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方案举例
当一个孩子被确诊为孤独症以后,大多数情况下医生会给家长这样的建议:“回家多和孩子说话。”毫无疑问,这是一个正确的教育建议。但是,和孩子说什么、怎样说,却是很多家长感到困惑的问题。还有的家长觉得自己已经说得口干舌燥了,孩子并没有回应,也就不再坚持和孩子说话了。
怎样训练人称代词的使用
训练目标:训练孩子正确使用人称代词。 训练过程: 第一,成人在和孩子说话的时候,不要说“爸爸如何”“妈妈如何”,不要用名词称呼自己,要主动给孩子做出使用“我”这个人称代词的示范。 第二,爸爸妈妈和孩子一起做练习代词的情景训练:妈妈指着自己的眼睛说:“这是我的眼睛。”爸爸指着自己的眼睛说:“这是我的眼睛。”然后启发孩子一边指自己的眼睛,一边说出“我”这个代词。 第三,孩子表达自己需求的时候,成人要用提示的方法启发引导孩子使用“我”,例如说:“我要喝水。”“我要气球。” 第四,爸爸妈妈和孩子一起做练习代词的情景训练:妈妈从果盘里拿出一个鸭梨,同时向孩子示范说:“我要一个鸭梨。”爸爸从果盘里拿出一个苹果,同时向孩子示范说:“我要一个苹果。”让孩子也从果盘中拿出一个水果,辅助孩子模仿父母说出“我要×××”的句子。让孩子理解“我”这个代词既不固定指爸爸,也不固定指妈妈,也不是固定指孩子,而是发出动作和语言的人的自称,理解“我”这个代词的概括性。 第五,教说“这是我的××”。三人以上自取物品,分别说“这是我的××”,同步有相应的动作。 第六,爸爸妈妈和孩子一起,进行伴随语言交流的互动活动,要把“你”这个词的概括性和相对性,通过互动的实际情景让孩子明白。例如,妈妈拿出一个鸭梨,把鸭梨递给孩子,同时对孩子说:“给你一个鸭梨。”再拿出一个香蕉给爸爸,同时对爸爸说:“给你一个香蕉。”然后爸爸和妈妈换过来,爸爸作为“我”,重复妈妈刚才的动作和语言。 第七,爸爸辅助孩子将苹果递给妈妈,同时说:“给你一个苹果。”然后,妈妈辅助孩子将鸭梨递给爸爸,同时说:“给你一个鸭梨。” 第八,妈妈问孩子:“你有什么?”让孩子回答:“我有××。”再问爸爸:“你有什么?”爸爸回答:“我有××。”然后爸爸问妈妈:“你有什么?”妈妈回答:“我有××。”
第九,妈妈有一个苹果,孩子有一个香蕉,妈妈问孩子:“谁有一个香蕉?”让孩子回答:“我有一个香蕉。”妈妈问孩子:“谁有一个苹果?”爸爸辅助孩子回答:“你有一个苹果。”引导孩子使用“你”这个代词。 第十,父母和孩子三人,一人发问:“谁吃苹果?”爸爸示范说:“我吃苹果。”妈妈问孩子:“你吃什么?”启发孩子说出:“我吃苹果。” 第十一,父母和孩子三人一起练习“他”这个代词的使用。妈妈和孩子目光对视,进行互动,妈妈对孩子说:“给你一个苹果。”让孩子看着自己指向爸爸的手势:“给他一个鸭梨。”让孩子把梨递给爸爸。 第十二,妈妈和爸爸互换角色,让妈妈作为“他”。 第十三,妈妈领着孩子在街上散步,随机让孩子顺着自己的手势看某一个人,同时告诉孩子:“他在骑车。”“他是警察。”“他的衣服是红色的。”用不同的指代对象,反复让孩子理解“他”这个代词的指代性。 提示与解析: 1.人称代词具有概括性。人称代词并不是专门指某个固定的人,它的指代具有不确定性,所以教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有意识地变换人物和交际场所,才能使孩子理解代词的抽象性特点,固定的交往对象和交际场合,不利于孩子学习代词。 2.代词要在人物关系的情景中教,并且需要动作和语言的配合。最好先教会一个代词,巩固了以后再教下一个代词。 3.教代词的时候,句子要简练,代词要在句子中强调出来,放慢速度,提高声音。
怎样训练连贯性讲述
训练目标:训练孩子连贯地讲述事件过程。 训练过程: 第一步:和孩子一起活动,在活动之前明确告诉孩子要记住的细节,如上商店买东西,要求孩子记住如何去的(坐公共汽车、骑自行车、乘出租车、步行),在路上看到了什么,路上有什么事情发生,到商店里先买的什么,后买的什么(开始可以只要求他注意一个方面)。出发前告诉孩子:“回来以后要向其他家人报告。”
