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我国小儿脑瘫的发病率为5‰左右,推算下来,我国脑瘫患儿有几百万。早期干预对于他们来说非常重要,那么,脑瘫儿童的早期表现有哪些呢?今天我们就从不同角度看脑瘫儿童的早期症状。如果有了脑瘫儿的表现,那么干预原则有哪些呢?
角度一:脑瘫儿童的早期症状
经常出现异常的肌张力和姿势,如双手屈指内收,双拳紧握,前臂内旋,头颈后仰等。
运动发育落后。如3个月到4个月大的小儿俯卧位不能竖头或抬头不稳,4个月仍不能用前臂支撑负重,扶站时以足尖着地或两下肢过于挺直、交叉等。
出生前、出生时及出生后,发现有脑瘫的高危因素。如怀孕期感染、风疹、严重妊高症,小儿出生时窒息,早产儿,严重黄疸,小儿出生后颅内出血等。
小儿出生后哺喂困难,如吸吮无力,哭声弱或多哭,易受惊吓。
运动过分安静,主动运动少。
角度二:总结1~12月脑瘫异常情况
1个月:
身体发软及自发运动减少:这是肌张力低下的症状,在一个月时即可见到。如持续4个月以上,可诊断为重度脑损伤,弱智及肌肉系统疾病.
固定姿势:往往是由于脑损伤使肌张力异常所致,如角弓反张、蛙位、倒U字形姿势等。在生后一个月就可见到头围异常:脑损伤往往有头围异常的情况;
2-4个月:
体重增加不良,哺乳无力;不笑:2个月不能微笑,4个月不能大笑;
手握拳:如果4个月还不能张开,或拇指内收,尤其是一侧上肢存在,有重要诊断意义;
身体扭转:3-4个月的婴儿如有身体扭转,往往提示锥体外系损伤。
头不稳定:4个月俯卧不能抬头或坐位时头不能竖直,往往是脑损伤的重要标志
斜视:3-4个月的婴儿有斜视及眼球运动不良时,可提示有脑损伤的存在。不能伸手物:如4-5个月不能伸手抓物,可诊断为智力低下或脑瘫。
不能翻身:3个月左右不能翻身
5-6个月:
注视手:6个月以后仍然存在,可考虑为智力低下。
反应迟钝及叫名无反应:这是智力低下的早期表现,一般认为4个月时反应迟钝,6个月时叫名无反应,可诊断为智力低下
7-12个月:
脑部损伤较轻者,前半年往往表现不是很明显,在婴儿后半期有异常表现
不能翻身6个月以后还不能翻身,有诊断意义。
不使用下肢6-7个月不用下肢短暂地支持体重。
不用单手7-10个月的婴儿不用单手抓玩。
手笨手的精细动作如捏小东西、解扣、系腰带不灵活,不协调,在7-10个月出现有诊断意义。
不能独坐7个月不能独坐。
不能抓站10个月不能抓站。
不会与人再见10个月以后有诊断意义。
使用脚尖站立。
10个月还用脚尖站立。
不能迈步13-15个月以后,还不会迈步。
流口水及"吃手"12个月以后有诊断价值。
温馨提示:发现有上述以动作和姿势异常为主要表现的问题时,医院作检查。尽早诊断,以免耽误治疗的最佳时期。
角度三:中医角度看早期症状
中医眼中的脑瘫对脑瘫这个疾病,除了医学上公认的原因外。中医认为它属于中医学中“五迟”、“五软”、“五硬”的范畴。
其基本表现是运动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多种多样,立迟、行迟、发迟、齿迟、语迟,属中医“五迟”;头软无力,不能竖头,手无力,不能握拳,下肢痿弱,口唇软无力,不能咬咀,皮肤松缓,肌肉软不长,属中医“五软”;其症状为头项硬,手硬,足硬、口硬,肌肉硬,称为“五硬”。表现为两肢内收后旋,肘、腕、指间关节屈曲,双下肢伸直交叉,尖足、“剪刀样”姿势。
这是由于小儿在宫内发育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造成的先天不足、肝肾亏损,精髓不足,最终出现“骨软”症状;由于先天的不足,导致后天脾胃亏虚,气血生化乏源,后天失养,肌肉萎缩或皮肤松弛;或出生后肝血肾精不足,筋骨失养而痿弱;最终脑失所养,形成脑瘫。
角度四:小儿脑瘫都有哪些临床症状表现呢?
