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君说相信这几天不少人看到了《一个自闭症孩子在训练机构的死亡》这篇文章。事实上,有关自闭症的研究道路一直非常曲折,各路“假说”“理论”充斥期间,很多家庭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今天我们邀请《小丫丫自闭症项目》发起人为大家介绍自闭症发展史上非常著名的荒唐假说——“冰箱妈妈”。“冰箱妈妈”理论认为,自闭症是由于妈妈的冷漠造成的。这个理论曾经在很长的历史时间影响着公众对自闭症的认识,造成对儿童干预方法上的认识偏差。虽然这个理论已经被摒弃了40多年,今天却依然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被反复提及。我们在此揭示这个理论的提出、推广和被颠覆的历史过程,就是希望能够澄清公众的认识,还妈妈们一个公道,避免错误的干预方法。作者简介
美国小丫丫,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本科,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博士。目前在美国某生物公司做产品开发研究。基于美国密苏里州的公益组织《小丫丫自闭症项目》发起人。
社会背景上世纪初期,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心理学派——精神分析法得到很大的发展。同时,人种主义思潮也影响广泛。那时人们认为人类的许多心理和精神问题都来自于童年的心理创伤,所以很容易把这些问题都归结为父母特别是对孩子影响最大的母亲身上。这些“问题”家庭没有生育的权利,也没有养育孩子的权利,这样就能达到优化人种的目的。据记载,仅仅在年,美国的佛吉尼亚州就有个家庭被禁止生育,而在加利佛尼亚州则高达。那些被医生诊断为不正常的孩子,命运就更加凄惨,他们都被从父母身边带走,进入有所谓“专业优良人士”看护的封闭机构里。由于许许多多未知的原因,这些从小被送入这种机构的孩子很多再也没有回到社会,他们的结局不得而知。第一个“自闭症”孩子世界上第一个被诊断为自闭症的孩子,DonaldTriplett,出生于美国南部密西西比州,一个叫Forest的小镇,正是上文所介绍的社会环境。刚出生的时候,Donald的父母并没发现他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但是慢慢地,他们发现这个孩子从不拿正眼看人,也不与父母亲近,更多的时候,他喜欢自己一个人呆着,他的注意力更多的在物体上。在他的世界里,一个英语单词“YES”永远代表着他想被爸爸高举起来。然而,有时候,他们又觉得孩子非常聪明,总是在思考。因此,他被悄悄地送到一个专门收养“不正常人”的封闭机构,成为那个机构里年龄最小的孩子。呆了近一年之后,Triplett夫妇发现孩子并没有任何的进步。今天想来,真的应该敬佩Donald的父母。虽然觉得孩子有点不正常,但是他们忍受世俗的屈辱,冲破压力,将孩子接出来。夫妻两遍访名医,年,Donald5岁的时候,在美国巴尔的摩市的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找到了LeoKanner教授。LeoKanner教授(-)Kanner教授是一位奥地利出生的精神病学专家,在朋友的劝说下,于年来到美国,医院的医生。短短4年时间,他在精神病学方面的突出贡献,引起大名鼎鼎的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的注意,被邀医院的精神科学系。年,他出版了第一部英语写作的儿童精神病学专著。作为儿童精神病的专家,经过两次5个星期的近距离观察,Kanner教授却无法将Donald归入任何的精神病学的范畴。他感到这个孩子唯一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他没有能力与其他人发生任何联系。之后的整整四年,Donald的父母数次带孩子北上,Kanner教授也几次南下。双方还以几乎每月一封书信的形式,不断交换Donald的情况与对Donald症状的想法。经过四年的艰辛思考,Kanner医生于年发表了题为《情感交流的自闭性障碍》的论文。在论文中,Kanner教授提出了自闭症的概念,同时指出:“·自闭症患者从出生起就完全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对外人的存在没有反应,对父母至亲缺少亲昵依恋。·自闭症本来就存在,他自己并没有发现自闭症,只是将其报道了出来。·他无法将自闭症归纳到任何精神病学的范畴。Kanner教授的这一发现,纠正了人们对这一类孩子的认识,也为这些孩子的教育提供了一个理论基础。