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问我,退役之后最大变化是什么?我说,整个家庭都变了,变得以孩子为中心了!
是的,退役后,多了一点时间陪伴孩子,同时也越发觉得军人家庭的孩子,不容易!
女儿从咿呀学语,到现在的少年初长成,她人生的前8年、宝贵的“人之初”,我没有陪伴。分居两地,只能打打电话,如果幸运的话,一年回一趟家。屈指可数的假期,让我和孩子熟悉又陌生。我深刻清楚,这10年正是孩子性格塑造、心智健全、思想培塑的“黄金期”。而当时的我处在事业爬坡、身份上的特殊,只能无奈与遗憾。
视频自网络偶尔在网上刷到一个视频:一名军人10个月未回家,孩子靠视频才认出是军人爸爸。也许是我的泪点低,看到孩子见到自己爸爸躲躲闪闪的样子,眼泪瞬间控制不住了。
孩子是一个家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一个家庭的全部。
我曾经去过一家心智障碍儿童康复中心。那些刚来到这里的孩子,有的反复地说着一句话;有的安静地坐着,表情淡漠,不论你跟他说什么,他都感觉不到你的存在;有的孩子,拿着玩具不停地敲打;有的孩子,“啊”“啊”地叫着……
为人父母,最不能看到这样的场面。那一刻,我猛然发现,当绝大多数家庭的孩子享有自己美好童年时,有一群孩子在苦痛、灰暗中挣扎,在未来没有光亮的路途中徘徊。
图自网络
这样一群特殊的孩子,因身体的缺陷,无法像正常孩子一样自由行走、正常交流,而孩子们的家庭也因此蒙上了阴影。一位家长曾说,像他家这样的特殊孩子,公立学校基本不接收。
我在网上看到了退役军人方明军的事迹。他是黑龙江省一家心智障碍儿童康复中心的校长,这位曾经戍边20余年、多次立功受奖的军人,退役后不顾家人的反对、朋友的质疑,毅然在心智障碍儿童康复事业上默默耕耘了十几年。
“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就觉得这群孩子太可怜,想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让他们能享受到正常的生活和教育。”年底,方明军退役后,为了把全部心血精力投入到心智障碍儿童康复事业后,把家安在了伊春这个他驻守多年的边境城市。
从简单的音节到生字、词语,再到一句话,在方明军的不懈努力下,孩子们一点点、一天天进步着。当听到自己的孩子能开口叫“妈妈”“爸爸”了,孩子的父母们往往激动得热泪盈眶。
图自网络
看过一位家长写的网文,她说,每个折翼天使都是上天选定的,折翼天使的妈妈都像一个苦行僧,带孩子走在康复的路上,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才能取得真经,可她现在还不知道这真经在哪儿……
这位家长的孩子,因为早产窒息导致的脑瘫。马上就到7岁了,已过了康复训练的黄金期。从孩子出生、抢救开始,家长一刻也没耽误,倾家荡产,从没想过放弃。
“0至6岁是残障儿童最佳康复治疗期,对残障儿童来说训练治疗极为重要,部分残障儿童康复训练治疗及时,可以达到非常好的康复效果……”这是专业康复医生给出的治疗建议。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统计,全球每10万人中有7人发病,每年有0.5%新生儿发生脑瘫。两年前的不完全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现有多万脑瘫患者,其中12岁以下的脑瘫儿童有万人,每年新增脑瘫病例4~5万人。
另一组数据显示,早在5年前,北京、深圳、广州等地调查显示,我国的自闭症谱系障碍者比率约1%。大数据推算,全国自闭症个体可能超过万。我无法精确地推算仅自闭症儿童一项,是怎样的数据,我只想呼吁更多的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mwoap.com/yfzbz/123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