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大爆发背后的真相
——“自闭症”孩子怎样了?
(节选自尹建莉《最美的教育最简单》)
如果媒体报道不是来自道听途说,如果医生诊断能有客观标准,如果家庭教育不行反自然之道,如果影视作品不那末推波助澜,如果没有巨大的利益市场……“自闭症”的大爆发就是不可想象的。信息时代我们取得了史无前例的知识量,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分辨更成为生活的大命题。
这篇文章很长,但值得细读。它是我数年研究的结论,不但出现了某种疾病“大爆发”的真相,也在引导人们学会判断和思考。
说到“自闭症”的事,很多人首先会问,到底有没有“自闭症”这么个病,它到底是一种先天疾病还是后天疾病?关于有没有的问题,我放到后面解答。这里先说说先天后天的问题。
我想,正确的答案应该是:有先天,也有后天——人体的任何器官都有可能出现先天残障,如先天盲聋、先天心脏病、先天肢体残缺等等。大脑是人体器官的一部分,也不例外,所以不能否认先天“自闭”的可能性。即在排除所有成长环境问题后,可能有人天生就这样:听力正常,但语言功能低下;智力正常,但交换能力极为低下。
这样的人有多少,没有人能提供可信的统计。但我们可以相信它较之其它种别的残疾,不会太高也不会太低。不信的话,从我们自己的大脑中搜索一下,或问问身旁的人,见过几个“自闭症”,答案便可知晓。
世上不可能突然冒出很多六个脚趾头的孩子,也不可能平空出现很多“自闭症”儿童。如果说现在真的出现较多有交换障碍的孩子,它要提示的是,当下,我们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或许存在某种普遍性的误区。
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早已发现,几近所有严重的儿童心理障碍,都是亲子关系联结不良的后果。而致使亲子关系联结不良的两个重要缘由,1是儿童初期和母亲接触机会的匮乏,2是家庭教养方式,尤其是父母教养态度的不得法。
儿童和世界的第一个联结通道由母亲来建立。母乳不但提供机体成长能量,也提供心理成长能量。母亲的怀抱、气味、声音等等,所有的陪伴都是孩子的心理奶水。幼年丧母、母亲严重精神障碍等不可抗拒缘由会损伤孩子心理。与此同时,一名本身再优秀的母亲,如果她在孩子幼小时疏忽了和孩子相处的重要性,把孩子全部托付给老人或保母,亲子关系淡薄;或长时间用教条呆板的方式对待孩子,孩子也会出现心理营养不良——这正是现代社会生活中,一些父母健全,乃至家境优裕的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重要缘由之一。
生命最初的几年是人生的黄金期,几近奠定了一生的发展基础。母亲在这个关键时期缺席了,或一直以反自然的方式和孩子相处,孩子的生命一定会出现巨大遗憾。我们从很多“自闭症”儿童家长的自我陈说中可以看到,他们大多在孩子婴幼儿期去忙事业,到孩子大一些,出现行动异常时,才后悔莫及。也有人把自己的童年心理创伤投射到和孩子的相处中,无意中扭曲了亲子关系。
初期经历的影响到底有多大,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把1只成年狗的1只眼睛蒙半个月,去掉眼罩后,这只眼的视力很快能恢复到从前的水平。但把刚出身的、双目视力正常的小狗的1只眼睛蒙上,半个月后去掉眼罩,小狗这只眼几近失明。经过长时间恢复,虽然有了视觉,但视力低下,出现永久残疾。
这类生理现象和心理发育现象几近完全一致。心理学家通过实验研究发现,从小被隔离长大的猴子,它们大脑皮质神经元连接稀疏,行动神经质,走路盘跚不稳,乃至叫声都不正常。成年后,永久处在猴子社会阶层的最下端。
