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孩子自己呆着的时候,也许能玩玩具,但一旦大人过来,孩子就会跑掉。这个孩子可能已经了解到,成年人倾向于中断他们有趣的游戏,并试图控制它。在教导游戏技巧的早期阶段,我们鼓励父母和其他成年人与他们的孩子一起开心地玩。让孩子自己带头控制玩具是如何玩的,然后模仿孩子。如果小明喜欢倒装汽车,看着车轮旋转,那就到他旁边的地上,翻转自己的汽车。不要对他提出太多的要求;让他明白,有大人在他的旁边的时候,他也能好好地玩。
第2步慢慢开始操纵玩具一旦孩子能够接受他在玩的时候旁边有个大人,大人就可以开始控制该玩具的某些部分。试着参与孩子的游戏,并推动他的车10秒。如果他接受这一点,大人立即撤退并给予强化,给他继续掌控控制权。如果他总是玩蓝色的车,我们可以试着改变常规,告诉他玩红色的车。如果小明想先把车开到坡道上,让他先让你转一圈。
第3步增加玩具的玩法如果孩子擅长让你和他一起把车放下坡道,试着教他用更多玩法玩那个玩具。例如,把汽车放进洗车的地方,把汽油放进汽车里,或者把汽车撞在一起。还要努力增加孩子的任务时间,这样他就可以在玩的时候与成年人接触更长的时间。
第4步介绍伙伴一旦孩子可以和大人玩3-5分钟,并且每个玩具都有大约5种玩法,我们就可以开始给他介绍伙伴。与上述的步骤1相类似,我们会教孩子接受在伙伴附近玩耍,也称为平行游戏。,即使到了互动游戏的年龄,平行游戏在四岁左右仍然也适用。
第5步:与伙伴互动游戏对于四岁以上的孩子,如果他能够与伙伴玩平行游戏,我们就可以教他们互动游戏。作为一个大人或治疗师,你可以帮助操控玩具,这样就可以让他们一起用木块建一个塔,而不是各自分开建塔。一旦他们可以一起玩,和共同分享一些玩具,我们可以努力增加他们更多的对话技能。
6、等待、排队(1)到公园或广场去,让自闭症儿童看看那里的孩子们按顺序排队等待着玩滑梯的情形。
(2)3个孩子一起玩儿滚球和接球游戏。
(3)进餐时,不要先将饭菜盛在每个人的盘子里或碗里,而要他们轮流取自己爱吃的饭菜。让孩子等到轮到他时,自己去领取。
(4)奖励孩子按顺序玩或办其他事情。
(5)让孩子玩跳房子、跳皮筋儿、玩纸牌等游戏。在与全家人一起玩时,也要口头指示他与其他人一样按顺序进行。有时也可创设环境让孩子第一个轮到。
7、模仿游戏在最开始的阶段,孩子的认知能力不太好,大多数时候都是只能看其他的小朋友或成人怎么做,然后自己来进行一些模仿。
在第五期的内容中,我们详细给大家介绍了模仿游戏,和我们之前介绍的类似,可以和孩子一起玩一些运用肢体的模仿游戏,也可以做一些操作性的模仿,例如:拿起沙锤模仿摇一摇等。
模仿游戏一般不需要选择玩具,游戏的重点主要放在家长与孩子的互动上。多观察孩子的喜好,来开发一些简单的小游戏。例如,选择孩子感兴趣的音乐,玩“请你像我这样做”的游戏等。
8、感官运动性游戏感官运动性游戏对于孩子来说,是一种自我探寻世界的过程。
当孩子看到感兴趣或者新奇的物品时,可能会去想要摸一摸、想要尝一尝。这类游戏包括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和味觉等。在这一阶段的孩子喜欢用敲打、推拉、晃动等方式来探索物品,获得快乐。
很多孩子在这一阶段会喜欢带有声光电的玩具,也有孩子对特别的气味和触感感兴趣。
如果孩子特别喜欢肢体互动的游戏,家长也可以不选择玩具,用肢体来配合孩子。例如:亲亲抱抱举高高。依据孩子的喜好,让孩子自主选择,探索世界。
9、功能性游戏功能性游戏需要孩子知道一件物品的用途,可以依据用途正确使用。
例如,孩子在玩的时候,你给了他一个水杯,他会知道水杯是用来喝水的,而不是用来敲打或者摔的。当我们拿一个“切切乐”的玩具给孩子的时候,他会知道刀是用来切水果,切蛋糕的,而不是拿来把玩或者去敲桌子。
功能性的游戏也可以反映出孩子是不是知道物品的用途,认知能力到达了一个什么样的水平。
