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编
酶美
神经发育疾病和精神疾病是两类分别主要发生在儿童早期和青少年/成年期的复杂疾病。近年来的基因组研究发现神经发育疾病(如孤独症等)和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等)可能具有共同的遗传基础,但这些研究主要基于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常见风险变异)的结果,导致两类疾病明确的突变位点或致病基因罕见被报道。
年10月15日,NatureCommunications发表一项题为DisruptivemutationsinTANC2defineaneurodevelopmentalsyndromeassociatedwithpsychiatricdisorders的研究报道了一个新的孤独症相关神经发育疾病致病基因,同时发现携带该基因突变的患者成年后普遍罹患精神障碍。
该研究首先通过对已发表的例孤独症家系全外显子组测序数据的新发突变进行重新分析,优化了数十个新的孤独症高风险候选基因。这些基因在近例孤独症患者中普遍仅携带1个功能缺失性突变,突变发生频率非常低(~0.25‰)。通过对选取的包括TANC2在内的部分候选基因在例中国人群孤独症患者中进行捕获测序发现了第2例携带TANC2功能丢失性突变的患者。紧接着通过大规模国际合作,研究人员共发现来自全球的20例患者携带TANC2功能缺失突变,详细的基因型-表型关联分析发现TANC2突变患者普遍存在孤独症或孤独症样症状,认知功能障碍,语言和运动发育迟缓,癫痫等表型,从临床遗传学的角度定义了一个新的孤独症相关的神经发育综合征。
TANC2编码一个PSD相互作用蛋白,该蛋白被发现与多个与神经发育和精神疾病相关的PSD蛋白具有相互作用。重要的是,除了神经发育相关表型外,研究人员发现一半以上的成年患者以及突变的父母亲携带者患有复杂的精神疾病或症状。该发现为解释神经发育疾病和精神疾病共同的遗传基础和发病机制提供了明确的线索。
该研究进一步发现TANC2在人脑中主要表达在神经元,少量表达在胶质细胞,但在果蝇中主要表达在胶质细胞。特异性的在神经胶质细胞中敲低TANC2导致果蝇的求偶行为异常,但在果蝇神经元中敲低TANC2并没有观察到这一表型,提示TANC2相关综合征的不同表型可能是由于该基因在不同类型神经元中的功能受损造成的,而TANC2可能通过影响胶质细胞的功能影响社交行为这一特定表型。
据悉,该研究为涉及来自全球9个国家21个地区37个单位的大规模国际合作。中南大学医学遗传学研究中心郭辉副研究员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意大利帕多瓦大学ElisaBettella博士和美国贝勒医学院PaulC.Marcogliese博士为该论文并列第一作者,华盛顿大学医学院EvanE.Eichler教授为该论文的最后通讯作者。中南大学夏昆研究员和胡正茂研究员课题组的多个成员主要参与了该项研究。
原文链接:转载请注明:http://www.mwoap.com/zbzys/110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