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刺激行为是指孤独症儿童在没有特定环境诱因的情况下,一天之内反复不断的摇晃、转动、拍打身体某部分器官,而且是普通儿童的奇怪行为。虽然有些行为比自我刺激行为还要严重;虽然它不一定对患儿产生伤害和危及他人安全,但是它却足以妨害患儿对日常生活的适应,会干扰功能性生活技能的获得,因而,它同样是极令人困扰的问题行为。
一、自我刺激的种类:
1、头部自我刺激:不断的摇头、点头、转头、抓头发等。2、脸部自我刺激:盯视、痴笑、伸舌、玩口水、添物、扭转嘴唇、牙齿发出声音、用手贴口部及耳部、玩弄舌头等。3、手部自我刺激:扭转手指、部分手指不停晃动、将手指做成其它形状、摆动双手、双手手指对敲、用手敲身体某部位等。4、身体自我刺激:身体向前或向后不断摇晃、左右摇动身躯、旋转身躯、激烈跳动、紧抱身体、扭转双手置于耳后、怪异的跳动(或跑动)等。5、其它自我刺激:尖叫、闻自己或他人身体气味、呆望天空、强迫性写笔记、大量时间的计算、公开手淫等。
二、自我刺激行为产生的原因:
自我刺激行为的产生可能与其病源有关,是由患儿生理或心理功能缺陷所致。即患儿试图以各种机械性行为,引导身体不断地、反复不停的节律动作,以补充或替代心理或生理活动的不足。从自我刺激行为的功能来看,其原因如下:其一、逃避。孤独症儿童自我刺激是满足个人达到逃避功课的目的。其二、引人注意。孤独症儿童社交技能缺乏,于是就用自我刺激行为来引起他人的注意。就象正常儿童,在缺乏父母或老师关怀的情况下,同样会做出一些令人难以理解或自我伤害的行为来引起父母或老师的注意。其三、感官刺激。即孤独症儿童用自我刺激来满足个人的感官的需要。
三、自我刺激行为的矫正策略:
自我刺激行为通常和外界刺激原因没有关系,而是患儿内在刺激的反应。如果仅是患儿一个人在房间独乐就无妨。但是,任何人都不可能长期独处于一室,而要参与到团体中去。特别是孤独症儿童更需要更多地参与团体活动。要是在团体活动或与他人交谈中发生自我刺激行为,不仅看起来很奇怪,而且还将使目的行为受到妨害。即影响团体或他人活动,又影响自己的活动。因此,正确矫正孤独症儿童自我刺激行为,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一)、合理安排训练时间和活动程序。
自我刺激行为虽然与外界环境刺激无关。但是它与患儿训练时间、活动内容等有密切关系。其一、当患儿没有事情可做而有太多的空闲时间或结构化的活动日程太少时,便会有太多的自我刺激。为此,制订一个忙碌的结构化的活动日程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安排上应尽量用活动去排掉自我刺激。例如,患儿在家时,家长要多安排整理家务、自我照顾方面的活动;在学校,除常规化个别训练外,老师要多安排些集体活动,让患儿在活动中模仿他人的良好行为,同时培养集体参与的意识和能力;在社会,可让儿童参与一些趣味性游乐活动,学习适当的社会规范行为和患儿感兴趣的活动(如购物,游泳,滑冰,打保龄球等等)。其二、所有时间和活动安排要顾及患儿身体状况和活动能力。如果活动太多或活动本身太困难,同样会导致自我刺激,患儿以自我刺激来做为逃避手段。因此,必须适当安排休息时间和低起点小步子的活动。尤其是时间,问题应充分考虑患儿实际,应在患儿出现自我刺激前适时安排休息或间插其它兴趣活动。
(二)指导儿童抗拒自我刺激。当患儿出现自我刺激行为时,要求他用另一行为代替和抗拒自我刺激。例如:对玩弄舌头的患儿,让他张开嘴巴(亦可进一步指导儿童做舌体操练习,配合发音训练);对摇晃手指的患儿,让他把手指张开放在桌上(或膝盖上);对摇摆身体的患儿,要让他倒立等等。这些方法简单易行,但应注意使用频率和使用后的行为观察和适当的行为补充练习,以防患儿造成新的固执行为或出现的麻烦。如令其将手放在桌上适当时间后,应适量给一些手工活动做为补充练习。
(三)奖励良好行为。有的患儿是想利用自我刺激来逃避训练功课或其它活动。如果要减少患儿的逃避意图,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在他能合作的时候给予奖励。奖励更多可接,受性的行为是很需要的。在奖励患儿时,必须要告诉他为什么会得到奖励。最好是在良好行为出现的同时提供特定的奖励。奖励办法应更多的使用有形奖励,同时也可使用表扬、赞美等方式。如果使用强化物,则需充分考虑强化的时间、形式和应强化的行为,切忌乱用。
