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康复师手札卡片上

今天的话题是卡片教学。

情景再现

我曾经接待过一个家长来报名,印象非常深刻。

收集孩子信息时询问家长:“在外面训练过?”

“练过两年。”

“认知怎么样?常见物品都认识吗?”

“都认识。”

“在家里让孩子把东西放沙发上能做到吗?”

“这个没做过。”

“去柜子里拿个碗能做到吗?”

“也没试过。但他卡片上碗啊、沙发啊都认识。而且在家特别喜欢卡片,最喜欢拿出卡片让你一遍遍念给他听,不念还跟你急。”

“教的是卡片?”

“是的。”

后来我让家长带孩子回家测试词汇,孩子真正在生活中认识的词汇估计也就30个,连家里沙发、桌子都不知道在哪。但孩子这些在卡片可是认识,此外他还能认识几百张不同的卡片,而且还是不同套的。

我是自闭症康复师X,这是一个天天负能量,而且很容易对人生产生怀疑的职业。我的工作就是窥探着自闭症孩子的内心迷宫,并把他们带出来。

这种案例不止一个,尤其在低功能、典型、重度的孩子中间,可以说是普遍现象了。这种现象何以产生?

老家长肯定知道,对于一个能力刚开始发展的孩子说,“标示/命名”这个课题是必不可少的。

命名的本意是教给孩子基础思维——世界万物都有一个对应的名称。一个正常发展的儿童会在自然环境中慢慢的摸索到这个规律,他们能从大人的言行中观察习得,并且一直能从自然环境中不断学习吸收信息。自闭症孩子没有这个能力,他们无法从自然环境中复杂的信息中解析出有用的信息,所以造成他们认知发展的卡顿。我们干预孩子命名能力的落脚点也在于此,让自闭症孩子也能从自然环境中吸收信息,这就是所谓的自我学习能力。

正常发展的孩子如何学习呢?

认知的起点是记忆和联结。所谓的联结,简而言之就是原本不相干的信息,通过反复同时出现的方式,相互关联起来。举例说明,当一个婴儿吃到苹果的时候,他感知到了哪些信息?

(1)视觉:苹果的颜色、形状;

(2)听觉:边上有个人发出“苹果”的音;

(3)触觉:苹果是光滑的,里面是湿漉漉的;

(4)味觉:苹果的味道,酸酸甜甜的;

(5)嗅觉:苹果的芳香;

(6)情绪:妈妈喂我,感到很愉悦;

孩子每一次吃到苹果,这些信息都会同时出现,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把这些信息联结起来。

(1)听到苹果,就会想起苹果的颜色、形状、味道;

(2)看到苹果,就会想起苹果的发音;

(3)喝到一杯黄黄的液体,能尝出是苹果汁,是苹果做的;

(4)每一次遇到苹果,孩子就会联结到愉悦的情绪。

这就是正常发展的孩子习得苹果的过程。

联结的实验

关于联结最早的实验是华生的小亚伯实验。他把绒毛和恐惧这两种不相干的信息联系到了一起。原本孩子见到毛绒绒的动物是不害怕的,实验中每次孩子见到动物时实验者用锤子敲击钢轨发出巨响,让孩子感到恐惧,一段时间后即使巨大的声音不存在了,孩子见到动物依然是恐惧的。(详情请戳:


转载请注明:http://www.mwoap.com/zbzys/1099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