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儿童的饮食问题
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SpectrumDisorder,ASD)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病因学具有较高的异质性,是遗传和复杂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具体的发病机制依然不清楚,主要临床表现为社交障碍、重复刻板行为、兴趣和活动狭隘。
大约70%的孤独儿童有喂养或饮食行为问题,比较突出的有:
◆挑食
◆严格的就餐程序
◆不吞咽
◆吃饭玩耍
◆不愿意尝试新食物等
其中,挑食、不愿意尝试新食物的发生率高达89%。这不仅增加了干预、治疗以及喂养的难度,还对孤独症儿童的预后产生重大影响。
孤独症儿童的饮食评估
1、食入物变应原筛查(IgG):又称食物不耐受。具体操作方法是抽取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进行测试,结果显示患者食物不耐受的种类和程度(轻度敏感、中度敏感或高度敏感),且检测出来的敏感食物多为患者喜爱的食物。
2、量表检测:常用评估量表包括《加拿大儿童饮食行为量表》、《简易孤独症饮食行为量表》、《儿科喂养行为评估表》等,评估项目一般涉及食物偏好、运动技能、儿童行为的依从性、父母行为和家庭制度、父母认知和喂养儿童的感受以及家庭成员在用餐期间的互动等。
孤独症儿童的饮食干预
一、去谷蛋白/去酪蛋白最早于年由McCarthy和Coleman提出,也是孤独症干预中被广为传播的干预方法。去谷蛋白饮食使肠道有益菌的种类减少,能减少炎症,对病原体和慢性炎症就有调节作用。部分孤独症儿童采用GF/CF方法后发现尿中钛含量减少,具有改善行为效果。但去谷蛋白饮食减少了饮食中的纤维物质,容易出现慢性便秘等胃肠问题,也可能导致儿童蛋白质营养不良,减少骨骼生长。
准确地讲现有的研究结果并不支持GF/CF作为孤独症的基本干预措施,但综合以往研究,孤独症中可能存在一些特定的亚组对GF/CF有效。
二、益生菌干预Shaaban等给5~9岁的孤独症儿童补充益生菌3个月后发现他们的胃肠微生物、胃肠症状以及孤独性症状、问题行为均得到了一定的改善。益生菌干预的作用机制是增加黏蛋白产物、强化紧密连接、合成抗氧化剂保护肠道、产生消化酶和调节免疫功能,继而帮助重建或稳定小肠屏障的功能。
目前益生菌被认为是一种相对无风险的干预方法,在临床上已有一定范围的使用。但在给予孤独症儿童益生菌干预时需要考虑几个问题:(1)在孤独症儿童的研究中,高水平的、大样本的益生菌研究相对较少;(2)目前有多种类型的益生菌,应注意其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问题;(3)益生菌的剂量和治疗周期还需进一步标准化。
三、生酮饮食一种高脂肪饮食,强制机体应用脂肪作为能量来源,关于孤独症儿童实施生酮饮食的系统性综述提出其对轻至中度孤独症患者有效,主要改善行为问题。
生酮饮食治疗的生物学结论主要来自动物实验,目前,由于生酮饮食的机制还不十分清楚,也有增加炎症和线粒体功能异常的风险,以及便秘、血清皮质醇升高、月经紊乱等不良反应,临床上未被推荐用于孤独症治疗。
四、行为干预在孤独症儿童中,干预在增加饮食摄入量方面具有积极作用,但不一定是在数量上,而是在种类上。此外,研究发现饮食问题和其他破坏性行为之间存在关联,随着孤独症儿童进食行为的改善,破坏性行为也发生了变化。
成功的行为干预常包括以下几个策略:(1)刺激控制干预:形成新的喂养行为,建立有区别的刺激;(2)强化:表扬、积极
转载请注明:http://www.mwoap.com/zbzys/105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