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明尼苏达爆发麻疹疫苗造成自闭症谣

导读

从今年5月初起,美国明尼苏达州麻疹爆发,有超过人被隔离。由于麻疹病毒能够通过空气传播,因而,有超过人可能被感染。爆发起源于当地的索马里社区。该地区在7-08年之前,麻疹疫苗接种率超过90%,可是,一大批反疫苗人士包括大名鼎鼎或者臭名昭著的英国人安德鲁·韦克菲尔德(AndrewWakefield)造访了该地区,使该社区的麻疹疫苗接种率猛降到42%。这被认为是造成麻疹爆发的主要原因。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能够通过空气传播。麻疹的症状主要为发热、上呼吸道炎症、眼结膜炎、口腔粘膜斑和全身性红色斑丘疹。严重的转为肺炎,甚至死亡。由于疫苗的使用,美国在0年宣布麻疹病毒在美国消失,许多医生可能都不知道如何诊断这种传染性的疾病而使患者得不到及时治疗,造成很大的危害。

《科学》杂志为此做了一个疫苗的专题。我们选择性地给大家综述一下。

疫苗会导致自闭症谣言1

年,英国安德鲁·韦克菲尔德医生在《柳叶刀》上发表了一篇麻腮风(MMR)疫苗可致自闭症的文章。随后的几年里,英国2岁儿童的麻腮风疫苗接种率一路走低,降至80%以下。但是这一论断于4年开始受到质疑,因为新闻记者布赖恩·迪尔报道了上述文章背后的利益冲突:韦克菲尔德医生为自己发现的麻疹疫苗申请了专利,并且收受了正意欲起诉麻腮风疫苗公司的律师的钱。鉴于道德和虚假陈述的顾虑,《柳叶刀》于年撤回了这篇文章。不久,英国医学总会永久撤销了韦克菲尔德医生的行医资格。

但是,年“麻腮风疫苗可致自闭症”的谣传再一次占据了头条,一部由韦克菲尔德执导的电影《Vaxxed》,宣称揭露美国CDC的疫苗黑幕。这部电影讲述了生物工程师布赖恩·库克于4进行了一次研究,研究表明无论孩子是否患有自闭症,其疫苗接种率并没有明显差异。但是,库克在年对数据再度分析后,声称美国CDC隐瞒了疫苗可能会增加黑人男孩患上自闭症风险的证据。实际上,CDC的确注意到大龄自闭症男孩组的疫苗接种率略高,但是,CDC解释说,这一结果很可能归因于自闭症儿童入学前的免疫要求。

这一事件也促进了大量相关研究,然而没有证据表明麻腮风疫苗会造成自闭症。例如,年对多达一百三十万的人群进行了疫苗数据分析。同年,美国医学协会杂志发表了研究报告,大量数据表明,无论儿童是否接种疫苗,其自闭症发病率并无二致。

神经毒素--疫苗中的汞谣言2

5年,杂志《滚石》与《沙龙》联合刊发了环境律师罗伯特·F·肯尼迪(前美国总统约翰·F·肯尼迪的侄子)的一篇文章,宣称政府企图掩盖疫苗所含的抑菌剂硫柳汞会引起大脑病变,包括造成自闭症。很快就引起了一系列的纠错行动,包括有人注意到肯尼迪使用了错误的汞含量。因数据造假的顾虑,《沙龙》杂志于年撤销并删除了相关文章。

随后肯尼迪继续鼓吹他的观点,最近还新成立了以肯尼迪为首的“疫苗安全”委员会。到目前为止,亚特兰大疾控中心和世界卫生组织均声明:目前没有证据表明疫苗里所含的硫柳汞会给儿童带来健康风险。

其实,远在肯尼迪文章发表之前,在美国,除了多剂性流感疫苗,硫柳汞已经于1年开始禁止用于其他儿童用疫苗。疾控中心疫苗安全司负责人弗兰克·迪斯特法诺说:“假如硫柳汞的确会造成自闭症,那么硫柳汞一旦被疫苗禁用后,自闭症病例数量应该趋稳或者有所下降才对。可是事实并非如此。”据传,年硫柳汞禁用后,丹麦的自闭症病例下降了,后发现由于流行病调查数据被误读,也是一则彻头彻尾的谣言。

