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自闭症
自闭症是一种可以持续终身的发育障碍疾病,发病率约为1/。
典型的自闭症患儿主要有语言、交流和社交等方面障碍。他们可以出现学习障碍和很多怪异行为。
约3/4的患儿中可以伴有智力发育落后。阿斯伯格综合征(不伴有智力障碍的自闭症)是自闭症不同表现类型的一种[1]。
近年来,自闭症患者的数量显著增加。其原因可能与人们对自闭症谱系疾病认识的提高,使原来没有明确诊断的病例得到诊断有关,也有可能是病例数量确有增加。
2
自闭症的诊断
孩子如果2~3岁时经全面评估符合DSM-I诊断标准即可诊断为自闭症。
[2]其中一些孩子在出生后就显示出发育落后。另有一些患儿以前发育正常,但却丧失了后天获得的技能,比如语言、眼神交流和社交等。[3]后者被称为倒退型自闭症,发生率约占自闭症患儿的1/3。
3
自闭症的病因
自闭症的病因尚未明确。多数学者认为基因是一个重要因素,同一家里有时会有多个孩子,特别是男孩,都患有自闭症。
但对于绝大多数患儿来说病因都尚不清楚。不同的患儿其病因和诱因都不相同。“自闭症综合征”是指由于不同诱因导致的一系列相似的行为表现。
4
消化功能紊乱
患自闭症的孩子比一般孩子更容易出现消化道问题。据患儿家长们长达30多年的经验表明,他们的孩子会有如腹痛、腹胀、便秘和腹泻等消化道功能紊乱的症状。
[4]年,一项有位患儿家长参加的调查显示,有将近一半的孩子会有稀便或频繁腹泻的情况。
一些研究显示,自闭症患儿存在肠道功能异常。其中有些研究指出患儿有肠漏,即消化道内膜通透性增高。还有一些研究显示患儿肠道中一些消化酶的活性降低。[6]
总之,自闭症患儿,至少是一部分患儿,可伴有消化道显著的病理生理性改变。[4]。
5
牛奶和麦胶过敏
经常有自闭症患儿家长反映,孩子在进食含牛奶和麦胶的食物后症状会加重。
在对一大批自闭症患者进行的两组试验中,他们都分别被给予不含麦胶和牛奶的饮食或单纯不含牛奶的饮食进行治疗,结果发现其社交、认知功能和交流技能都有所改善。[8,9]
年,对72位(年龄在4-10岁11个月)诊断为自闭症谱系障碍的儿童进行的研究结果显示,给予无麦胶和酪蛋白饮食的治疗组其测试评分均较对照组提高。[10]
6
麦胶和酪蛋白在自闭症中的可能作用
牛奶中的酪蛋白和麦胶中的麦胶蛋白可能会参与诱发或加重某些类型的自闭症。
食物中的酪蛋白及麦胶蛋白进入小肠后,透过胰腺和肠道分泌的多肽酶的作用,分解成结构类似内啡肽的短肽。在动物试验中显示,酪啡肽和麦胶蛋白源性外啡肽可以作用于脑并诱发精神疾病。[4]
7
自闭症与肠道通透性
在一些自闭症患儿体内,来源于食物的阿片肽可以同消化道上皮细胞并随着血液进入脑组织。
[11]由此,提出了“肠漏假说”,[4,12,13]并认为由于肠道上皮通透性的增高,一些大分子物质会透过肠道表皮进入血液。由此,一些像酪蛋白和含麦胶蛋白的谷物经消化分解,其产物就可以诱发免疫反应并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
年的试验[14]结果显示,自闭症患儿及其近亲属在IPT(肠道通透性测试试验)中,分别有36.7%和21.2%的评分都很高,高于一般人群(4.8%)。
研究人员指出一级亲属IPT水平的增高意味着,在自闭症患者家族或成员中可能存在肠道上皮紧密连接处的遗传一致性。该试验还进一步证实,自闭症患者在避食含麦胶蛋白和酪蛋白的食物后,其IPT水平显著降低。
8
维生素B12缺乏
必需营养素的缺乏常被认为是引起某些类型自闭症的可能原因。维生素B12是其中之一,婴儿期末发现或未治疗的维生素B12缺乏会导致永久性的神经系统损害。
此外,患胃肠功能紊乱的人群由于不能从食物中吸收足够的维生素B12,从而无法维持正常的体内储存。
按照维生素B12缺乏可以导致自闭症的理论,在其他试验中观察到,在自闭症患儿中,其回肠部上皮细胞排列的病理特点可影响维生素B12转运入血。
[17]如果维生素B12的吸收严重受到抑制,可以导致维生素B12血中的水平降低,从而影响到髓磷脂(包裹在一些神经纤维轴突周围的脂蛋白)的形成。而髓磷脂在有髓神经传导神经冲动(动作电位)中起重要作用。神经传导一旦损伤就可以导致自闭症中的神经功能缺陷。
然而,目前关于自闭症患儿中维生素B12缺乏和髓磷脂形成受损尚缺乏直接证据支持。
年对于年龄为3-8岁的自闭症患儿进行的研究[18]发现,补充维生素B12可以让其中9个患儿(30%)症状缓解,提示一小部分自闭症患儿可以通过补充维生素B12得到治疗。一般来说,专家建议定期监测患儿血液维生素B12的浓度,如果其水平过低,往往需要使用注射的方式来补充维生素B12,特别是对于自闭症的孩子。因为他们的食物偏好可能会造成营养更为不均衡。
9