10、建构性游戏建构性游戏是指一些搭建性的玩具或游戏。例如:把拼版放入拼板块内,用积木、橡皮泥、乐高、套套杯等可以搭建出不同的东西。能力好一点的孩子可以使用剪刀,完成不同的作品。
建构性游戏需要建立在孩子已有的认知上。例如,孩子能够拿起一块积木,他知道积木是可以去搭的,搭成不同的形状。如果孩子不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他可能不知道积木的用途,不知道是可以用积木或者乐高搭出房子或其他自己喜欢的形状。
11、前期假想游戏这一阶段对于孩子的认知要求会更高一些。
前期假想游戏是指把仿真的玩具当做真实的物品在游戏中使用,例如,孩子拿起衣柜玩具电话,可以在游戏中假装打电话。有一些玩具的碗筷,孩子也可以当做正常的碗筷来假装吃,喝水等等。
这意味着孩子开始用想象力来玩游戏了。
12、后期假想游戏孩子可以用一个不是仿真的物品,去替代现实中的一样东西
与初期假想游戏相比,后期假想游戏则需要更多的想象力,对孩子语言的要求也更高。
例如,孩子拿起一个香蕉,发现它弯弯的和家里的电话很像,他可以把香蕉假装成电话,在游戏打电话。或者不用任何玩具,只依靠手势,例如:用手比出6的手势,就装作自己在打电话。
这一阶段需要家长来想一些东西来和孩子互动。
在玩前期假想游戏的时候,例如:我们在玩过家家,我们拿那些的食物去假装煮的时候。家长可以适当在某些时刻穿插进后期假想游戏的点。例如家长在中途要喝水,就用手比出杯子的形状,假装喝水,来引导孩子,看孩子是不是能跟着做一些后期假想的游戏。
13、社交戏剧性游戏除了更高水平的言语与语言要求,社交戏剧性游戏对于孩子的认知理解、逻辑思维、社交能力也有要求。
不仅仅要选择一种玩具,更需要融入一个故事情节之中。例如,一些角色扮演,一些小情景剧。家长可以做一些拇指套来假装扮演不同的角色。一些小女孩会喜欢的芭比娃娃,也可以做成社交戏剧性游戏,这就需要家长来设计一些剧情,来进行角色扮演。
14、规则限定性游戏是指孩子必须明白一种游戏其中的规则,并且可以遵守规则。
如果孩子对规则不理解,他会不知道如何做。例如:我们和小朋友们玩躲猫猫游戏,孩子是躲了起来,但是当寻找的人喊:“小明,你在哪?”孩子马上就给出了回应,但其实孩子并没有真正了解规则。
规则限定性游戏,对于孩子的认知理解能力的要求是最高的,对于语言也有一定的要求。
各种棋盘游戏、木头人等,都可以和孩子进行互动。
1个两三岁的孩子,正常来说是可以玩一些简单的假想游戏的,但是你在与孩子互动的过程中发现孩子还是只能玩一些模仿游戏,那么,我们就可以据此判断,孩子的认知理解能力,可能是落后的。
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游戏,来了解孩子当前的能力水平。或者依据孩子的现有能力,选择合适的玩具或游戏。
以上这些游戏,其实我们是按照简单到难的顺序为大家介绍,对孩子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多。
家长们可以依据这个顺序来帮助孩子选择适合自己的游戏。但是,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会遵从这样的发展规律,也会有一些孩子会“跳级”。关键,还是家长细心观察。
所以,家长们要让孩子充分接触各种玩具或游戏。无论是家中的日常生活用品还是自制的小娃娃、小摆件,还是从商店里买来你的玩具,这些都能让孩子探索世界、学习技能、收获快乐。
重要的是给孩子提供一个丰富的玩耍环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mwoap.com/yfzbz/119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