然而,在Kanner教授发表论文之后的六年中,一直到年,他的这一发现仅仅在医学圈中有少量的人提及,并没有在社会公众中引起任何的重视。虽然被诊断为自闭症的人数在增多,而给予诊断的医生却只有他自己。风靡一时的B博士与此同时,另外一位来自奥地利的被称为B博士的BrunoBettelheim却因此名声鹊起。B博士自称为维也纳大学的心理学博士,学习了当时流行的精神分析学。维也纳大学的心理学,在当时可是很牛很牛的,弗洛伊德就是那里毕业的。同时,因为是犹太人,他曾经在纳粹集中营被关押了11个月,出来后移民来到了美国。在他看来,纳粹集中营看守们的冷酷无情,造就了被关押者的不同性格和命运。有的最终走不出来,有的如B博士自己出来了,并且在美国取得成功。以此为背景,他于年在《异常与社会心理学杂志》上发了一篇文章:《极端条件下的个体与群体行为》。这使得他一下子成为人们眼中的教育专家,精神分析专家,被芝加哥大学聘为SoniaShankman培训学校的校长。B博士成为年时周刊封面人物(-)这个时候,他读到了Kanner教授几个月前发表的关于自闭症的文章,于是决定将自己的研究方向转向自闭症。当时的美国,远离欧洲大陆,没有多少人知道纳粹集中营什么样子,当然也没有什么人知道自闭症是怎么回事。而B博士却将二者联系了起来。在他看来,纳粹分子的冷漠,造成被关押者的一些症状与自闭症症状相似,与此类比,自闭症儿童的妈妈们就像冷酷的纳粹分子一样,造成了孩子们的自闭症。而他本人的集中营和维也纳大学的背景,使得他的SoniaShankman培训学校成为一所专业的治疗自闭症患者的学校。B博士由此成为了自闭症领域的大牛,成了各个报纸杂志的风云人物,甚至被评为当时最为杰出的心理学家。他自己也不断在各个报纸杂志写专栏,成为畅销作家。年他发表了惊世骇俗的《空洞的城堡》,书中他使用大量精神分析和心理学相关的晦涩难懂的词汇,论证了冷漠的妈妈造成自闭症的假设。同时,他用精神分析的方法,去干预他培训学校的孩子们。比如孩子打人了,他就鼓励说,打得好,可以发泄出孩子内心的恐惧,不满等等,从而走出自闭症。有的孩子不想穿衣服,他认为这是孩子想表露自己。他宣称机构里孩子的康复率达到43%,而他的康复标准是,“我说孩子康复了,就康复了”。B博士也真是聪明绝顶,生财有道。自己不是专业人士,却带着专家的头衔,以歪理邪说蛊惑人心,从而让自己成为畅销书作家,成为报刊杂志的特邀作者。反过来,成为了畅销书作家,成为了报刊杂志的特邀作者,就更加能够传播他的歪理邪说蛊惑人心。Kanner教授和“冰箱妈妈”理论然而,这个时候,Kanner教授在干什么呢?自从年发表了那篇里程碑式的文章报道了自闭症,到年的6年之间,他都一直默默无闻。他对自闭症的发现在公众中没有引起任何的反响,也没有任何的媒体采访过他,报纸杂志也不会邀请他写相关的文章。他在自闭症的世界里似乎被遗忘了。在与他尊敬的一位纽约精神病学家,LouiseDespert的交流中,Kanner教授道出了自己的苦闷,得到的回信是“你将自闭症称作‘以生俱来’,这与主流精神分析思想背道而驰”。年,Kanner教授发表了他关于自闭症的第三篇文章,创造了“冰箱妈妈”这个词。我们无法揣测Kanner医生为什么在6年之后迎合了当时的历史潮流,将自闭症转而划作精神病的一个分支,从而将其成因归结于父母,尤其是母亲的冷漠。他同时也将自己一直欣赏和赞扬的DonaldTriplett的妈妈,描述成冷漠无情的妈妈。这个符合潮流的改变,让他从此名声大起,奠定了他在那个时代自闭症领域的大牛地位。尽管他已经注意到,这些孩子的表现有其他内在的原因,并且20年后,在不同的场合,他多次强调“冰箱妈妈”的假设不是他的本意,也否定他自己提出了“冰箱妈妈”这个理论,甚至主动将自己发表的文章从杂志上撤了下来,然而错误已经造成并被人利用了。“冰箱妈妈”理论的恶果由于B博士等人的大力推广,伟大的人权至上的山姆大叔,将许许多多的孩子,从他们的父母身边强行带走,送到指定的机构去康复。自闭症儿童的妈妈们,从此背上了一个“冰箱妈妈”的耻辱道德标签,还同时忍受着挚爱的孩子被强行从自己的身边带走的痛苦。在这个理论的影响下,GigiJordan,一位严重自闭症患者的妈妈,因为儿子爬到16层大楼的窗外呆了三个小时而被错误地指控谋害亲子。其荒谬的理由就是,“冰箱妈妈”,本质上就是不关心她的孩子。纽约Willowbrook州立学校“冰箱妈妈”理论的颠覆谣言虽然止于智者,然而,这个过程可不是那么容易的。有这么一位青年,他跟随父母从前苏联移民到美国,定居于加州圣地亚哥,第一个站出来挑战不可一世的B博士,这位青年就是当时刚刚暂露头角的实验心理学博士BernardRimland。Rimland博士年轻有为,在美国的军队里做心理咨询师。28岁的时候,他有了一位漂亮的宝宝。然而,孩子两岁的时候,他发现自己的孩子得了自闭症。Rimland博士非常善于研究,研究的结果是发现人们将自闭症归结于“冰箱妈妈”,他怒了,他真的勃然大怒了。他和妻子从幼儿园时期就相互认识。