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提问!不要提问!不要提问!!
警告你们:不要回答!不要回答!不要回答!!!
------《三体》第一部《地球往事》
干预自闭症孩子是一种违背正常思维模式的过程。需要干预者抛弃自己的语言和行为习惯,来契合自闭症孩子的思维模式。其中一个最常见典型的错误就是在早期干预中,向孩子反复的提问。
当家长医院出来的时候,满脑子想的都是:不!不可能!我的孩子怎么会是自闭症呢?然后就开始去寻找孩子不是自闭症的证据,心态开始失衡。
没有语言的孩子会去叫他,叫一声孩子名字孩子有了回应,家长心里就获得了安慰:会回应啊,不是自闭症啊。很快这种“狼来了”游戏让孩子感到厌倦,就不回应了,然后家长又患得患失起来:是退化了?还是自闭症孩子年龄越大越明显?然后去各种群里面倾诉,争论不休。
还有的家长整天捕风捉影,记得群里有讨论过一个陌生人从背后抱孩子,看看孩子会不会回头看的一个实验,似乎孩子会回头看了就离自闭远了一步。后来也有家长去找了很多NT做实验,发现很多NT也是不看的。
我们经常在群里会碰到这样的家长,都入圈很久了,还纠结孩子是不是自闭症,一说发育迟缓,顿时有了心理优势,这个鄙视链条就是:
不同的群可能次序会有所更改。但是一般来说发育迟缓都站在鄙视链的最高端。
很多家长都渴望能给孩子博个发育迟缓的头衔。似乎发育迟缓了,在这个自闭症圈子里就是人生赢家,迈向人生巅峰了。然后就去查各种国外的资料,测试孩子各种反应去证明这一点。
咳咳,一不小心技术贴写成了吐嘈贴了。
言归正传,出于这种心理以及桌面ABA的影响,家长们对于有语言的孩子,最喜欢的就是提问。看到这篇文章的家长可以扪心自问下:一天当中,你对孩子说的话里面问句占到了多少?很多人都达到了80%以上。再扪心自问一下,你和爱人的对话里面,问句又占了多少?恐怕占比很少吧。
我非常能理解为什么会出现如此高频的问句:
1
家长希望孩子能回答,仿佛孩子回答出一个问题,就能离“自闭症”这个词汇远一点,自己心灵得到宽慰。然后我们就被孩子给强化了我们提问的这个行为;
2
在教学过程当中,我们需要评估孩子的当前的认知程度,所以会大量的去提问,来获得数据。
但是先说我的个人结论:问句越多,孩子进步速度越是打折扣。大部分自闭症孩子都有明知故问,一个问题反复提问的现象。究其原因,都是家长过多的提问造成的,家长对孩子输入什么,孩子就会返还什么。因为自闭症孩子会以为提问和回答就是人和人交流的方式,那么他以后社交也会去提问,但是因为认知有限,说来说去只会拿那几个固定问题来提,于是乎大人们一看:自闭症刻板啊,自闭症的特质啊,终身的啊。殊不知,这个恶果在你反复向孩子提问时候就已经埋下了。
以上还算是一种比较幸运的后果,孩子能提问,毕竟还算是发展出了一定的认知理解。
而更坏的后果是家长问得太过频繁,使孩子产生了一种错觉:原来说话是有对错的,语言是有标准答案的。以后孩子在回答你的问句时候,他回答的内容并不是取决于他的意愿,而是你的反应。
我记得有个个案,男孩四岁半到五岁之间,教选择疑问句,当妈妈问他要吃糖还是辣椒时候,他居然小心翼翼的看着妈妈,试探着回答:糖?一看他妈妈没有很夸张的说:你好棒,顿时觉得自己错了,马上改口:要吃辣椒。那个妈妈突然意识到了什么,眼泪夺眶而出。后来经过沟通才知道他原来在帝都一家非常有名的机构待了一年多,每天都是被灌输大量的问题,背诵大量的答案。
细思恐极,如果大量无意义的提问抹杀掉了孩子的自我意识,那孩子的发展方向就会偏离轨道,最后就是两个结果:要么行尸走肉,要么无法突破内心的枷锁,痛苦自残。
我是自闭症康复师X,这是一个天天负能量,而且很容易对人生产生怀疑的职业。我的工作就是窥探着自闭症孩子的内心迷宫,并把他们带出来。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社交当中,甚至你看的每一本书,每一部电影,陈述句和祈使句才占了语言的绝大多数(琼瑶剧的咆哮体除外)。所以我们日常对孩子说的应该是祈使句和陈述句,要测试孩子是否理解这个认知点也应该用指令而非提问。很多妈妈问我:我让她去拿个香蕉他不会拿错,可是为什么我问他,哪个是香蕉时候,他就乱指一个给我,或者说茫然无措呢?
对于我们来说,听懂=回答。但是对于孩子来说,回答的难度等级远远高于听懂。
具体发展路线图大概是:
前六步都没有完成,直接跳到了第七步,那会是个什么结果?
正常孩子没关系,当高容错率的NT遇到自己所不能理解的语言时候,他会隔离储存起来,以后再碰到类似语言,就会把之前隔离储存的信息拿出来校对,从而抓取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但是自闭孩子容错率太低了,会卡壳,但是如果我们能帮他走完前5步,那么ASD也可以提升容错率。
之前在群里有过这样的争论,认知派和社交派的争论。
社交派认为,自闭症的核心障碍是社交障碍,所以干预要注重于和人的互动、眼神、兴趣。只要孩子的核心障碍突破了,那么学习认知事半功倍。
认知派则认为互动、眼神、兴趣、这些东西太虚,无法量化,还是踏踏实实搞认知,认知提升了,社交自然会有改善。
实际上这两者并不矛盾,以认知为目的,以社交为手段去教认知才是王道。我们一定要纠正一个概念,不要一谈社交就是想到小朋友之间的互动,一来一往的语言和眼神交流。社交就是人和人交往的模式,你闲着没事拍了我一下,我给你翻个白眼,虽然这当中没有任何语言,但这就是社交。
你瞅啥?瞅你咋地?然后开打,这也是社交。
你妈妈喊了一声吃饭了,你恋恋不舍的关上电脑游戏,张望了一下桌子上的菜,这还是社交。
人和人交往的模式内容多的可以写一本书出来,但是明知故问一定不在当中。
写在最后的话
康复师X的理念是在教孩子认知的过程当中,同时灌输了人和人正常交往的模式。这样可以让孩子获得可持续性的发展,从我们的案例来看,这样干预的学习效率和深度会比传统桌面教学高很多。
往期文章:
那不是谎言
自闭症家长的五个境界
父母站的高度,决定了孩子能走多远
允许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
该
转载请注明:http://www.mwoap.com/zbzys/109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