(一)、小儿脑瘫早期症状
1.太闹人:易激惹、持续哭闹、睡眠不安等。2.太安静:对外界不理不睬,过分安静。3.太难喂:吸吮困难,呕吐频繁。4.太难带:护理困难,肢体僵硬,翻动如滚木样。5.太难看:握拳头、“飞机手”、“芭蕾脚”等。(二)、小儿脑瘫临床表现——动作怪脑瘫婴儿在各方面的发育都比同龄正常儿童差。如全身发软、无力或四肢发紧;易惊、角弓反张、少动或过多乱动;喂奶时出现吸吮无力、吞咽困难或经常呛、噎、吐奶;婴儿的嘴不能很好地闭合,哭声微弱或阵阵尖叫;2-3个月时,还不会笑、抬头;持续哭闹,手指紧握,不会张开;4-5个月还不会翻身;8个月还不会坐,甚至不会抓、握,也不会把手放到嘴边。另外,智力发育也落后于同龄正常儿。(三)、还有些异常的动作或姿势
如流口水、颤抖;在学站时、两腿并拢,双脚总是脚尖着地,有的甚至出现交叉,呈剪刀型;肢体运动不协调、不对称,头不能保持正中位置等,这些都是脑瘫患儿常见的动作或姿势。总之,无论从哪个角度,都是根据脑瘫儿童与正常儿童的各种不同姿势,并结合母亲在怀孕时及产时的高危因素,便可早期发现,医院神经科检查,以明确诊断,进行早期的治疗。
治疗原则
1、循序渐进原则由于脑性瘫痪是一种综合症,需要日复一日,有耐心地训练。各种功能的恢复主要靠在医生治疗师和家长的帮助下主张患儿自己锻炼。所以,各种动作必须先让患儿适应。如不会坐的患儿,让他自己坐。也可以把一个功能分解成几个动作让患儿练习,每天的训练时间要有计划且不要过长,以免患儿产生疲乏,厌倦,反感,不愿合作等不良情绪。训练要多样化,使患儿觉得有新鲜感,以提高他们训练的积极性。
2、不代替原则
脑性瘫痪儿童每一项动作不可能都能由自己来完成,家长必须帮助他们。但必须强调的是,帮助绝不是代替。如吃饭,有的患儿自己能慢慢吃,但姿势不正确,容易把衣服弄脏,家长只能帮助纠正其不正确的姿势,而不能喂他们吃。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帮助患儿用正确的姿势来拿勺吃饭,时间长了就会习惯,孩子能自己吃饭了。
3、不过分照顾原则
许多患儿家长总因心疼孩子而不自觉的过分照顾;实际上这既无必要,又不利于孩子的训练。久而久之,过多的关照势必养成孩子的懒惰和依赖心理。因此,训练时一定要让患儿配合每一个动作。患儿注意力不集中时,家长可以拿玩具把他们的注意力转移到各个动作上,但切勿过分照顾;凡是患儿自己能完成的动作,尽量让他们自己完成。
4、不断重复原则
脑性瘫痪儿童每恢复一项功能,都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每一个动作都需要反复地进行训练,才能最终巩固下来。同时,只有待某一动作定性后才能进行下一个动作的训练。训练时要遵循示范,等待,鼓励,再等待,再示范的原则。因患儿每完成一个动作都相当困难,并且会经常出现反复(如有的患儿能独立走几步了,过几天却又一步也走不了)。所以,患儿对每项功能,每个动作,必须反复练习,才能得到最终的恢复。
5、避免不正常用力原则
由于患儿长期处于某种异常的活动范围之内,从而造成了不同程度的肢体异常。引起异常姿势的主要原因是不正常用力问题,不正常用力越严重,异常姿势也越严重。如果不正常用力得不到及时纠正,必然使患儿肌张力增高,导致功能障碍的加剧。因此避免不正常用力,是患儿康复训练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性问题。如患儿在平路上勉强能够行走时,就不要急于让他练习跨越障碍物,或上,下楼梯。
6、正面激励原则
由于许多患儿因各种原因而从没有进行过规范的关节活动度训练。因此,一旦接受大运动量、分解式的强化功能训练,便难以接受。多数患儿会出现哭闹和不配合现象而影响康复训练效果。所以不仅要根据患儿的体质、心态等,合理地、有计划地安排训练时间,避免患儿过于疲劳而产生厌倦,反感情绪。日常训练中要尽量想办法引导患儿的注意力,要充分了解患儿心理,注意利用语言、儿歌或物品来引起患儿训练兴趣;注重少批评多表扬,练得好还可以适度奖励,让孩子经常保持一种成就感。必须明白,过于溺爱或吓唬打骂都会使患儿造成心理压力,进而逃避、拒绝配合训练,而最终影响康复效果。
(dll)
收藏阅读:
早期发现
原始反射
发现发育异常
婴幼儿发育规律
儿童发展里程碑以及发展警示
运动
大运动发育对照表
卧位转身坐立的家庭训练方法
刺激患儿头部抬起
头的竖直反应
头颈与躯干分离运动
头控训练
异常坐姿
徒手牵拉
膝反张
姿势反射
步行
步态练习
头的侧方竖直反应
介助立位
向正坐位姿势转换
仰卧姿势
足外翻
足内翻
精细运动
手巧才能心灵
拇指内扣
游戏
ADL
脱衣服训练
穿脱衣服能力
SLT
喂饭与喝水
吞咽障碍
呼吸训练
构音运动训练
喂食与进食
认知干预
玩出语言认知
对示范与扩展语言的提示
婴儿的认知发展
干预方法
沟通房子
促进孩子认知功能发育
脑瘫儿常见的语言问题及训练方法
脑瘫儿童所面临的语言问题
点击阅读:
对于肌张力高的孩子家庭管理的注意事项
进行咀嚼训练的家庭方法
为什么要进行早起干预?出现什么指征需要介入康复?
为什么口腔运动如此重要?因为它影响这5大功能区域
如何通过水疗增强肌力?
为什么孩子手里的东西总是拿不稳
0-12个月婴幼儿手眼协调能力发展
欢迎添加儿童康复郭D个人23。(如果未通过您的好友请求,是因为
转载请注明:http://www.mwoap.com/zbzzz/125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