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字/预计阅读8分钟
朱璟(新西兰)
BCBA,注册心理学家
前言
在我给家长咨询的过程中,碰到过太多因为行为问题而被学校拒绝的孩子,其中包括认知语言能力都等同或略高于年龄水平的孩子。每次看到这样的孩子,我唯一的感觉就是“好可惜”。要知道,已经到了入学的年龄,如果我们不能快速帮助孩子跨越这个瓶颈,那么对于正常上学这个目标就会越离越远。而由于长期的强化历史,不适当的行为已经被巩固,这个“快速”是多么难达成!在我尽力帮助我所接触到的孩子的同时,我想到的是更多我根本接触不到的孩子,他们也有人帮助吗?我想到的是更多还没有碰触到这个障碍的孩子,他们有在为这个障碍做准备,从而最终能绕过或移除这个障碍吗?我真心希望,正在读这篇文章的你是在替孩子准备着的。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们分析了建立良好行为对于顺利入学的重要性,我很希望家长们对这一点充分重视。事实上,良好的行为不仅有助于移除孩子入学的一大(可以说是最大)阻碍,同时也可以让孩子更有效率地在早期干预中学习和积累知识,也会让家长陪伴孩子的日常生活变得容易一些。如果您能认同我的观点,那么这时您可能在想,我们究竟要做些什么呢?在本篇小文中,我将来谈一些早期干预中,建立良好行为的关键点。
先请大家问自己一个问题:
什么是不适当行为?什么是正确的行为?在早期干预中,我们最经常面对的是2-5岁的孩子,他们会从事很多我们认为“年龄适宜”的行为。比如,扔玩具、在要求不被满足的时候会急哭、在公众场合乱跑或躺地。当你面对的是一个两岁多的孩子,你肯定会想:这不是很正常吗,两岁孩子都这样。确实,这些行为都是在特定年龄段上自然发生的行为,但这并不能使这些行为被列为“好行为”,甚至也不能把这些行为移出“问题行为”的分类。所以,我建议大家不要去想是不是其他孩子也在从事一样的行为,更不要因为“其他孩子也这样,所以很正常”而接受这些行为。我在给家长做咨询的时候,常常会建议家长:当你看到孩子正在从事一个能让你注意到的行为时(通常这样的行为不是特别好,就是略有问题),先问一问自己“我能夸奖他吗?”比如,你会不会对一个两岁的孩子说:“哇,好棒哦,你有在扔玩具!”“哇,你在得不到的时候会哭,做得真好!”如果你有从这个角度去想,并且发现自己是可以夸奖孩子的行为的,那么不要吝啬你的赞美,你的每一句夸奖都有可能鼓励孩子下次继续从事一样的行为;而相反,如果你说不出这样的赞美语言,那么就说明这些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被归为了“不适当行为”。在这里,我并不是强调每一个“不适当行为”都需要被干预,而是希望家长能提高对行为的客观判断,这样你才能找到孩子需要干预的方面。至于这些特定的行为是不是需要干预,我们需要结合其它的因素来做出决定。
在一次督导会议上,我的学生(早期干预的老师)对我说,“我给孩子指令,要看他心情,心情好的时候他会跟着做,心情不好的时候,他根本不搭理我啊。”他说着这个问题的时候,我的脑海里浮现出我的小侄子忽闪忽闪的大眼睛,当时他也就两岁多,于是,我和老师分享了这个故事。那是在圣诞节的家庭聚会中,小家伙说话还不流利,跑起来倒是利落,所以几乎就是一个定时炸弹,他看到什么都有好奇心,什么都要去抓去碰去玩,大家当然可以想到,这么大的孩子,他的“玩”的方式无异于破坏。在他玩玩具的时候,我试着加入他陪他玩,可是小侄子根本不搭理我,给指令他不听,拿他的玩具跟他一起玩他会把我推开,没一会儿他跑开了,对他而言,我就是一个透明人(汗)。当然,对于一个正常发育的孩子,我也没想过要追着他玩,他不在我的视线范围内,监管他不搞破坏自然也就不是我的责任,我心安理得地坐在沙发上玩起手机。没一会儿,小侄子回来了,突然就坐到了我的边上,要拿我的手机。因为工作的关系,我的手机上有不少小孩子玩的游戏和视频,所以,我随便挑了一个给他玩。没想到的是,小侄子就迷上了这个,坐在我边上不肯走。出于习惯,我开始教学,教他怎么玩,这个时候,他出奇地听指令,我示范的时候他会照做,也不抗拒我手把手的辅助。偶尔走过的家人,都觉得我们两个看起来是那么得其乐融融。到快吃饭的时候,小侄子当然是不肯放下手机的。于是我把任务化小,并且加入辅助。我把手机收起来,带他去洗手,洗完手玩一会儿手机;然后,带他去桌子边坐下,坐在那里就可以再玩一会儿手机;在这个过程中,还穿插了一些小指令,比如拿个东西给妈妈之类。正常发育孩子对于后果的学习是非常快的,短短的几个小时的接触与互动,小侄子从对我置之不理到差不多言听计从(当然,基本上每次我叫他做略为复杂的事,我都会带着他一起去),并且我也不需要每次都使用手机做强化物。家人们对此大跌眼镜:这个小家伙可是家里的小祖宗,谁的话都是不听的。我笑着告诉家人:感谢手机!孩子妈妈跟我说,我陪他看手机的时间比你多啊,也不见他听我的。我笑笑,没有多说什么,解释起来太复杂。这里有一个听起来很简单,做起来却很需要毅力的道理:强化要跟随正确行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当然会让孩子获得他们喜欢的东西,并且常常是无尝奉送,因为我们都希望孩子会“快乐”。当孩子得到他喜欢的东西时,他们就会表现得喜笑颜开,这也就给了家长们最大的强化;为了让孩子快乐,家长们会更多地去给予。其实,给予快乐和建立好行为一点都不冲突,我们只需要在这个过程中加入一些指令,并且让孩子立即去跟从,然后给予他们喜欢的东西,自然而然地就能帮助建立和强化孩子配合和听指令的行为。但在这里最重要的一点是持续统一地去做,一个规则只有不断不断地出现,才能让孩子明确理解并跟从。
在早期干预中,需要
转载请注明:http://www.mwoap.com/zbzbj/125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