禁用疫苗中的汞对孩子有好处谣言3

二十世纪中期,乘着硫柳汞-一种含汞抑菌剂的浪潮,马里兰医生马克·盖尔和他儿子戴维·盖尔开始推动汞与睾丸素病理交互影响的理论,并用于解释自病症的多项症状。盖尔父子声称他们的多项研究表明硫柳汞与自闭症有关联,可是经医药协会鉴定,发现他们的理论有着严重的方法论缺陷。

不顾医药协会的评论,盖尔父子继续他们有争议的工作,他们使用了未经批准的试验方案,包括日常服用亮脯利特(亮丙瑞林),该药物为合成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用作晚期前列腺癌的姑息治疗。儿童用药时,该药仅仅被批准治疗早于8岁前的儿童青春期早熟的罕见症状,该药的副作用包括会对儿童的骨骼和心脏造成损伤。亮脯利特也会加重癫痫发作的风险,而癫痫通常为自闭症患儿的伴生症状。有时,盖尔父子在药物注射时配合使用化学螯合剂,这也就加大了患者重金属中毒的风险。为了向患儿家长和保险公司兜售这个每月高达美金的治疗方案,未经必要的诊断测试,盖尔父子有意误诊了很多青春期早发育的患儿。年,经马里兰医师委员会调查发现,他们也误导了家长,使其相信这个治疗方案已经被批准用于自闭症的治疗。马里兰医师委员会撤销了马克·盖尔的州行医资格,他的所作所为已经远远超出了他的资质和技能范畴,其他州也采取了类似行动。他那仅持有艺术学士学位的儿子,也因非法行医而被提出控告。

延长疫苗接种时间对孩子更安全谣言4

一些疫苗怀疑论者指责疾控中心CDC的现有疫苗接种方案,该方案旨在保护2岁以下儿童免于14种疾病。他们认为在如此短的时间内给孩子接种了太多疫苗,这远远超过了幼童的免疫系统所能承受的能力。疫苗怀疑论者认为,超负荷的免疫系统会导致儿童发育紊乱,包括神经发育迟缓、多尿症。专家们明确驳回了这些论断。儿童的免疫系统每天需要对付上千种外来抗原,而以年CDC推荐的疫苗计划为例,疫苗给2岁前儿童的仅仅为种抗原而已。据宾夕法医院的免疫专家保罗·奥菲特估算,哪怕一次性给一个新生儿接种11种疫苗,这也仅仅用了新生儿0.1%的免疫系统。随着过去几年的疫苗研发,尽管推荐接种的疫苗数量增加了,但是疫苗中的抗原却减少了,可是,我们并未观测到自闭症的发病率降低。

年,《临床儿科》杂志发布了一项调查,调查对象为名儿科医生和家庭医生,只有1%的人认为应该延长疫苗接种期。但是,大多数医生有时会依照家长的要求而延后疫苗接种,并且,有些医生给出了备选疫苗接种计划。奥菲特医生指出,这种备选疫苗接种计划会带来许多问题,最明显的问题是推迟疫苗接种会让儿童受到更久的严重疾病威胁。而且拉长疫苗接种间隔很可能会导致疫苗接种剂数不够。备选疫苗计划可能需要在6年里去19次医院,其中2医院12次,这徒增了家长的负担,并且更长的候诊时间会增加孩子感染疾病的风险。

附录

科学的疫苗研究方法

那么,什么才是科学的疫苗研究方法?

科学的方法是一种严谨、系统地探寻物质世界问题及答案的方法。尽管科学的研究方法是由一系列简单的方法结合而成,但是没有哪种研究方法模式能化解所有的难题。事实上,我们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为了保证研究结果的可靠性,不同的科学研究需要用到不同的科学方法。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是探寻问题的答案,绝不是要证明什么,而是获取某方面的知识。另外,科学研究需要基于严谨且可控的观察。最后,研究结论必须具有良好的可重现性。如果研究结论不具有重现性,那么这个结论是站不住脚的。

虽然针对研究对象的不同,会有不同的研究方法。就一般而言,科学研究通常包含“现象-假设(提出问题)-检验-结论”这四个环节,科学研究的每个环节缺一不可。现在我们就剖析一下疫苗发展史上的几个著名案例。