母爱的匮乏不但伤害心理,也伤害智力。罗马尼亚在二次大战后人口锐减,政府规定每一个育龄妇女最少要生四个孩子。因很多人家养不起这么多孩子,政府便盖国家教养院,六万多名婴儿1出身便住进教养院,统一由保育员照顾。结果是教养院不但没培养出补充人口数量的国民,却批量生产出一批问题儿童。这些出身时检查正常的孩子,最后绝大部分变成精神残障者,独自坐在角落,不停地前后摇晃,撞墙等各种自残,对陌生人没有恐惧感,不会对话,智商低下。
儿童对物资的东西要得其实不多,只要有基本保障就可,对母爱的需求却很高,必须充分。倘若母爱打折了,即便锦衣玉食,仆役成群,心理发育也会打折。犹如一棵树长得好不好,不在于种在皇宫还是种在乡野,在于根须所触的土壤和枝叶所承受的阳光是不是给了足够的滋养。温暖的陪伴,是母爱最基本的任务,也是最高的境地。
母亲如果没有亲身哺喂自己的孩子,如果在孩子幼年时期没有充分陪伴孩子,她和孩子间建立的心理联结就会稀疏。血缘只能让她关心孩子,很难让她充分地疼爱孩子,如果再加上一些个性方面的不足,比如做母亲的性情过于强势,或兴趣点在别处,理解孩子对她来讲更难。一名在某自闭症康复机构做过几个月义工的大学生对我说,他惊讶地发现,很多把孩子送来康复的家长,他们和孩子间的关系表现得奇怪,和他原来想象的情形差异很大,大多数家长和孩子其实不亲近,乃至有些妈妈抱孩子的表情动作都很僵硬。
我相信,这些妈妈一定很想充分地去爱孩子,或比常人更愿意去理解孩子,只是她们没有取得这样的气力和通道,她们身上的母爱没有被充分激活,她们本身也是反自然行动的受害者。
固然,并不是初期缺少母爱的孩子一定会得“自闭症”,正像即使癌症多发区也是病发的少不病发的多一样。除去个体差异,还要取决于其他外部条件。一般说来,在母爱缺席的情况下,如果父爱健全,或家里其他人能够很好地进行爱的补偿,孩子也不会出现太大问题,因为人有天然的自我疗愈本能,这就是为何很多从小缺少母爱的孩子,也可以正常成长的缘由。
生命中单一的缺憾不会让一个人心理残障,变态心理常常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一个后果,关键因素有下面这些:
1、孩子在婴幼儿期,特别3岁前,和母亲、父亲接触很少,孩子托付给老人或保母带。
2、工具过量地参与生活,如过度使用电视、电子产品、婴儿车等,孩子缺少语言及情感的交换环境。
3、在吃饭、睡觉、大便等日常生活问题上教条,对孩子进行过度训练。
4、家长对孩子包办太多,几近事事代劳或处处指令。
5、对孩子限制太多,总是否定孩子的想法和做法。
6、监护人脾气暴躁,常常打骂孩子或用冷暴力惩罚孩子。
7、夫妻感情长时间不和,家庭气氛长时间压抑。
8、直接监护人性情强势,凡事不容他人质疑。
9、家中少书或无书,很少有亲子浏览时光,孩子没养成浏览习惯。
10、孩子长时间缺少玩伴,成长环境过于单调。
以上情况,很多家庭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只要不严重,对孩子影响并不大。只有这些因素叠加多、程度深,才会构成“创伤性成长环境”。在典型创伤性成长环境下生活的孩子,特别那些天资聪明、生性敏感的孩子,心理不断受阻,又没法建立自我成长通道,结果只能是“自闭”或其他情势的精神分裂——这就是“自闭症”的成因。
但并不是有了“成因”就一定会致使孩子心理残疾,就像人生病了不一定都会要命一样。回溯一下人类过往的情况,一代又一代儿童的家庭成长环境远不如现在好,却从未出现过大范围的心理流行病,这是因为人有本能的自我愈合能力。父母可以在某些事上做得不好,只要不是一直错上加错就可以。
就当下“自闭症”儿童来讲,家长们初期的失职或失误本不是最严重的问题,后期误入歧途才最可怕。其实,在孩子的问题刚被发现时,年龄常常还小,有充足的解决时间,正确的办法应该是尽快把正常母爱和正常生活环境还给孩子,那末孩子会进行自我修复,渐渐变得和其他孩子一样完好。惋惜的是,很多家长意识不到孩子的问题和初期生活经历之间的关系,急医院走,从一个小过失,走向一个大毛病。
未完。。。。
北京中科医院忽悠北京中科给我打电话转载请注明:http://www.mwoap.com/zbzbj/9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