是很多经济条件良好的家长,无力在精神和情感层面满足孩子,就用过度的物质给予进行弥补和掩盖,把花钱多理解为爱得多,但这不过是庸俗思路,也是爱的假象,谁不知道提供物质享乐总是比提供精神享乐更容易一些,尤其对于经济宽裕的家长。
如果一定要说过度花钱也是爱的一种,这种“溺爱”只是物质溺爱,这不是孩子的需要,只是家长的需要。孩子要的是“精神溺爱”,即家长能给予的最优质的父母之爱。这种爱不是由一大堆的物质堆成,而是由充足的相处、深厚的感情、自由的氛围、良好的榜样等等这些构成。
其中,少立规矩,就是保障自由,提高爱的质量的重要方式之一。有一个物质丰富的童年不是件坏事,但拥有心理丰盈的童年才是人生的幸运。“自由意志”是家长送给孩子的最大的奢侈品。
------------------------------------家庭生活中规矩越少越好
生活有万千种细节,对于该给孩子什么规矩,如何把握这个度,没有人能把所有的情境都罗列或归类,很多东西是需要自己去悟的。
我的观点是,“守规矩”这件事在幼儿期几乎不需要强调,越年幼的孩子越不该给他定规矩,整个家庭生活中的规矩越少越好。如果有什么要求,只要讲给孩子,并做出示范,同时想办法让孩子愉快接受就可以,没必要为了“规矩”的事,整天和孩子弄得不愉快。
在道德和安全的底线之上,几乎可以允许孩子去做一切他想做的事。不要担心他闯些小祸,不要害怕他做得不够到位,不要为他的无心之过而责备他。日常生活中不处处限制和压抑孩子,至少就是为孩子提供了正常的精神成长条件,对于精神发育正常的孩子来说,所有的经历,无论成败,无论好坏,都会沉淀为正面经验。
在我们的文化中,“规矩”太深入人心,“自由”太新鲜。这也是为什么“规矩太多,难成方圆”现在还很难被人接受,因为它和很多人的常识相去甚远。孤立评价每一种“规矩”,似乎都有存在的必要。但儿童真的需要那么多规矩吗?那些规矩对儿童是适宜的吗?“在错误纪律下长大的孩子,变成无关紧要的习惯和礼仪的奴隶,毫不迟疑地接受许多愚蠢的习俗。”真正需要他们学会的人生智慧和能力却无法习得。
有一次,我和一位幼儿园园长交谈。我问,孩子入园后,你们首先做的事是什么。她说:“首先是纪律教育,把孩子们在家里养成的自由散漫的坏毛病纠正过来。”然后呢?我又问。“然后就是上课。从我们这里毕业的孩子,上小学就不需要再学拼音了。”园长骄傲地说。
我相信这位园长的回答在当下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代表着一种思维方式,也代表着一类做法。
有位家长跟我说,她花高价把孩子送进一所蒙台梭利幼儿园,可是没过多久,孩子就哭着不肯去了。后来她了解了一下,发现这个幼儿园有相当多的规则,如:不能在教室里大声说话,孩子们不小心稍大声一点,老师马上会说这样打扰到别人,不礼貌。
小朋友玩的时候,偶尔互相做一下踢打的动作,非常开心,乐得哈哈大笑,老师马上制止说这样不文明。如果小朋友回答老师问话时语气不够好,老师不满意,就会让孩子重说,说好几遍,真到老师满意为止。如果孩子之间发生一些小的碰撞,老师会教孩子们说:请你不要碰到我的身体。
一个孩子帮了另一个孩子一点点忙,如果对方没说谢谢,老师会把两个孩子叫到一起,要求被帮的孩子一定要谢谢,等等诸如此类的事,弄得孩子们整天小心谨慎,且一个个变得斤斤计较。
尤其幼儿园使用所谓的蒙氏教具来上课,在规定的时间大家做规定的事情,孩子们如果做得不好或不愿做,老师就会给予批评,然后耐心地一直陪孩子做下去,直到孩子做好为止。老师们都是善良的,很卖力,很累。孩子们却不快乐,每天早上幼儿园门口一片哭声。
“蒙台梭利”近年在中国幼教界是个时髦词,不知道现在全国有多少家幼儿园在用这个旗号。蒙台梭利教育思想的核心是“给孩子自由”,她发明的教具,只是一些外化手段,是辅助性的工具,只有当它们被恰当地运用,才能体现她的思想。而现在很多挂着她的大名的幼儿园,只借用了她的教具,却把这些教具使用到她思想的反面。
弗洛姆说过:“在一切爱的关系中,自由最重要。”这句话适用于亲子关系、夫妻关系、婆媳关系、恋人关系等。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几乎所有良好的关系都没有太多的教条和琐碎的管制,都是在亲切的相处中为对方留下自主的空间,允许对方按他自己的愿望去做事,允许他做得不够好而较少苛刻。
“只有品格高尚的人,才能够对彼此的品行感觉到一种完全的信赖。这种信赖使他们能够在任何时候放心地相信,相信彼此不会冒犯。恶行总是反复无常的,唯有美德是恒常有规则、守纪律的。”
“规矩太多,不成方圆”要求我们在生活中力求做减法,而不是做加法。但做减法总是比加法难做。吃得少比吃得多难,小富即安比贪财爱利难,低调自谦比张扬炫耀难。爸妈营教育孩子,说得少比说得多难,放手比管制难……总的来说,做加法需要能力,做减法需要智慧。处处以“规矩”来制约孩子,表面上很辛苦,实际上这比处处对孩子放手容易得多。谁不知道一个规矩的孩子确实比一个不规矩的孩子更容易管理,更令家长轻松且有安全感?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一百年前写的一首打油诗,字面浅显,内容却非常丰富,“生来不自由,生来要自由,谁是真革命?首推小朋友。”最近看到诗人海桑的一首诗,《一个小小孩》,犹如对陶先生诗的补充和延伸,引用作为本文的结尾。
一个小小孩,如果他干干净净
衣帽整齐,如果他规规矩矩
这可并非一件多好的事
如果他一开口
便是叔叔好阿姨好再见再见你好
如果他四岁就能让梨
这又有什么意义
一个小小孩,应该是满地乱滚
满街疯跑,脸和小手都脏兮兮的
还应该有点坏,有点不听话
他应该长时间玩着毫无目的的游戏
他是一只自私、可爱又残酷的小动物
他来到世上,是为了教育我们
让我们得以再一次生长
而不是朽坏下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mwoap.com/yfzbz/113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