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出生起,我们都在做着各种大大小小的选择,小到“早饭选择吃包子和粥,还是油条老豆腐呢”,大到“求学或工作是选择‘出去看看’还是留在父母身边”。
而且好像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做出选择后所要担负的责任就越大,面对的挑战就越多,需要做的选择也越多。
☆面对灰暗的日子,依然选择好好生活
记与好友的聊天记录:“在我高中时期,有个语文老师,令我最印象深刻:她刚五十多岁,但已是满头白发,也从没想过把白发染成黑色,并且她的短发一直理得很整齐。
她有个习惯,就是每周都会去电影院看场电影。
她之前经历过很悲伤的事情。因为她的失误,造成了她儿子的自闭症。
她说,在她最难过的那几年,连穿新衣服的心情都没有。我猜大概就是她儿子刚开始生病那几年。
但现在我看她的状态非常好,她总是喜欢笑,偶尔还会有很少女的行为。她对她的事业非常认真,也会很认真地规划以后去哪里养老。
她没有选择再要第二个孩子,因为她觉得对第二个孩子不公平,感觉生第二个孩子是为了照顾第一个孩子,而不是因为爱而期盼他的到来。”
好友最后和我说:“在面对人生中的灰暗日子里,她依然选择好好生活,我很佩服她。”
好像她就是很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
☆“28岁就退休”
郭宇是个半路出家的程序员。高考结束后,亲戚给他买了台笔记本电脑,不适合打游戏,但却适合写代码。于是开始自学,并觉得它很神秘。
他大学考上了一所商科学校学管理。开学时,他以创业社团的名义租下了学校礼堂办一场关于写代码的演讲。结果只来了20多人。
后来又开了写代码的课程亦以失败告终。郭宇很苦闷,发觉找不到志同道合的人。
一直挨到大三上学期,郭宇投了支付宝找实习生的简历,两天后接到电话被问到三个有关技术的问题之后就问什么时候可以实习。
他那时觉得,一个半路出家的程序员能得到一份工作已是相当成功。
其实他从初中到高中,一直想成为一个职业作家。但事实却是,家里有一个身患重病的父亲,母亲辛苦支撑着这个家,他如果选择做一个职业作家,一个月可能也就赚三四千元稿费,他觉得这不是他能走的路。
毕业那年,郭宇加入朋友在北京的创业公司。
那年年底,他开始了字节跳动的工作。
又过了两年,当发现有一大笔收入可以让他有选择时,他陷入了迷茫:他发现自己除了写代码,什么都不会,也不知道未来该去做什么。
他在一次假期去了日本,进了一家朋友推荐的旅馆。在那里,郭宇泡了人生中第一次温泉。
“在旅馆大堂里坐着,面前有一扇巨大的玻璃,可以看到风吹动树叶,听到小溪流动。汤池就在溪边,偶尔有鸟和鹤站在那儿。”
泡汤时,他能做的事情就是发呆,完完全全“无我”的状态。不再是程序员,不再是员工,脱离了社会人的身份,他就是他自己。
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他所从事的行业令人兴奋,有着改变世界的期望;但令人焦虑,并对未来的生活产生怀疑。
他想,是不是可以换一种生活状态。
他说:“我一直想寻找一种彻底的平静,寻找能够让我沉下心来、长期去做的事情。”
后来,他28岁,选择退休,做起了自己追求的事。
他就是想过一种不一样的人生。
他说:“现在,我终于可以选择成为一个对自己真实的人。”
是啊,一个真实的人,是多么难做;而选择过另一种人生,却是自己给自己做主。
☆面对命运安排,自己才是自己的英雄
前段时间看了电影《姜子牙》,其中的某个片段引发我很多思考:
(背景)故事发生于封神大战之后。姜子牙率领众神伐纣,赢得封神大战胜利,以为可以换回世间安宁。然而一切并未结束,封神大战之下酝酿着更大的阴谋。然而姜子牙为帮助因九尾狐而困住的小九解开宿命锁不惜与师尊的命令做抗争。
师尊命令其“舍一人而救苍生”,姜子牙反抗道“不救一人怎救苍生”。终于,坚持了自己的选择,救了小九、打破了阴谋、拯救了苍生。
其实,每个人的选择无所谓对错,就看人是站在什么立场。
就像选择读一本大家都认为好的书,大家都认为好就是真的好吗?
谁知道呢。我们的思言行就是被不断影响的,被周围的人事物、被每天接收到的来自书本、媒体的信息,加上我们的偏好、我们的文化、我们的教育,都在影响着我们的选择、我们的感受。
但无论我们选择什么,最终都会奔向好的结果。
所以,最后写给你:成长路上的每一个选择都是自命题,你准备好怎么解答了吗?
故事:摘自《读者》
图片:来自网络
快乐慢车,快乐成长
欢迎转载请注明:http://www.mwoap.com/zbzby/116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