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好的家庭、好的家教、好的家风,让人受益,催人奋进;好的家教故事、好的教子方法、好的言传身教,让人学习,给人启迪。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建设美好家庭,讲好家教故事,展现家长智慧,助力家校共育,青岛市教育局特别推出“家教好故事”系列专题,每周不定期选出若干篇家教好故事优秀文章,供大家学习分享。
有我,你不孤单
——一篇孤独症儿童家长的陪伴日记
青岛晨星实验学校一年级学生家长
看着身旁孩子快乐玩耍的身影,心里恍然有种“孩子已经要七岁了”的感慨。事实上,作为一名孤独症儿童的家长,这七年的时光包含了酸甜苦辣咸各种感觉,有孩子初生时的喜悦,有得知孩子病情的苦涩,有康复不理想的焦躁,也有坚持陪伴教导的坚定。随着孩子逐渐长大,使我深刻认识到,只有耐心的陪伴,并在科学的专业的指导下认真训练,才能将孩子引向更好的未来。
一、用心倾听,了解孩子是一切的基石
认真了解孩子的一切是帮助孩子学习的关键。和普通孩子相比,我的孩子是特别的,孤独症典型的特征——社交障碍,这使他很多时候无法理解我们表述的意思,而他的表达方式、表述的内容我们也无法理解。我能看到的,只是他的行为,孩子内心的诉求,我无从了解。所以在最初,家庭氛围经常是沉重的,沟通不畅引起的是我们双方的挫败感,孩子变得更容易发脾气,家长变得更急躁。后来,在医生的指导下,我学习着抛掉自己的既定思维,通过观察孩子的行为表现,来推导出他的实际需求,进而理解他的行为所表达的真正意思。而理解了孩子的真正意思,才能知道孩子行为问题的原因在哪里,进而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
比如,最初的时候,孩子经常会在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的时候,用力拉拽其他小朋友,阻止他以后就会大哭大闹,看起来像是胡乱发脾气。但是,耐心的观察了几次以后,我才发现,他其实只是想和小朋友一起玩,但又不会正常表达,本能的选择最直接的动作去把小朋友拉到自己身边。了解了孩子行为问题的症结所在,我就模拟想一起玩的场景,把“和我一起玩吧”这句话慢慢教给他,后来他的类似行为就越来越少了。
有人说,了解是沟通的前提,只有用心倾听孩子的心声,理解孩子行为的原因,才能与孩子达成有效的交流,更好的帮助孩子向正确的道路前进。
二、大胆放手,让“不满足”成为孩子前进的动力
与普通孩子相比,我们的孩子往往缺乏与外界交流的欲望,对自己兴趣之外的东西不愿接触了解,就像所谓的“懒”。而为了让孩子更好的学习交流,融入社会,如何克服这种“懒”,就变得十分重要。
在对孩子的深入了解的基础上,我逐渐发现,家长的适当放手,才是锻炼孩子最好的方法。在最初,因为孩子不会表达,家里人出于疼爱,都会尽力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比如孩子不愿意说话,伸手指一指就能得到想要的东西。但很明显,这样就使得孩子更加没有了交流的欲望,反而不利于孩子的成长。所以后来,我慢慢试着改变,在孩子想要东西的时候不再直接帮忙,而是鼓励他引导他自己说出来。最初的过程是痛苦的,孩子会控制不住的大发脾气,大人的心里也很不好受,但坚持过最艰难的开头之后,我就惊喜的发现,孩子真的在语言上越来越好。而随着孩子完成得好,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表扬和肯定,孩子自己也越来越有了表达的主观意愿,现在都能够帮助做一些简单的家务。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就像老鹰让雏鹰离巢飞翔,适当放手,才是真正让孩子成长的良方。
三、积极学习,专业的知识技能指明前进的方向
如果说了解孩子、爱孩子是帮助孩子的基础,那么,专业的孤独症康复训练知识就是孩子康复的引航标。
孤独症是一种疾病,但是我们现在对它的了解还是太少太少,这就导致各种研究和观点千差万别。同时,孤独症的症状在每个孩子身上都会有一定的不同,很多方法对一个孩子管用,对另一个孩子则无效。所以作为家长,如何学习,学习什么,学以致用,都是要认真对待的关键问题。
在这一方面,学校和老师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和支持。首先,老师会不时分享一些专业文章和讲座,这些内容都是被普遍认同的权威内容。我在学习的时候,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每次都会有新的体会与收获。
其次,老师为每个学生都制定了个性化的教学计划,我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参照着教学计划边学边教,孩子有了进步或变化,也可以随时与老师交流,修正计划,真正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变为孩子前进的助力。
另外,学校还会组织家长课堂和家长交流。家长课堂中有前沿的专业知识,帮助我与时俱进;也有权威的专家教授,面对面问答帮助我解答孩子独有的问题。家长交流则帮助家长们互通有无,舒缓压力,得到心灵的慰藉。
除此之外,善用互联网信息交流无障碍的特点,在各种专业论坛或
转载请注明:http://www.mwoap.com/zbzys/104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