他清楚的知道妻子是多么的温柔善良,爱心满满。他也看到自己的妻子是如何小心地呵护自己的宝宝,这怎么可能是个冷漠的妈妈呢?于是,Rimland博士开始对自闭症进行生物学研究。他利用各种机会,收集自闭症患者的生物学证据。一方面帮助自己的孩子康复,一方面证明自己的太太不是一个冷漠无情的“冰箱妈妈”。在Kanner教授的亲自鼓励下,他于年,发表了由Kanner教授作序的书:《婴儿自闭症:其症状和对行为神经理论的影响》。书中大胆地颠覆了当时流行的理论,为改变公众对自闭症的看法,铺平了道路。Rimland博士(-)然而,即使有Kanner教授作序,小荷才露尖尖角的Rimland怎么可能挑战著名教授,畅销作家B博士的权威?广大自闭症儿童的妈妈们,一方面背负着沉重的道德十字架,忍受着左邻右舍的白眼,一方面忍受着失去孩子的痛苦。迄今为止,我们没有找到任何资料记载有多少妈妈忍受不了这种痛苦而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但是,在许许多多记载那段故事的书里,都反复提到许多妈妈过早地离开了。在绝望中寻找希望,以RuthC.Sullivan为代表的一群新泽西家长终于在几年后,像发现九阴真经一样,发现了Rimland博士的书。“苍天啊”,他们呼喊着,终于有一位专业人士为我们说话了。很快,妈妈们将自己的男神,迎接到了新泽西,酝酿成立美国自闭症协会,以图对抗以B博士为代表的“冰箱妈妈”理论。RuthC.Sullivan妈妈不是专业人士,但是她会学习,会思考,她的理论很简单,她有7个孩子,其中的老四是自闭症,如果自己是冰箱,为什么单单“冻住”了其中的一个孩子,其他的孩子都不是自闭症?她后来成了美国自闭症协会的第二任会长。当然,堡垒必须从内部才更容易被攻破。首先是大名鼎鼎的EricSchopler教授,就是后来发展出结构化教学(TEEACH)的大牛教授。在他还是小牛的时候,他曾经参观了B博士那座被重重围住不让外人参观的培训学校。据说,室内布置倒也十分的温暖,以此对抗冰箱那种冷漠的感觉。但是,不让父母观看干预的过程,让Schopler教授非常不理解。再看看那些以精神分析为基础的干预方法,小孩子不但没有进步,反倒发展出许多的问题行为。所谓“43%的康复率”也是空谈。结构化教学是非常鼓励家长参与的,Schopler教授的干预室都装上了那种单向玻璃,以便于家长观察和学习。妈妈们后来亲切地称Schopler教授为她们的“保护神”。EricSchopler教授(-)与此同时,作家和编辑,RichardPollak也采取了行动。Pollak是一位自闭症儿童的哥哥,他目睹自己的弟弟在B博士的机构里进行着毫无意义的训练,看着每日以泪洗面,忍受着屈辱的妈妈,他决定调查一下这位权威教授。经过几年的努力,Pollak终于发现了其中的秘密。B博士,这位奥地利出生的家伙,是弗洛伊德的信徒。通过结婚来到美国,拿到绿卡后,马上与妻子离婚(据说B博士前后结婚5次)。他声称自己是维也纳大学的心理学博士,而实际上,压根不是心理学博士,而是艺术史学博士,仅仅是在大学里选修过几门心理学的入门课程。当然,四五十年前,要查到B博士的文凭造假,不像今天,google或者百度一下就可能搞定。Pollak还发现,B博士的机构与世隔绝,要经过7道关锁,才能进入。他惯用的伎俩就是,虐待孩子,恐吓家长,并且推广毫无依据的“冰箱妈妈”理论,而他机构里孩子的康复率数据都是造假而来。年,Pollak发表了他的传记作品,《B博士的来历》。可惜,B博士早在年就带着他的满身荣誉和财富去了天堂或者地狱,而逃过了应有的惩罚。RichardPollak(-)后记尽管臭名昭著的“冰箱妈妈”理论已经被大多数人所唾弃,然而它依然阴魂不散。据说,现在世界上还有两个国家依然有人相信这个没有任何根据的理论,一个是法国,一个是中国。时不时总有人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跳出来指责我们这些本已经筋疲力尽的妈妈们(也包括爸爸们),指责、谩骂、诅咒我们这些无可奈何的家长是一座座大冰箱。哪怕我们对自闭症孩子的付出是普通家长的两倍,三倍,甚至更高。然而,许许多多的科研数据都已经证明,自闭症是一个生理问题。在基因、蛋白层面的科学研究都取得了许多的进步,其中的瑞特综合症和脆性综合症的单个基因变异也已经找到。尊重科学,尊重事实,才有利于社会公众对自闭症的正确认识,有利于对自闭症患者采取正确的干预教育方法。痛定思痛,回过头来,即使抛去所有的生物学数据,“冰箱妈妈”假设的荒谬性也是有目共睹的。正如Kanner教授后来认识到的,不是因为“冰箱妈妈”才有了自闭症的孩子,而是因为孩子得了自闭症,所以和妈妈缺少亲近感,表现出相互之间的冷漠。本文同时首发于专业治白癜风医院北京最好的白癜风专科医院转载请注明:http://www.mwoap.com/zbzbj/93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