(四)适当妥协。
当患儿出现自我刺激行为,而在指导环境上受到极大限制时,指导者可作适当妥协。在矫正自我刺激行为过程中,患儿可能产生新的自我刺激行为。要是新行为比前一个行为好,那就暂时让他作新行为,以免增加矫正的难度。这是对新行为的暂时妥协。(五)、不予理睬。自我刺激在某些情况下是患儿的一种不合乎规范的社交手段。患儿是想以此引起他人的注意。对于这类行为,最好办法就是不予理睬,而让其自然消退。
(六)、呼应训练。呼应就是回应外界刺激、多叫其名字的单纯反应。当患儿出现自我刺激行为时,直呼其名,以停止其行为。经过反复训练可以使患儿顾及外界刺激而逐步改变其内在刺激反应。对极度避开他人的患儿进行呼应训练,就等于是在学习与新朋友交往;对沟通方式极不擅长的患儿,通过呼应训练,让其学会对他人的刺激产生反应。这种反应就是与人接触的开端.(七)、语言指导。在进行训练活动之前,对患儿给予特定的口头指示。即让患儿明白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做好了该做的事或少做甚至不做不该做的事会得哪些奖励等等,而且指导者(家长或老师)在活动中要抓住机遇充分赞扬其良好行为,这样就可以预防自我刺激行为。(八)、适当选择训练课题。对孤独症儿童的训练内容是多种多样的。如生活自理训练、认知功能训练、运动训练、语言训练等等。但是,训练中一定要针对患儿实际,选择切实可行的训练课题,让患儿通过训练课题学习刺激—反应—强化三者的关系,从而起到由课题集中心理的作用。自我刺激行为也就随之减少。(九)、学习适当的社会行为。这里的“社会”不仅是通常意义上的“社会”的含义。它泛指孤独症儿童自身之外的一切外界环境。即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让患儿学习与家庭成员相处原则和习惯、待人接物礼仪、饮食起居等;让患儿学习学校课堂常规、教育教学活动规范、集体行动规范等;让患儿学习社会公共场所行为规范等。这些行为的学习,非一朝一夕就能做好,需要花很长的时间。因此,在抗拒自我刺激行为的基础上学习适当的社会行为,是矫正患儿自我刺激的的根本的指导方法。
自闭症儿童行为较为固执。自我刺激行为也是一样,需要花大力气,经过较长时间才能得到矫正。在矫正过程中,特别是在教育场合中,一定要着眼于教育者的刺激,而且要在大量的心理学理论或专门心理学家的指导下进行.
四、交替的感官刺激:
由于自我刺激目的可能是要满足个人的感官乐趣,但有时行为所提供的刺激并非如此,而且环境上也不容易取得,即使为该员安排了整天满档的建设性活动,也可能只是满足一种感官的目的而已。因此,假如感官的成份是维持该行为的一种功能,那么提供一种类似但更可能被接受的刺激才是一种有价值、有效用的介入策略。这种交感性刺激用于自闭症者上是很容易找出且实际的。许多的自我刺激行为涉及到触感刺激,例如自己抓自己、拧自己等。类似的感官刺激很容易由其它触感刺激来取代,例如:洗手剂、按摩油、抓背、握手、振动器、用羽毛轻刮皮肤、用粉末摩擦皮肤等。另方面提供一些有趣味结构式的东西让他们去抓、去感觉,诸如棉花球、干树叶、刮胡膏,和粘土等。有些人会喜欢冷的感觉,这时一个冷水瓶或冷的布都可能被列入考虑。
对于自闭症者而言,这些交感刺激的运用,就是以一种社会上可接受的感官刺激去取代一些社会上不接受的感官刺激。再举些例子来说明,大家就可以更明白了。自我刺激经常是围绕水的主题,与水有关的刺激尤其是马桶之类的事是不能被接受的,诸如在马桶中洒水或一直看着马桶的冲水,这些行为看起来就很古怪,当然就无法为一般人所理解、接受。交替性水的活动就可以提供很好的代替物,如在池中嬉水及水中活动,甚至水盆都可以用来取代,像这样的话,起码一般孩子也会有这些行为,所以就不会觉得奇怪而能为大家所接受。交感刺激也可用在增强上。此外,该刺激也必须经常的呈现。例如,洗澡剂或水可以在家中或工作场所中架子上摆着,或者该刺激可以在某个时间隔中提供,例如每隔一小时或每隔一天。时间安排的考虑与选择增强时程是相类似的。照顾的人应该注意大约多久该员就会做那种行为,然后交替刺激在大约的同样时程来提供.
文章来源网络
联系我们
-(王老师)(杜老师)u 不育症男性无锡各大景区暑期活动炎炎夏日送清凉咯转载请注明:http://www.mwoap.com/zbzby/13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