第二步:成人在带领孩子活动的过程中,自始至终要伴随语言,特别是出发前要求他 第三步:事过以后,引导孩子将刚刚经过的事件过程讲给其他人听。听孩子讲述的人要态度认真,在孩子讲述中断时,给予语言提示,让孩子感觉到对方“确实”需要知道自己的活动过程。 提示与解析: 1.连贯性讲述是在没有提示的情况下,连续讲3个以上有联系的句子。讲故事就是连贯性讲述。 2.连贯性讲述训练的突破点不是从故事开始,而是从孩子的现实生活事件的讲述开始的。孩子对感知过的事物一般比较有兴趣,印象也深刻。让孩子说说他看过、听过、做过的事情,是连贯性讲述训练的基础。 3.孩子不能主动连贯性讲述的时候,成人可以提示,或者让孩子和成人一起合作讲述,然后逐渐向孩子独立的连贯性讲述过渡。开始时起点要容易,从其中一个细节说起。 4.听孩子讲述的人要表现出兴趣,让孩子明白自己讲述的价值。 5.连贯性讲述可以描述一个物体的样子,可以讲述事件过程,讲述一个理由,讲述一个简短故事,等等。 怎样改变呆板句式 训练目标:训练孩子说话的灵活性。 训练过程: 第一步:让孩子学会使用同义词,在表达同一意思时,可用另一个同义词替换。 第二步:训练孩子替换句子成分,比如场所替换、人物替换、动词替换,等等。 第三步:逐渐增加句子成分。 第四步:让孩子练习用不同的句式表达同一意思,进行句型转换训练,比如“把”字句和“被”字句的转换。 提示与解析: 1.孤独症孩子的句子刻板、单调,要改变这种现象,需要成人有意识地采用上述方法进行长期的训练。 2.日常生活中,成人的语言要注意丰富多彩。大龄孩子可以观摩他人说话的内容和形式。3.可以用游戏或者比赛的方式强化训练。
怎样改变刻板的语调
训练目标:纠正孩子不正确的语调、语速。 训练过程: 第一步:给孩子提供正确的语调、语速的语句示范。 第二步:当孩子语调、语速不正常时,可以要求孩子重新说。 第三步:在孩子有改进以后,马上给予回应、表扬。 第四步:让孩子在生活中使用语言去完成交往任务。在因为孩子的语音语调造成交往对方的听力障碍时,给孩子现场做出示范,辅助孩子完成交往任务。 第五步:强化孩子理解语调、语速与实现交往目的的关系。 提示与解析: 1.大龄孩子可以将自己的声音录音,播放给自己听,让孩子自己发现问题。 2.可以通过电视、广播,让孩子学习正常的语音语调。 3.让孩子练习朗读有角色的故事,模拟他人说话。 4.在孩子没有说话积极性的时候,鼓励其说话是主要的,纠正语音是次要的,不可本末倒置。 5.语音语调异常的先天因素很明显,纠正以后可以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很难完全纠正,需要我们对孩子理解和宽容。 怎么训练连续性对话 训练目标:训练孩子能够进行多回合对话。 训练过程: 第一步:成人向孩子连续提问,孩子连续回答。 第二步:和孩子互换角色。让孩子连续提问,成人连续回答。 第三步:确定一个谈话主题,成人与孩子轮流提问,轮流回答,让孩子按照主题完成对话。 第四步:创设一个具体的交往活动情景,让孩子练习协商性沟通。
提示与解析: 1.多回合对话语言比独白语言、单一回合对话具有更高的要求,需要根据对方的反馈调整自己的语言,要求孩子有较长时间的注意力,有一个连贯的思维过程,这是语言训练中的一大难点。 2.对话训练中的提问不允许明知故问。 3.让孩子先会按照对方的要求回答问题,再训练孩子主动提问。让孩子提问时,开始可以事先设计好问题。
怎样减少自言自语
训练目标:减少孩子的自言自语。 训练过程: 第一步:区分自言自语的3种情况。 (1)没有具体内容,只有声音,孩子不能意识到自己的发音和内容本身。这是原始状态的自言自语,更接近于一种异常行为,大多数发生在孩子无事可做的时候。 (2)语句虽然有具体内容,但是是一种特定场合或者特定情绪下的机械性重复。 (3)语句有具体内容,孩子知道自己在说什么。这是孩子思维活动的外化。 第二步: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应对办法。 (1)减少孩子的独处时间,用有意义的活动替代孩子的自言自语,孩子的自言自语会逐渐减少,甚至消失。 (2)如果自言自语是孩子对场合、情景、感受的不当反应,应该告诉孩子正确的反应方式,告诉孩子使用正确的语言表达。 (3)如果孩子的思维过程还没有实现内化,家长需要等待,需要促进孩子心理能力的提高。 提示与解析: 1.自言自语是孤独症儿童的语言特点。自言自语属于无交际功能的“语言”,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言,无受话对象,孩子也不需要别人做出反应。孩子自言自语时,是一种远离他人的封闭状态。 2.在有些孤独症儿童身上,我们还可以看到一种高级水平的自言自语。孩子自己可以连贯性地讲述自己经过的事情,或者讲述自己想象的情景。这种语言和现实情景没有关系,孩子也不需要别人回答。成人可以利用这种自言自语和孩子进行对话,一方面可以发展孩子连贯性讲述的能力,一方面可以发展孩子的想象力。
