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小兵半岁宝宝不爱笑拉响孤独症警报

管家说

“你印象中的孤独症(自闭症)患儿是什么样子?”近年来,不少家长或许已知道,如果宝宝三岁还不会说话,视线无法与父母对视,不爱搭理父母,老是重复做某个动作,很有可能是孤独症。实际上,如果按照这个标准来筛选,还是会有许多孤独症宝宝成为漏网之鱼。

我国著名孤独症治疗专家、医院儿童发育行为中心主任邹小兵教授指出,语言障碍、社交障碍和刻板行为是自闭症儿三大核心症状,但患儿的表现多种多样。如果在以下八种征兆中,您的孩子具备任何一种,请立即到儿科进行检查是否属于自闭症(即“孤独症”)早期征兆:   1.六个月或更大时,孩子还没有大笑,或做出其他温暖和快乐的表情。   2.九个月或更大时,孩子还不能与他人分享声音、笑容或其他面部表情。   3.一岁大时还不会咿呀学语。   4.一岁大时,孩子还没有做出与外界交流的手势,如指东西,给父母看东西,伸手拿东西,或挥手等。   5.十六个月大时,孩子还不会说话。   6.两岁大时,还不会主动说出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单词组成的有意义的词组(不包括模仿)。   7.十个月大时,孩子听到自己的名字时还没有反应。   8.在任何时候,孩子的语言能力或社会互动能力出现退化现象。

邹小兵,医院儿童发育中心主任,从事儿科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二十余年,主要研究方向为发育行为儿科学。研究儿童发育行为疾病,以儿童孤独症,阿斯博格综合症,儿童多动症,儿童抽动症等。

文/广州日报记者任珊珊通讯员江澜

孤独症宝宝很“长情”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每个儿童就有1人患孤独症,男孩患病率高出女孩四倍。有说法称“‘贵人语迟’就是自闭症”,而男孩语言发育通常不如同龄女孩,有些家有男宝的妈妈听到这个说法后,难免心惊惊。其实,在专家眼里,孤独症患儿与正常孩子的差别并不仅仅在语言发育这一项上。

  “健康宝宝兴趣多样,难持久,患儿却很‘长情’,在一定时间内对一种行为、一种事物保持兴趣。”邹小兵说,三岁的孩子往往喜欢看有一定情节的动画片,而同龄患儿中意广告片、天气预报等。当然也有例外。有个男孩喜欢看影片《泰坦尼克号》,结果从三岁看到五岁,居然把这部片看了遍。邹小兵说,比如有个学龄男童在就诊时可以滔滔不绝地给医生上半小时“人类进化史”课,但一被医生反问“你叫什么名字”,他便“哑火”,半天不吭声。有些孩子可以流利地报出“巴布亚新几内亚”这样拗口的专有名词,但却不能轻唤一声妈妈。

爱用“沉默”表达愿望

  邹小兵说,辨别孩子是否存在行为发育障碍,家长要练就火眼金睛,   例如,幼儿牙牙学语前,对父母会用“一拍、二指、三看眼”的方式,示意自己想要什么东西。而自闭症患儿大多不会用手指指物。如果想吃饼干,只会拉着妈妈的手,把她带到饼干跟前,既不点头,也不用目光示意。当父母自动领会他的意思,给他饼干,他不会向父母表达欢喜,也很少主动寻求父母的关爱或安慰。   健康宝宝对父母有依恋,如果被陌生人抱,就会挣扎哭闹。而自闭儿不怕陌生人,父母走开,他不会表现得痛苦,仍旧自顾自地玩耍。   正常小朋友在三岁左右就会玩“扮家家”游戏,例如女孩喜欢给洋娃娃当“妈妈”,男孩会一起玩打仗。而自闭儿喜欢独自安静地玩车、玩拼图,不需要小朋友做游戏搭档。即使她主动抱着洋娃娃,也不会将其当成玩伴,而是独自静静思考。

新动向:确诊别等到三岁

两岁的男童杨杨(化名)一岁时能说话,跟父母的互动比较正常,眼神虽然有些飘忽,但不时可跟父母对视。但从半年前起,这些能力似乎在退化。当时,爸妈带他去看儿科,医生觉得他可能只是发展稍微迟缓,建议爸妈:“你们可能太敏感了,再等等看吧。”然而,半年后,杨杨最终还是被确诊患上自闭症。   中山三院儿童发育行为中心唐春主治医师指出,过去对自闭症的诊断,一般在儿童三岁之前就能诊断出来,首次诊断通常发生在第十八至二十四个月。而如今,一岁以内的孩子被确诊的情况也不少见。   “我们接触的很多案例,往往是家长先发现自己孩子的行为异常或发展比较迟缓。”唐春说,有些家长甚至早在孩子出生后,就发现孩子跟别人不一样。最新研究证实,家长怀疑自己孩子发展异常往往是正确的。专家提醒,家长要相信自己的观察和感觉,如果担心孩子的发展,应尽快到儿童发育行为专科就诊。

