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发现疑似自闭症婴儿1岁起干预,3岁确

本文经美国华盛顿大学特殊教育博士、国际认证行为分析师BCBA、大米和小米学术总监曾松添修订审核后发布。

上个月,美国媒体全球健康安全发表文章称,一项自闭症治疗领域里程碑式的研究表明,基于视频反馈的居家干预,能有效降低有早期自闭症行为特征婴儿2年后的确诊风险。

具体研究内容于年9月20日,发表在了美国医学会儿科杂志(JAMAPediatrics)上。

研究背景

自闭症是一种先天性神经发育障碍,但患儿刚出生时往往症状并不明显。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儿童和青少年精神病学教授乔纳森·格林说,”在婴儿刚出生头几年,大脑发展飞速,关键的发育都在此阶段发生。”

医院柯晓燕教授告诉大米和小米,典型自闭症患者有效诊断年龄是两周岁,大部分患儿三岁左右才能得到确诊。通常诊断之后,患者才能得到有效干预。自闭症治疗缺乏诊断前的早期工作。

据报道,科学家认为,有自闭症倾向的婴儿并非回避社交,而是社交沟通方式让周围人难以理解,例如在没有眼神交流的情况下,寻求注意力。如果父母对这种交流没有及时回应,有可能影响孩子的大脑发育。

如果在确诊之前,观察到孩子出现非典型发育的迹象之后,就立即开始科学的早期干预,可能会对孩子后期发育带来积极影响。

事实果真如此吗,提前干预有效,效果多大?能降低孩子确诊自闭症的概率吗?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和西澳大利亚大学的科学家对此设计了一项单盲随机临床试验。

实验过程

研究人员招募到了名婴儿,他们在9至14个月大时,均表现出有自闭症行为迹象。

这些婴儿按照1:1的比例被分为两组:

对照组只接受常规护理;治疗组的儿童除了常规护理,还要接受为期5个月的主动干预疗法——iBASIS-VIPP(以视频互动促进积极养育)。

所谓iBASIS-VIPP,专业治疗师会观察分析父母和孩子的互动录像,每两周和父母开一次会,分析亲子互动表现,帮助父母调整自己的育儿行为,并更积极地


转载请注明:http://www.mwoap.com/zbzys/1330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