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最新的美国精神病诊断标准DSM-V里把几类症状合并在一起,叫自闭谱系疾病。
自闭症被确认是90年代的事,所以大多数人对自闭症不了解或有误解。常见的是,只要孩子不合群,显得孤僻,就会被怀疑是不是自闭或孤独症。关于孤僻不爱与人玩儿,是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在后面的章节里有专门讲解。现在来说一下真正的由于先天生物学原因造成的自闭症。
自闭症从外在表现来看,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社会缺陷人际关系障碍,他们缺乏人与人沟通交流的意识和意愿,无法理解他人的表情、动机和目的,尤其是对他人的情绪无法理解,这类的儿童对旁边是否有别人毫不在意,很少或几乎不与人有眼神交流,他自己的语言也缺少语气等情绪特征。这类病的原因有实验室证据表明与镜像神经元缺乏有关。在大脑皮层的前额叶有个脑区叫脑岛,那里集中着镜像神经元,它的功能是感同身受,例如看到别人吃柠檬我们也会分泌唾液,好像亲自尝到了酸味儿。缺少镜像神经元就缺少了理解别人是何感受的精神基础。
第二类是沟通缺陷语言交流障碍,孩子自己的语言功能有障碍,无法明确表达,同时也无法理解别人的语言内容以及伴随的语气、语调,更无法理解比喻等语言的意义。语言涉及到脑区功能相当复杂,左脑的布洛卡区负责逻辑地组织自己的语言内容,右脑的部分脑区辅以意义。语气语调等想象和情绪内容。语言反映了人整个的思维过程和结论。语言功能障碍造成孩子既无法表达自己,也无法理解他人,人际沟通互动无法实现。
第三类是无法全面,整合地认识他人或事情,没有想象力。比如,他玩汽车玩具,可能只对转动的车轮感兴趣,对汽车做为一个交通工具的模型,有什么用,有哪些玩法,不知道也不感兴趣。他们的行为常常是刻板的,重复的,不能接受任何变化。
自闭症是先天的脑功能损伤,不是后天养育造成的,但后天家长的养育与关照,却能极大地改变自闭症患儿的生活质量。自闭症的症状在三岁前就显现,但是大多数家长不能再孩子三岁前观察到孩子的异常表现。
我接诊过一个三岁半的孩子,父母是中国人在美国分别获得博士学位,一个在大学任教,一个在一家公司任职。孩子2岁9个月上幼儿园,老师反映他不说话,家里人以为孩子在家听惯了中文,一下子到了全英文环境,可能不适应,没有在意。后来老师又反映说孩子的社会交往与他人的沟通交流有问题。家长还特意去幼儿园(daycarecenter)观摩了一上午,但是家长说没看出什么来,其他孩子也是各玩各的,没什么交流,可能互相不那么熟悉,家长认为在家里跟父母的交流挺好的。后来老师还是反映说孩子跟一般孩子不一样,他们带孩子做了一系列检查,结论是语言障碍。趁圣诞节假期回国,他们医院看看。
孩子长得很可爱(大多数自闭症患儿在外型上没有缺陷),一双眼睛很有神,跟父母要水喝,脱下外衣等互动也很好,但是不理我。我做了个试验:拿起桌子上的笔,表情语气夸张地说“哎呀,真好玩!”然后把笔藏在手心里给他爸爸看,示意他爸爸也同样惊奇地喊:“真好玩儿!真有意思!”孩子靠在妈妈身边看着我俩,就像看一个出声的八音盒一样,脸上没有显示任何好奇,想看看的表情或意愿。如果是怕羞或怕生人,孩子也可能不上前来查看,但至少能看到孩子是好奇的,在我和他爸爸的强烈表演下,一般的孩子早忍不住了或能看到孩子是好奇的,在我和他爸爸的强烈表演下,一般的孩子早就忍不住了或看得出他强忍着。这个孩子的表现是无动于衷,过了一会儿,孩子想出去玩了,拉着妈妈的手喊“走,走”妈妈怎么解释,怎么用巧克力等转移注意力都没用。这时我发现,孩子不会用“我”“你”等代词,也不用小名称呼自己,不叫妈妈,这是很多第二类自闭症患儿的特征。
