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思middot视界孤独症孩子可

ios开发求职招聘QQ群 http://www.lkhdzx.com/GuoNei/s83619.html
易莉,北京大学心理学与认知科学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有一天这个妈妈忽然想起来,就问她的孩子说,你知道什么是“normal”(正常)吗?这个孩子说,我知道的,“正常”就是洗衣机左起的第二个按钮。

孤独症孩子眼中的世界

.10.24北京

大家好,我是易莉,来自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我们课题组是从年左右开始孤独症方面的研究,迄今大概有十年了。

我们接触了几百个孤独症孩子还有家庭。我今天就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课题组在这方面的工作。

开始之前,我想先问一下在座的朋友们,有多少人真的接触过孤独症的孩子呢?可能接触过孤独症孩子的人还特别少,因为很多时候我们对孤独症的了解是从影视作品中来的。

比如说电影《自闭历程》,它是基于美国科学院士、动物学家坦普·葛兰汀(TempleGrandin)的真实故事改编的。

我们同样从《生活大爆炸》还有《雨人》这类影视作品里面,发现了一些以孤独症人士为原型的人物。

看到这些电影以后很多人就会问,患孤独症的人是不是都是天才?你看这些人都这么聪明。但是事实上并不是这样。我们大部分的孤独症孩子都不是天才。

可能在电影《海洋天堂》里面,文章饰演的大福这个角色的形象更加具有代表性。大部分孤独症的孩子就是像这样的。

▲节选自电影《海洋天堂》

这个片段虽然很短,但是我们也能从中看到他们的一些特点。比如说大福在跟他爸爸说话的时候,眼神总是非常地闪躲,大家发现了没有?

他的手部会有一些奇怪的动作。还有他在说话的时候,有时候会重复他爸爸说的话,比如他爸爸问:“大福要不要吃鸡蛋?”他说:“鸡蛋。”

最后大福看到蛋液流出来的时候,他会看很长时间,这是一种感官寻求的行为。

01什么是孤独症谱系障碍?

我们这里先介绍一下孤独症谱系障碍的定义。孤独症又叫自闭症,自闭症是中国台湾的翻译方法,我们大陆的译法就是孤独症。它是一种神经发育的障碍。

很多研究表明,孤独症具有高度的遗传性,它的遗传度高达80%。所以理论上,孤独症患者应该是从婴儿期开始就患上这种疾病了。但是我们目前的技术很难在婴儿身上发现这种疾病,一般要到两岁以后才能够发现。同时它也很难根治,是一种终身的神经发育障碍。

根据美国疾控中心年的数据,54个孩子里面就有1个孩子是孤独症,大概是2%的概率。在孤独症人群当中,男孩的数量远远多于女孩,大概是4到5比1的比例。

目前的医学界还没有发明出针对孤独症核心症状的特效药。所以如果有一个人跟家长说,我这有药可以治好你的孩子,那多半是靠不住的。

我们来看一下,孤独症的患病率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在年,大概是个孩子里面有1个。到今年,大概是54个孩子里面有1个,患病率达到了1.85%,将近2%。

我们中国的数据还没有全国性的流调。但是基于9个城市的数据,我们发现个孩子里面有1个孩子是孤独症。

02孤独症儿童有哪些核心症状?

我们再来介绍一下,孤独症儿童有哪些核心的症状呢?其实最最重要的症状大家也都观察到了,就是社交和交流的障碍。在一群孩子当中,你可能很快就能发现孤独症的孩子。因为他总是不合群,总是一个人在角落里面玩。

如果你跟孤独症孩子说话,你会发现他的语言有很奇怪的地方,比如说他的语音频率相对高,而且语调变化很少,语法也有一些问题。

他们的非言语沟通也有很多异常的地方,比如说他们很少有面部表情。然后他们的姿势,比如说描述大小时使用的手部动作都很少。

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他们很少会跟人有目光的对视,他会回避去看人家的眼睛。他还具有一些社会退缩的现象。比如说普通孩子搭好积木之后,会很高兴地去跟家长分享,会说:你看,我搭的积木多好。但是孤独症的孩子很少进行这样的分享。

我举几个例子。一个例子是来自于我的合作者,也是国内非常有名的孤独症方面的医生邹小兵老师。他写给孤独症家长的一本书《与你同行——自闭症儿童家长必读》里面讲到有一个孤独症孩子,在一个老爷爷80岁的寿宴上说了这样一句话:“我的爷爷70岁已经死了,可是你80岁了,为什么还没有死呢?”

大家看完以后有什么感受?就觉得童言无忌,有点啼笑皆非的感觉。为什么他会说出这样的话呢?就是因为他很难去理解别人听到这句话以后会感觉不开心。我们会尽量说一些让别人开心的话,但是孤独症孩子不会去做这样的事情。

还有一个例子也是来自于这本书。孤独症孩子在理解别人的话的时候会有一些问题。比如说,一个老师对他的学生说“你滚出去”,这时候老师已经非常生气了,所以用了“滚”这个字。

孤独症孩子一方面很难去理解这个“滚”字暗含的生气的含义,另一方面他会按照字面去理解这个“滚”的意思,他就真的在地上滚着出去了。这是他们的一个特点,就是会字面地去理解语言,不会去理解语言背后的情绪。

《异常儿童心理》这本教科书里提到了一个外国的孤独症孩子,她的妈妈每天跟她说,你要正常一点,你要“benormal”。有一天这个妈妈忽然想起来,就问她的孩子说,你知道什么是“normal”(正常)吗?