发现可疑症状先开始训练

  记者从近日在中山大学举行的第一届孤独症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获悉,今年发布的美国孤独症谱系障碍诊断指南,将一度放宽的诊断标准重新收窄,这意味着过去被诊断为自闭症边缘的患者可望“脱帽”。邹小兵教授表示,对于疑似孤独症、不典型孤独症的患儿,在明确诊断之前,家长就应开始训练,以免浪费时间。

  孤独症早期症状和不典型孤独症的表现往往很难区分,还有些孩子只是具有孤独症倾向。邹小兵表示,有些孩子即使按照新的诊断标准,不被诊断为自闭症,也会发展为人际交往障碍。“越早进行训练,改善孩子人际交往障碍的效果越好。”他指出,和早期诊断相比,行为的改善才是最重要的目标。

  “儿童的大脑可塑性强,小时候出现异常的弱的神经连接,可以被外部的训练打破。”中山大学心理学系主任高定国教授指出,科学的训练可帮助孤独症患儿重新建立正常连接,改善人际交往以及其他行为障碍。

研究显示,孤独症儿童接受早期行为干预治疗,最晚不要迟于学龄前两年。现在不少患儿从一两岁开始接受行为干预治疗,效果良好。孤独症患儿的治疗最好采取“集中治疗+居家训练”模式,但长期训练会给患儿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医院为例,住院长训(30天)需一万元左右,走读长训需五千元,但每月仅有30个名额,申请者已排队到明年六月。据邹小兵介绍,目前全国残联、妇联对孤独症患儿已出台资助措施。

家庭氛围和谐孩子更易进步

  尽管有专业人员和各类康复培训机构的帮助,但他们只能起到“指引入门”的作用,实际上,孤独症孩子康复训练的主要阵地还是在家庭,主要指导者还是家人。许多家庭从经济负担和照顾孩子的角度考虑,往往由妈妈放弃工作,在家训练孩子,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他家庭成员就可以置身事外。   邹小兵指出,根据经验,但凡家庭成员之间意见不统一,缺乏合作态度,家庭矛盾较多甚至经常爆发激烈争吵的家庭,孩子的训练康复过程往往举步维艰。而气氛和谐、通力合作的家庭,孩子往往容易出现进步。   患儿慧慧就是一个良好的案例。她2岁时确诊。全家人召开家庭会议统一认识,明确分工:妈妈辞职全力对她进行强化训练,爸爸负责养家,外公外婆和爷爷奶奶则轮流上阵,帮助操持家务,定期带孩子参加户外活动。经过两年的努力,慧慧的情况有所改善,目前在广州麓景路一家接受特殊孩子融合教育的幼儿园就读。   邹小兵建议,当孩子确诊后,小家庭成员首先要对孤独症的治疗取得共识,然后以平和理性的态度,向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以及其他家人通报“孩子病了,这不是任何人的过错,需要尽快训练”,寻求理解和尽可能多的支持。   中重度患儿可以在医院接受为其一个月的强化培训,家长掌握训练方法后,然后转入康复训练机构或者居家训练。邹小兵强调,家长要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采取个体化训练方案,保证长期高强度干预,每天有训练,每周训练时间在20个小时以上。

每天早晨一睁眼就开始训练

  以下是一个妈妈为孩子安排的训练课程,或许对家长有一定参考价值。   7:30—8:30,生活自理课:起床、梳洗、早餐   8:30—9:00,个别辅导:读卡片、物件配对、颜色分类   9:00—9:30,游戏课:蚂蚁上树、捉迷藏和跑跑停   9:30—10:10,运动课:抛球、投球、骑小狗车、原地跳   10:10—10:40,个别辅导:大小分类、拧螺母、读卡片   10:40—11:00,点心课:训练孩子静坐在椅子上吃完点心或者水果   11:00—11:30,游戏课:扔小鱼、跳、我们都是木头人   11:30—12:00,个人工作:捡豆子、串珠、相同物件配对   12:00—12:30午餐:训练孩子坐在餐椅上完成进食   12:30—14:30午休   14:30—15:00,点心课:静坐在指定的某个地点,例如沙发、地板、阳台上吃完点心   15:00—15:30,个别辅导:卡片配对、穿袜子、钉钉板   15:30—16:00,游戏课:以操作物件为主的游戏(轮流搭积木)   16:00—16:30,个别辅导:指认图片、拼雪花片、动物水果分类   16:30—17:30,外出活动:去超市(将物件图片与实物相对应,让孩子实践等待和轮候的原则)   17:30—18:00,游戏课:走走停、飞飞停、捉迷藏   18:00—18:30,晚餐:与家人一起就餐   18:30—19:00,饭后休息(自由活动)   19:00—19:30,看电视   19:30—20:30,休闲活动:散步或者邀请小朋友一起玩耍   20:30—21:00,生活自理:冲凉、刷牙   21:30,睡觉。

当班管家:任珊珊

如果您喜欢今日内容,欢迎转发给亲朋好友,转载请注明出处。

敬请







































白癜风医院海口哪家好
北京中科医院是假的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mwoap.com/zbzbj/636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