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物学角度认识孤独症一

*最新动态*:龙华清湖中心融合提高班已开班,咨询报名请。东莞中心DIY课程已开班,咨询报名请联系:张老师

孤独症,又称为自闭症,是一种神经系统失调导致的发育障碍,表现为早期不能进行正常的语言表达和社交活动,并且常见做一些刻板、重复性和限制性的动作和行为。目前世界范围内人群发病率大约为1%,男性患者比例大于女性,但女性发病时症状较男性严重,且至少70%的孤独症患者通常还伴有其他疾病。孤独症的定义Autism一词源于希腊语「autor」,原意为自我,用以描述孤独症患者的突出特征-自我兴趣。自闭症和孤独症都是Autism的两种译名,「孤独症」主要被中国大陆地区的医学以及特殊教育界所使用;「自闭症」则为中国大陆以外台湾、香港、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使用有使用汉语的国家和地区使用。在年,儿童精神科医生LeoKanner发表了第一篇关于孤独症的论文,里面举了11个孩子的病例,其中8个男孩儿和3个女孩儿,第一个就是5岁的小男孩儿Donald,第一个被诊断为孤独症的孩子,对于Donald的表现,Kanner医生是这么描述的:每当自己一个人的时候,总会感觉自己很幸福,且不愿意其他人打搅他独处。和他母亲出门的时候,几乎不会哭闹,爸爸回家的时候,也不会瞅一眼,爸妈带他走亲访友的时候,也和其他孩子不一样。总是自己一个人带着微笑思考一些东西,手指经常做一些刻板性的动作。每当他把一些东西旋转起来的时候会特别的高兴。文字对于他来说,有着特定的和不可动摇的寓意。每当他被带进一间屋子的时候,他会忽视其他人的存在,并贴近屋里面的东西。在年,儿科医生HansAsperger描述了在他诊所种见到的4个孩子的独特特征,包括6岁的Fritz,称他在婴幼儿期就已经很早开始学说话,很快便学会用句子表达他的想法,再接着,讲话就像一个大人了,并从不参与其他儿童的活动进行互动。对于尊重毫无概念,且漠视成年人的权威,缺乏距离,对陌生人谈话也不害羞。也教不了他如何礼貌的称呼,另一奇怪的现象是发生刻板性的动作和行为。上述报道的这些病例描述生动的描述了当今称之为「孤独症」或「孤独症谱系障碍」的表现。孤独症谱系障碍是一个广义的定义,包括了Kanner综合征(孤独症)和Asperger综合征(阿斯伯格综合症)(两者鉴别在于Asperger综合征没有明显的语言发育障碍和智能障碍),以及Rett综合征和儿童瓦解性障碍。目前认为孤独症是一种神经系统失调导致的发育障碍,也可能由不同的病原学的因素导致,例如孟德尔单基因突变。然而,最可能的还是归结于遗传因素和非遗传因素复杂的相互作用所致,都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社会交往障碍,语言发育障碍,兴趣狭窄和行为方式刻板。在20世纪中叶之前,孤独症为儿童精神病学的一种形式,在年,孤独症首次操作型定义出现在《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III)中,并强烈受到MichaelRutter观念的影响:社会发展和沟通交流能力受损,凡事儿/环境坚持千篇一律,出生起至30个月大时出现。随后的第四版本(DSM-IV)和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将孤独症称为广泛性发育障碍,强调早期发生以下表现:社交和交流能力受损,以行为、兴趣和活动的局限、重复与刻板为特征。在年5月最新发布的的第五版(DSM-V)中(表1),取消了之前的孤独症「分组」,之前分组中包括的Asperger症、未分类广泛型综精神发育障碍(PDD-NOS)、儿童瓦解性障碍、一般孤独症不在独立出现,而被统一称为「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在第四版中孤独症障碍体现在三个方面:社会交往、语言/交流、重复/有限的刻板行为。在新的版本中三个方面被合并为两个:社会交流/互动障碍和限制性,重复的兴趣,行为和活动。新增一种诊断名词,称为「社会交流障碍」(SCD)。这种诊断针对于那些没有限制性兴趣/重复行为的被诊断者。当DSM-5指南制定者提出孤独症谱系障碍时,这种分类在表面上采取了更为广阔的视野。实际上,很多学者最担心将会放宽诊断标准和可能削弱医疗服务质量。当前有很多研究调查了或正在调查这个提议,但在回顾采集的部分DSM-IV数据时,他们担心认知能力越高者—IQ≥70者,实际上将会失去孤独症谱系障碍诊断的可能性越大,这将会使他们的生活更加复杂。在获取医疗服务方面,并且也会使他们当中进行研究的人所做的事情更加复杂,表现为在随访的孤独症儿童超过10、15、或20年中(假如他们突然不再被认为处于谱系内)。回头将新提议的标准与他们所用的DSM-IV标准相匹配时,他们发现即使是具有高度认知能力的典型孤独症患者也会失去那种标签,并且可能有失去医疗服务的风险。很多既往被认为患有称为非典型广泛性发育障碍和未分类广泛性发育障碍的儿童也有可能失去他们的标签,进而可能失去获取服务的资格,大部分有Asperger综合征的儿童也是如此。表1为DSM-5孤独症诊断标准(点此查看)。流行病学1患病率从第一次开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时,孤独症的患病率一直持续上升趋势,数据显示英国孤独症患病率为4.1/,患病率的升高可能是由于诊断概念和标准的变化。所以,孤独症危险因素的增加是不容忽视的,并且由于现代医学的进步,对于孤独症的临床表现认识的增加,将这些纳入至孤独症的诊断标准,扩大了孤独症的纳入范围,以及诊断年龄范围的变化,这些因素也会导致孤独症患病率的增加。