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退性自闭症为什么老师会比父母更早发现

湖南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zjdy/171025/5789682.html

相比先天性的自闭症患儿,有一些孩子出生时一切正常,在3-4岁时(最晚不会超过10岁),这些孩子突然就出现不正常的现象,比如交流障碍、情绪焦躁等。临床上把这种现象称为倒退型自闭症,国外叫儿童崩解症(简称CDD)。目前,对于倒退型自闭症的病因至今没有答案。更让人不安的是,这种特殊的自闭症发病率越来越高,造成的后果也比自闭症谱系(ASD)更为严重。

为什么说自闭症是天生的,并且1-3岁时宝宝都很健康,却在四岁左右才可以准确的诊断出来呢?如果按照这样进行思考,1-3岁患有自闭症的宝宝各方面的行为都很正常,是否就说明自闭症宝宝是具有正常宝宝拥有的所有能力,就算4岁以后被诊断为自闭症也是可以恢复正常的吧?

事实上,“倒退型”自闭症宝宝的核心障碍是一辈子都难以根除的,和过早表现异常的宝宝是一样的情况。

因为什么会这样呢?

其实,是患有自闭症的宝宝在1-3岁时的表现和正常宝宝的表现差别不大而已,并非完全一样。

有的家长常常用倒退型来说自己曾经对宝宝的粗心大意,在后来父母们冷静下来回忆过去,自闭症的宝宝已经有了很多不符同龄宝宝的行为,只是父母们都在潜意识的逃避现实罢了。比如:有的宝宝长期只重复看一部动画片,在沟通时有些语言虽然符合环境,但几乎都是动画片里的台词,很多父母还认为是宝宝活学活用,为此感到非常的高兴。

实际上,生活中自闭症的宝宝在确诊的时候语言就非常的稀少了,大部分时候都是不运用语言这项技能,而是选择自己去完成某些事情,父母们还以为宝宝天生勤快不懒惰。

最明显的特征是,父母在大声喊宝宝名字的时候,他们能够稳坐泰山一动不动,直到父母拍了拍他们,让宝宝做某些特定的事情时,他们可以完成的非常棒,父母总会因此说宝宝非常的调皮,认为不回应是宝宝们故意的。

看到上面的一些总结,是否会觉得自闭症宝宝的特征其实是很明显的呢,但是为什么父母们就无法及时的发现呢?

这是因为很多时候宝宝的表现是正常的,活泼可爱,知道帮助父母做一些小的事情,独立完成一些事情也都没有任何问题,智商表现也很正常,综合起来的行为阻碍了父母发现自己的宝宝是否患有自闭症。

3-4岁时的宝宝几乎都会被父母送去幼稚园,在幼稚园中,患有自闭症宝宝的症状就特别的明显了。比如:不和其他小朋友玩耍;自己想做什么就去做什么,没有纪律概念;安全感特别差,经常要和老师在一起;只认自己的桌椅,换了其他座位会感觉到不安;反复的把自己的书本摆放整齐,自己的碗筷要干干净净。

这些特别的表现,在家里不是特别明显,在幼儿园中有了比较,自闭症的宝宝就会显得特别不同,所以,老师们就会比父母们更早的发现宝宝的问题。

所以,当发现孩子不爱社交、兴趣单一、行为刻板重复的时候,要警惕是否患有孤独症。明显见到孩子对于社交方面,交流方面,沟通方面都有所障碍,以及兴趣相对狭窄的时候,我们就要尽早让医生进行判断。即使是假自闭症,也可让医生给予专业意见进行调整。

孩子出现“五不”,家长需引起警惕

1.不(少)看:目光接触异常,自闭症患儿早期即开始表现出对有意义的社交刺激的视觉注视缺乏或减少,对人尤其是人眼部的注视减少。

2.不(少)指:缺乏恰当的肢体动作,无法对感兴趣的东西提出请求。自闭症患儿可能早在12月龄时就表现出肢体动作的使用频率下降。如不会点头表示需要、摇头表示不要,不会有目的的指向、手势比划等。

3.不(少)应:叫自己名字听而不闻,无反应或不敏感,但听力正常。

4.不(少)语:多数自闭症患儿存在语言发育延迟。尽管语言发育延迟并非孤独症诊断的必要条件,其他发育行为障碍也多表现有语言发育延迟,但对于语言发育延迟儿童务必与自闭症鉴别。

5.不当:不恰当的使用物品及相关感知觉异常。比如将小汽车排成一排,旋转物品并持续注视等。可能出现言语倒退,难以听懂、重复、无意义的不当语言等。

自闭症判断,建议不要自行判断而耽误了时间。对于自闭症而言,越早发现,越早治疗,改善的程度越明显。

家长在发现孩子有自闭症倾向后,一定要及时进行专业的评估和诊断,不要消极等待。而对于已经确诊的孩子,家长也要注意选择专业的机构,及时对孩子进行康复干预。特别要提醒家长要参与到孩子的康复干预中,将干预泛化到日常生活里,这样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

来源:综合信息

版权说明:人爱社原创文章欢迎转载,请标明作者及出处。本


转载请注明:http://www.mwoap.com/zbzbj/1265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