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不耐受指的是一种复杂的变态反应性疾病,人体的免疫系统把进入人体内的某种或多种食物当成有害物质,从而针对这些物质产生过度的保护性免疫反应,产生食物特异性IgG抗体,IgG抗体与食物颗粒形成免疫复合物(Ⅲ型变态反应),可引起所有组织(包括血管)发生炎症反应,并表现为全身各系统的症状与疾病。
?案例
小明今年三岁,被诊断为疑似自闭症。他的状态时好时坏,好的时候能够和老师交流及游戏,坏的时候就像椅子上有钉子一样根本坐不住,总是上蹿下跳停不下来,老师使用任何奖励和惩罚的方法都没有效果。
老师建议进行脑电图、核磁及食物不耐受检查。
检查结果显示,脑电图与核磁全部正常;
食物不耐受血液检测中,需要禁食糖类与豆制品。
妈妈按照医生建议不再给孩子吃糖,并尽量减少其他带有糖分的食物社区,豆制品也严格控制。很快,小明就能安静下来了,在老师的干预下,进步很快。
食物不耐受在儿童中发病率较高,因为儿童的免疫系统和消化道系统发育不成熟,对摄入的食物分子不能很好的消化吸收,当身体对这些异体蛋白反应过度时就表现为食物不耐受症状,如呕吐、慢性腹泻、便秘、湿疹、慢性荨麻疹、儿童孤独症、注意力不集中等。
遗传因素:研究表明,父母具有过敏史,孩子患食物不耐受的风险很高。
内在因素:儿童免疫系统和消化系统发育不成熟,对摄入的食物分子不能很好的消化吸收,当身体对这些异体蛋白反应过度时就表现为食物不耐受症状。
外界因素:环境污染、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滥用药物、过度洁癖、非母乳喂养、婴儿期过早添加辅食、早产都可能导致或加重临床症状。
儿童食物不耐受表现为:
研究显示,自闭症青少年不耐受的食物大部分都是常见或常吃食物,所以日常饮食产生食物不耐受问题非常普遍,对在自闭症青少年造成的不良影响要予以高度重视。
由于食物不耐受的普遍性和隐匿性,导致的胃肠道问题和免疫失衡,会激发一系列行为和情绪问题,由于自闭症青少年沟通和表达障碍,无法适当表达身体不适,家人和临床医师都容易忽视食物不耐受产生的不良后果,所以要引起高度重视。
当儿童出现食物不耐受引起的不适症状时,不应盲目的忌食问题食物,这有可能造成营养不良或新的过敏症状,应该到正规机构进行专业的食物不耐受检测,根据客观、真实的检测结果,给患儿指定科学的饮食指导方案,严格按照饮食指导方案进行饮食调整,一个忌食周期后,患儿将会明显感觉到身体在逐渐好转。
根据食物不耐受的原理,只要不吃导致自身不耐受的某些特定食物即可避免疾病,称之为“禁食”。
关于“禁食”,家长要注意以下几点:
由于食物不耐受引发的行为问题,如兴奋、乱跑、傻笑等,不能通过ABA的奖惩方法得到改善,必须到正规机构检查,对症治疗。
是否禁食、禁食什么,因人而异,不能跟风,必须要到正规机构化验检查后,才能决定。
禁食与自闭症没有必然联系,普通人也可能由于食物不耐受而禁食,比如,亚洲人常见的牛奶不耐受。
禁食不能治疗自闭症,它只是改善自身的身体情况,跟社交没有任何关系。
如何确定是否需要禁食?
需要到正规机构检查及咨询。通常做的是食物不耐受14项检测。但更准确的食物不耐受检查建议做90项检查。
通常做的食物不耐受14项检测包括:牛肉、鸡肉、鳕鱼、玉米、螃蟹、鸡蛋、蘑菇、牛奶、猪肉、大米、虾、大豆、西红柿和小麦。此组合是根据大量临床流行病学统计数据得出的结果。
检测只需抽取1毫升血液。抽血前可正常饮食,无需特殊要求。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进行测试,3小时后就可得到结果。该测试结果能显示受检者是否对某种食物不耐受以及不耐受程度(轻度、中度或是重度)。医生可据此给出正确的饮食建议。
食物不耐受≠食物过敏
很多家长对孩子食物不耐受的概念和症状存在疑惑,甚至混淆了不耐受和食物过敏的概念,如果孩子出现疑似食物不耐受的症状,家长应该第一时间带孩子到正规机构进行食物不耐受相关检查,孤独症患儿的家长更应该对孩子不耐受的食物进行相关“禁食”处理,避免对孩子的正常生活造成影响。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mwoap.com/zbzbj/93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