怎样减少重复性语言
训练目标:减少孩子的重复性语言。 训练过程: 第一步:区分重复性语言的3种具体情况。 (1)在自己知道答案以后重复提问。 (2)在对方已经知道以后重复表述。 (3)在自己得到对方答复以后重复请求。 第二步:针对3种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办法纠正。 (1)纠正明知故问式的重复提问。 ①在孩子第一次提问时,成人正式回答孩子的提问,并立刻反过来提问孩子同一个问题,让孩子说出答案。 ②当孩子知道答案以后再次重复提问时,成人明确地告诉孩子:“我已经回答过了,不喜欢再次回答。” ③在孩子即将重复提问前,成人可以先反问孩子,让孩子说出答案。 (2)纠正在对方已经知道以后重复表述。 ①认真倾听孩子的第一次表述,听完以后明确告诉孩子:“我已经知道了。” ②在孩子重复请求之前,提前对孩子表述他的请求,得到孩子的确认,并让他放心。 ③当孩子再次重复表述时告诉孩子:“这个我已经知道了,请你告诉我一个新的问题。”转移孩子对事物的 (3)纠正在得到答复以后重复请求。 ①在孩子第一次表述请求以后,复述孩子请求的内容,郑重告诉孩子“我已经知道了”,并及时解决孩子所请求的问题。 ②在孩子重复请求之前,提前对孩子表述他自己要请求的内容,得到孩子的确认,使孩子放心,告诉孩子兑现其请求的计划。 ③在孩子再次请求此问题的时候,可以提出批评。 提示与解析: 1.纠正重复提问的关键是让孩子理解提问的意义——提问是为了了解不知道的事情,不是重复已经知道的信息,这是解决重复提问的根本办法。 2.成人自己不要明知故问,避免误导孩子。 3.在孩子重复表述时,不要用生硬的态度打击孩子,不要简单命令“别说了”,而是告诉他应该说什么。 4.对他人的表述目的是告诉别人一个对方未知的信息,让孩子理解这一点是纠正重复表述的关键。要让孩子明白,人们只对未知的信息感兴趣。 5.重复请求表明孩子的心理焦虑,减少焦虑是减少重复请求的根本办法。成人答应孩子的请求,一定要及时兑现,如果不能及时兑现,应告诉孩子理由,并给出兑现的计划。
怎样训练表达感觉
训练目标:训练孩子学习表达主观感觉。 训练过程: 第一步:训练孩子表达感觉。 (1)成人在感觉发生的时候,以夸张的语气和表情让孩子感觉成人的感觉。 (2)孩子产生一种感觉时,成人告诉孩子表示相应感觉的词汇。 (3)在会表达“什么样的感觉”的基础上,学习表达感觉的程度。 (4)先学会表达感觉的词汇,再学习表达感觉的句子。 第二步:训练孩子表达感情。 (1)让孩子观察他人的表情、动作等,再把相应的词汇、句子教给孩子。教会孩子识别不同的情绪,并教给孩子表达不同情绪的词汇。 (2)在孩子处于某种情绪状态时,告知孩子相应情绪的词汇。 (3)在此基础上,让孩子学会表达情绪的句子。 提示与解析: 1.孤独症孩子的生理感觉和心理感觉都有异常,在感觉、情绪表达的训练上,要尊重孩子的特点。 2.不可以离开感觉,单纯教表示感觉的词语。 3.开始的时候教反差比较大的感觉,然后再区分近似的感觉。 4.心理体验的外化是表情、动作和语言,丰富孩子的心理体验是语言表达的前提。 5.不要脱离情绪体验,单纯教孩子表示情绪的词语。 6.开始的时候教反差比较大的情绪,然后再区分近似的情绪。
END
自闭症儿童训练方案---倾听能力训练方案举例(一)
自闭症儿童训练方案---倾听能力训练方案举例(二)
免费领|自闭症资料合集
老巷枯桐
转载请注明:http://www.mwoap.com/zbzys/102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