总结一下:1.父母因为跟孩子久了,形成了一些固定的交流模式,但那更像是条件反射,而不是有来有往的互动交流。如果父母是第一次生孩子,确实不容易觉察出孩子的问题。2.老师的意见要重视,老师虽然不是自闭症专家,但她们见到的孩子多。她们看到的异常行为,一定是经过比较后超出了平均或正常范围的异常;3.医院去检查。儿科,精神科或全科医生,而不是语言机构、早教机构。
那么,父母能够怎么做?1.要细心,要有常识。这个孩子是小学一年级下学期被妈妈带来的。妈妈说他一切正常,除了从小就怕听各种声音,如吹风机、上课铃、突然的汽车鸣笛等,孩子都会有激烈反应,捂着耳朵骂人。妈妈认为孩子是个天才,他能看懂汽车使用说明书,孩子最爱看的就是各类说明书。一年级上的语文直到现在他能默写生词表,从第一课起,连生词的顺序都不变(孩子不愿听我和他妈妈的对话,拿纸和笔在一边现场默写。我没有一年级上的语文书,不知顺序是否对,但孩子确实是一个词一个词一点停顿都没有地写下去了)这个孩子是比较特殊的。一般的自闭症儿童中,42%有严重智力障碍。29%有轻到中度的障碍,只有10%—20%的孩子智力正常甚至某一项超群。象KimPeek《雨人》的原型那样的天才非常少见,大众宣传容易用这个吸引人,但自闭症天才的案例针对是少之又少。这10%--20%智力正常的孩子若能及早进行一些专项训练,有可能成年后具备基本的社会功能,有工作,甚至能成家。但是,这样的孩子也容易让大家忽略了他的真实情况,以为他只是有些怪癖而已。这个孩子的妈妈就是缺少常识,也不够细心,以为孩子是耳朵听力有问题,也忽略了孩子在社会交往上的缺陷:孩子虽然也会看人的脸,但从不与人对视或目光交流;虽然他也和邻居的孩子一起玩儿,但就是一起踢球或追逐,玩耍中没有跟别人的互动,他只是参与,在场,在玩儿而已。而这些特征家长都没有注意到。
2.积极训练、矫治和药物治疗,但不要期望过高,国外的研究表明,接受过至少两年,每周至少40小时的强化行为治疗后,自闭症患儿在认知技能和行为控制上有显著进步,但离正常人还是有差距。约三分之二的孩子在成年后仍离不开家长或专业机构的看护。所以,如何治疗,治疗的投入有多大,家长要根据孩子的情况量力而行。约30%的自闭症患儿到了青少年期会发生痉挛和抽动,表明其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必要的生物学治疗是必需的。虽然不能让孩子恢复为正常人,但是会减少很多症状的出现。
3.接受现实。接受他们比改变他们更重要。演员文章因出演过一个自闭症孩子而对自闭症有很多了解。在一次关于自闭症儿童的电视节目上,当社会活动家、教育家等侃侃而谈,如何让自闭症儿童融入社会时,文章当场情绪失控,差点与专家们吵起来。文章的观点是对的。与其费尽心力去改变他们,非要他们融入社会,不如接受他们的状态,为他们的未来创造更包容的环境和更人性化的福利。治疗与矫治训练交由专业的人去做,家庭和社会能做的,是对他们的理解和接受,接受就意味着承认他们与我们不同,而不是非要把他变得跟我们一样。由于大多数孩子成年后仍无法发挥正常的社会功能,对于他们的家庭来说,更需要的是对他们生活的补助以及父母去世后这些孩子能享受的社会福利。
4.避免误诊。心理/精神科的很多专业术语都容易被大众用字面意思误读,近几年自闭症检出率高,不一定是发病率增加,可能的原因是,过去诊断为智力障碍的案例,现在被诊断为自闭症。再就是误诊,很多人一看孩子性格内向,不爱跟小朋友玩或玩得不好,就说孩子是自闭症。家长一旦有怀疑,医院医院正规检查。有一种说法,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孩子越容易的自闭症。这种说法目前没有任何理论依据和大规模的调查数据支持。目前自闭症儿童在受过高等教育的家庭中检出率高,原因可能是这样的父母更有机会了解并怀疑自己的孩子是自闭症,因而送医院检查。在贫困地区和精神卫生还不发达的地区,自闭医院检查或者误诊。
转载请注明:http://www.mwoap.com/zbzzd/21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