早期的研究表明,男性被诊断为孤独症的几率是女性的4-5倍,男性比女性受孤独症其他伴随症状影响的几率也高出4-5倍,患病个体存在智力残疾时,这种几率差异会减少,然而,一项大规模以人群为基础的研究数据表明,不考虑孤独症患者智力残疾时,男性为女性的2-3倍。表现在孤独症及相关疾病上的性别差异相对而言一直被人忽略,患有此病的女孩数量如此之少,这意味着众多研究一般没有囊括足够多的女性,其在性别差异方面的分析也就不太可信。通常情况下,这些研究都将女性完全排除在外。因为专家们对该病典型特征的了解主要基于对男性的研究,女性可能就会被漏诊或误诊。一些证据表明,女性比男性的平均确诊时间要晚一些。且女性比男性需要更多的并发行为或认知问题才能达到临床诊断标准,然而,从目前一致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来看,孤独症以男性居多,这可能就有病因学的差异,先前专家们推测,男性可能会更容易患上孤独症,这可能是由于基因、激素使然,也可能是他们的脑部构造方式不同。尽管如此,从基因的角度来看,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并不是说男性比女性更易染上孤独症,而是女性特有的保护作用,使其免于孤独症的侵扰。之前的研究证据也表明,就算男性和女性患上的可能是同样一种病,他们处理信息的方式也可能会导致不同的结果产生。举例而言,有关社会学习的研究发现,社会学习──这一似乎是影响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的核心过程──在男性和女性身上的表现就并不相同。对于孤独症男性与女性患病几率的差异,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们认为这种性别分布意义重大,研究存在的与性别相关的致病负荷与疾病易感性,强调性别和男性与女性之间的比较的分层,以此来揭开在性别因素相关的基因、内分泌、表观遗传和环境水平在疾病中的致病机制和地位,有利于人们进一步了解孤独症。2危险因素与保护因素流行病学研究已经筛查出很多孤独症的危险因素,但是没有一种是导致孤独症进展的主要因素,目前对于基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在孤独症中的发生发展的研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父亲和(或)目前生育孩子时年龄过大也是孤独症的风险因素,对于其潜在的生物因素还未知,可能与生殖细胞突变有关,尤其是父亲的精子。或者说,当一个家庭老来得子/又得子,那么他们的孩子可能为孤独症的表型(比如轻度孤独症表现),但这一推断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证实。此外,孤独症患病率在城市里从事信息技术领域比其他领域高出2倍,比起其他非孤独症患儿的父母,孤独症患儿双亲也许在技术方面更有天赋。妊娠期的一些因素会影响儿童的神经发育,比如妊娠期的并发症,以及暴露于药物,这些已有研究提示会增加孤独症的患病风险。一种广泛的,非特异性情况表明一般类条件反射对围产期和新生儿的健康与孤独症风险增加有关。相反,怀孕前或怀孕早期服用叶酸,似乎有保护作用。没有证据表明MMR疫苗(麻疹、腮腺炎和风疹),含有硫柳汞的疫苗,或重复接种疫苗会导致孤独症。伴随症状超过70%患有孤独症的患者还伴有发育和精神障碍(见下表,表2),这一比例超过医院的病人,童年时期的伴随症状会一直持续到青春期。一些伴随症状,比如癫痫和抑郁症,在青春期和成年期时,就会进展。总体来说,伴随的症状越多,患者致残的几率就越大,这种很高的几率可能是由于共同的病理生理所致,成长对孤独症的二次影响,或共同的症状区域和相关的机制,以及重叠的诊断标准。表2示孤独症伴随症状(点此查看)。预后与结局一项Meta分析表明,与同龄同性别非孤独症的人群相比,孤独症患者死亡率是其2.8倍,可能是受孤独症伴随症状影响。在开始世界范围内孤独症早期干预项目之前,有研究调查显示58-78%患孤独症的成年人在独自生活、接受教育、找工作、维持同伴关系方面十分困难。但那些6岁前儿童期智力和简单交际尚可,轻微社交功能障碍的孤独症儿童,他们这些方面等预后较好。即使不存在智力残疾,但依然对生活质量和职业成就感不满意。儿童期随访研究表明,孤独症患儿与他们的兄弟姐妹呈现出不同的人生轨迹。最佳的结局,比如逆转了孤独症的诊断,社会交际能力正常,存在可以忽略的孤独症症状。过渡到成年期,因缺乏学校以及青少年精神卫生服务的支持,生活变得尤为困难,在当他们中等教育结束之后,知识或技能进展缓慢,可能是由于缺乏工作的刺激因素以及不足的成人支持服务系统。超过1半以上的成年人,当他们结束了中等教育之后2年内,没有参与任何有偿工作,或没有接受继续教育。相比之下,患孤独症的成年人,参与工作(自行寻找的工作,接受政府或有关结构推荐的工作,或从事专门为弱势群体所设立的工作)或继续接受教育的平均比例为46%。此外,随着年龄的增长,孤独症患者的命运该何去何从?我们一切还知之甚少,但需要研究者们以及整个社会做的还很多。早期表现与筛查对于孤独症,应早期识别和干预,先前,当儿童诊断为孤独症时,已经晚了3-4年,错过了早期干预的时限了,一般来说,最佳判断年龄为1-2岁时,现在对于刚刚学步的孩子就已经开始经常进行识别他们不典型的发育情况了。早期的一些指标包括,共同注意缺乏或出现延迟(共同







































在北京哪里治疗白癜风比较好
治疗白癜风的正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mwoap.com/yfzbz/530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