这个孩子说,我知道的,“正常”就是洗衣机左起的第二个按钮。

所以他们对于一些语言或者抽象概念的理解,可能跟我们是很不一样的。

还有第二个核心症状,是他们的重复刻板的行为。他们会去重复地做一些事情。如果给他一堆车,他会把它们排成一排,或者会按照固定的顺序排,比如按照颜色、大小等等的顺序。

他们做一件事情一定要按照某一个顺序来做,如果你去打乱这个顺序,他们会非常地不开心。

孤独症孩子还有一些刻板的动作,比如说像重复的手势、绕着圈跑、身体的摇晃,还有一些刻板的言语,表现在比如说他们会重复说一句话、重复别人的话,或者用他自己的语言重复去说一句话。

孤独症孩子还可能会有感官异常。比如我们刚才看到的大福手上的蛋液,还可能喜欢去摸一些东西,喜欢把东西放在鼻子底下去闻等等。

有一些孩子会发展出一个刻板的兴趣、局限的兴趣,就是说他们的兴趣只局限在一个非常狭小的范围之内。比如说像这个孩子,他是一个数学方面的天才。

自闭症人士里面这样的人特别多,比如说有的人喜欢心算,心算非常好;有的人喜欢记万年历,你问他历史上几月几号是星期几,他很快就能告诉你;还有比如说这个孩子,她是一个画画方面的天才,在6岁的时候就已经办了个人画展了。

▲英国小女孩IrisGrace和她的画作

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很多孤独症人士的机械记忆和细节处理能力特别好。这个人叫斯蒂文·威尔特希尔(StephenWiltshire),外号叫“人肉照相机”。

有个节目组带他坐直升飞机到曼哈顿岛飞了一圈,然后回去他就花了两个星期把看到的都画了下来,包括所有的细节,包括这个楼有多高,楼下有几辆车,他都画得和真实中的一模一样。这是我们普通人很难达到的一个记忆量。

▲StephenWiltshire,人称“人肉照相机”

孤独症人士有这么多的异常行为,我们目前科学界所知的只是一部分。我们很难去了解它背后到底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行为。所以孤独症目前是很多学科,比如说像医学、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一大难题,是大家共同在探讨的一个问题。

03我们心理学家是怎么研究孤独症的呢?

我们心理学家是怎么研究孤独症的呢?我们实验室用到了这些技术,比如说像测眼动,

▲眼动测试

就是让孩子坐在计算机屏幕前面,然后有一个仪器记录他到底在看什么地方,通过这个仪器我们可以知道这个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在哪些地方。

还有像近红外成像和脑电仪,都是在孩子头上戴一个帽子,然后在他完成一个任务的时候,获取孩子脑部活动的信息。

▲近红外成像(左)和脑电仪(右)

还有我们也用到了类似机器人这样的工具,去测量孩子的社交行为。

这是关于孤独症的几个眼动研究。比如说年这篇文章,是让孤独症孩子和正常孩子去看人脸的照片。

我们知道正常人看人脸,看得最多的是眼睛和嘴巴之间的三角区。通过看这个三角区,我们能够提取到最重要的社会信息,像这个人到底是谁,还有他的年龄、性别、情绪、长得好不好看等等这些信息。

▲孤独症患者(左)和正常对照组(右)的眼动轨迹

Pelphreyetal.,()

而孤独症孩子眼动扫描的模式是很不一样的。一方面他的眼动可能是一个非对称的扫描,只扫人脸的一边。然后他会注意一些细节,比如说像脸颊、额头、眉毛这样的区域。

如果让孤独症孩子和正常孩子同时去看两个人在说话的场景。你会看到,正常孩子主要是盯着说话的人的嘴巴,而孤独症孩子看了很多别的地方,比如说像胸口的麦克风,还有墙上的影子,他都花了很多时间去看。

▲孤独症患者(左)和正常对照组(右)的眼动轨迹

Falck-YttervonHofsten()

这张照片是足球场上一个裁判红牌把这个运动员罚下了,运动员脸上出现了类似沮丧的表情。正常人是花很多时间去看这个运动员的表情。但是孤独症孩子则花了更多时间看裁判的后脑勺。

▲孤独症患者(左)和正常对照组(右)的眼动轨迹

Wangetal()

所以我们知道,孤独症孩子的视觉注意的模式是异常的。

那么为什么我们要研究早期的视觉注意呢?对于正常孩子来说,他们一生下来就对社会的刺激特别敏感,我们称之为adaptivebehavior,就是适应性的行为,它是有利于我们生存的。

因为婴儿需要很多的照顾才能存活,所以他们特别喜欢看妈妈的脸,特别喜欢听妈妈的声音,然后跟妈妈建立很好的依恋关系。等长大了一点,他们就有玩伴,发展出友谊,然后有了亲密关系,组建了家庭。

▲正常孩子(上)和孤独症孩子(下)的早期视觉注意发展过程

孤独症的孩子缺乏这种天生的对社会信息的敏感。而且他们会逃避这类社会刺激,所以他们更喜欢看一些机械的东西,一些旋转的东西。长大以后他们就发展出局限的兴趣。再长大点,他们就会选择一个尽量不跟人打交道的职业,比如说程序员。

我们最早的一个研究,是让孤独症的孩子去看人的面孔,然后记录下他眼动的图像。我们就发现,不管是跟正常人,还是跟智力有缺陷的人相比,孤独症孩子的一个特点就是对眼睛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mwoap.com/zbzbj/1269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