爱德华·詹纳:现象的重要性

爱德华·詹纳(EdwardJenner,年5月17日–年1月26日)英国医生、医学家、科学家,以研究及推广牛痘疫苗,防止天花而闻名,被称为免疫学之父,并且为后人的研究打开了通道。

爱德华·詹纳的研究可以概括如下:

现象:染过牛痘的人不会得天花病

假设:如果一个人特意感染牛痘,那么这个人即使暴露在天花病毒下,他也不会得天花。

检验:给一个人接种牛痘,然后再试图使其感染天花。(备注:詹纳实验中并未使用参照组)

结论:染过牛痘的人不会再患上天花。

爱德华·詹纳进行了多次实验检验,均得到了相同的结论。其他科学家也进行了相同的实验,并且得到了一致结果。詹纳的这一接种方法有效预防了天花,并由此而举世闻名。

罗伯特·科赫:探寻疾病的致病根源

罗伯特·科赫(-),是德国医生和细菌学家,是世界病原细菌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在微生物认识之初的年代,科赫发现了炭疽热、霍乱、肺结核的病原细菌。科赫和他的同事弗吕格开发了一种确认致病菌的方法,科赫根据自己分离致病菌的经验,总结出了著名的“科赫原则”,该原则一直沿用至今。“科赫原则”是基于严谨的观察以及可重现性。

1.在每一病例中都出现相同的微生物,且在健康者体内不存在;

2.要从宿主分离出这样的微生物并在培养基中得到纯培养;

3.用这种微生物的纯培养接种健康而敏感的宿主,同样的疾病会重复发生;

4.从试验发病的宿主中能再度分离培养出这种微生物来。

如果进行了上述4个步骤,并得到确实的证明,就可以确认该生物即为该病害的病原物。

珀尔·肯德里克:严谨的参照组

19世纪三十年代,密歇根州卫生署的肯德里克发现了百日咳疫苗,她希望验证该疫苗是否比以前的疫苗更有效。未接种疫苗的儿童作为参照组有力证明了百日咳疫苗的有效性,这是非常重要的。这在当时是一项创新,肯德里克使用参照组的百日咳发病率数据作为对比,这更容易地证明了新疫苗的有效性。肯德里克选择接种百日咳疫苗的儿童作为实验组,然后在卫生署未接种名单上随机选取儿童作为参照组。虽然以现在的眼光看,肯德里克当时的验证方案还是缺乏随机原则,不管是实验组还是参照组。因为我们要求按照概率均等的原则选取实验组和参照组,以保证两个组别的差异性不会影响试验结果。如果肯德里克严格按照随机原则,她将尽可能减少接种组与参照组的差异性。瑕不掩瑜,肯德里克的尝试为后来的疫苗研究提供了很好的规范和期望,并且证明了她疫苗的有效性。

乔纳斯·索尔克:双盲检测

年,美国针对乔纳斯·索尔克灭活脊髓灰质炎疫苗进行试验,多达万名儿童参与,这堪称疫苗史上之最。索尔克采用了双盲检测原则,首先,儿童会随即的分配到实验组或者参照组。“双盲“意味着没有人知道这名儿童是否接种了脊髓灰质炎疫苗还是疫苗替代剂,哪怕是儿童本人、父母、疫苗接种医生,还是体检医生。疫苗替代剂是一种无效对照剂,当时使用了生理盐水。儿童的疫苗接种数据被编译在疫苗瓶子内,并与儿童记录相链接。只有当观察期结束并且完成了观察期内儿童是否患上脊髓灰质炎的数据录入后,实验组和参照组的数据才真正揭晓。索尔克的疫苗双盲检测结果显示脊髓灰质炎疫苗可以有效地预防脊髓灰质炎,并且很快得到了疫苗接种许可,拯救了西半球成千上万名儿童免于病痛。

结论

历经多年的疫苗研究,当代的疫苗研发更为科学、严谨、规范。在选择疫苗试验组和参照组时,要求更为严格并尽可能保持一致性,这将有效刺破有关疫苗的谣言。

参考文献









































中科白癜风让白斑告别
白癜风规范化治疗



转载请注明:http://www.mwoap.com/zbzbj/897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