镁、维生素B12与自闭症
20世纪50年代,使用大量维生素治疗许多慢性疾病的方法开始流行起来。自闭症也是其适应症之一,人们希望通过大剂量维生素治疗能改善患儿的智力水平。研究显示,维生素B6(吡哆醇)可以提高部分患“自闭症综合征”孩子的语言能力。但发现如果剂量过大,维生素B6又可引起许多副作用,产生毒性,而与镁一同给予时这种副作用就回相应减轻。
从年开始,人们开始进行了大量关于维生素B6和镁在自闭症儿童中应用的研究,试图发现它们是如何在促进患儿言语交流、非言语交流、人际交流技巧和生理功能等方面发挥作用。[19]年,科学家有对于这些试验进行了重新评估和分析。[20]他们最后认为由于证据不足,因此不能推荐维生素B6和镁用于治疗自闭症。
也有一些医生想研究单纯使用镁是否可以改善自闭症患儿的症状。因为他们发现自闭症患儿血中镁的水平明显低于其他儿童。[21]而镁又是人体必需元素之一,参与很多重要的生理活动,因此如果缺乏,会造成某些脑功能受损并可能导致自闭症。然而,在进行的镁与自闭症的研究中并没有明确镁的缺乏或者确定补充镁对治疗有效。
肠漏症
肠漏症是指食物分子相对容易地透过消化道上皮进入血液循环。有研究认为自闭症的儿童也存在这种情况。
在婴儿早期,消化道黏膜上皮的通透性较高,食物分子能相对容易地透过,这样能便于母乳中的某些成分相对容易地进入血液循环。这些成分包括活性免疫细胞、激素及成熟因子等,它们能够保存完整的通过肠道,从而便于发挥它们的功能。
过了婴儿期,这些活性成分对机体不再是必需的,消化道黏膜表层开始“关闭起来”,从而可以滤过那些可能对机体有害的物质。肠道上皮这种通透性在儿童时期降低,而到了成人期,只有在肠腔内经过分解后的小分子量的食物营养素才可以通过。
在消化道黏膜上皮表面排列着一层圆柱形的上皮细胞。这层上皮细胞通过紧密连接复合体连接相连。上皮细胞和紧密连接复合体是肠道的重要屏障,称为肠腔屏障,它可以防止食物及其经肠道消化酶消化后的产物自由进入血液。
某些情况肠腔屏障受到破坏使消化道上皮通透性增加。消化道炎症可以破坏上皮细胞,导致食物分子可以通过不完整的肠道上皮。
感染、食物过敏、自身免疫系统疾病等均可引起炎症和细胞破坏,导致紧密连接复合体分离。进而,食物分子会通过GALT(肠道相关淋巴样组织),绕过正常途径自由进入血液循环,最终,它们会被视为“异物”,引起免疫细胞反应。从而导致一系列问题。
识别肠漏症
评估肠腔屏障完整性的一个有效方法是糖渗透性试验。该试验检测经口服的小分子糖进入血液,最终通过尿液排出的能力。[4]
患者口服一定量的两种糖[12],常用的是甘露醇和乳果糖,并将其溶在水里:
甘露醇是很难被肠道吸收的一种单糖,因为它与位于小肠细胞顶端刷状缘的葡萄糖-半乳糖载体蛋白没有亲和性,因此,不能被载体蛋白运载通过上皮进入血液循环。甘露醇分子主要通过刷状缘上的水孔隙穿过肠粘膜。因此空隙越大越多,透过的甘露醇也就越多。
乳果糖是一种大的双糖分子,它同样与载体蛋白没有亲和性,而且其分子太大无法通过水孔隙。乳果糖是通过穿过肠道上皮细胞间的紧密连接而进入血液的。因此,如果紧密连接受到破坏,乳果糖可以进入血液循环。
这些糖进入血液后,会经肾脏通过尿液排出。研究者计算患者尿液中甘露醇和乳果糖的比率。每一种糖在尿液中的含量反映了肠粘膜的通透程度及紧密连接是否受到破坏。人们推测在乳糜泻中,由于肠粘膜的损伤,麦胶蛋白会通过受损的紧密连接穿过肠道。
乳果糖/甘露醇试验方法[13]
患者口服溶有5克乳果糖和5克甘露醇的混合液(公式中称为混合物)。这两种糖不经过代谢,因此吸收的糖全部在6小时内通过尿液排出。收集尿液,计算尿液中这两种糖的浓度。利用以下公式计算吸收率:
吸收率=尿液浓度(毫克/毫升)×尿量(毫升)/口服的复合物总量(毫升)
对于健康的肠道,甘露醇的平均吸收率为14%,而乳果糖的平均吸收率小于1%。尿液中乳果糖与甘露醇的正常比率应小于0.03.超过0.03提示乳果糖吸收增加,表明肠腔屏障通透性增高,提示有肠漏症。
并没有证据表明酪蛋白、麦胶或其他代谢产物会导致肠漏症。但是,一些研究者认为该病产生的过程与乳糜泻[15]相同,即对麸质中麦胶蛋白成分的免疫反应破坏了消化道上皮的肠绒毛,导致乳糜泻导致的必须营养素吸收不良有可能会导致自闭症。
参考文献
[1]KaneshiroNK,ZieveD.Autism.PubMedHealth.U.SNationalLibraryofMedicine.NationalInstitutesofHealth.April26,.白癜风症状有那些白癜风最好治疗偏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mwoap.com/zbzbj/89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