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红牢房效应绑架思维感受和行为的9

福州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a_6223398.html

亚历山大修斯在年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在光线充足的实验室里放了一块蓝色的纸板和一块粉色的纸板,修斯要求名健康的男性逐一走进房间,让一半男性盯着蓝色纸板看,另一半盯着粉色纸板看,在一分钟过后,被测者开始进行力量测试。结果,凝视粉色纸板的男性力量明显下降,盯着蓝色纸板看的男性,在力量测试中则没有明显的变化。随后,修斯建议将暴力犯罪的因犯关在粉色的牢房里,因为这会减轻犯人的愤怒、激动等不良情绪。于是,西雅图美国海军惩教中心的两名指挥官把一间牢房刷成了粉色,7个月过后,他们亲眼目睹了新来犯人的愤怒、激动在进入牢房后的15分钟左右后,开始平静下来,并且没有发生一起暴力事件。正因为这种粉色囚牢所发挥的如此让人意想不到的结果,这种颜色有了它专属的名称:“酒牢粉”。

犹如“酒牢粉”一样,生活中对我们的思考、感受和行为的无形影响因素还有很多,这些因素主要来自于三个不同的世界:外部环境、群体和内在世界。在这三个方面中,蕴藏着9个具体的潜在力量:颜色、地点与环境、天气与温度、身边的人、身边其他人的特质、文化、姓名、标签以及符号。

一、外部环境的3大潜在力量

1、颜色

加拿大蒙特利尔的一家锯木厂,因为要在确保工人通宵开工的情况下,还要确保出场木材的质量,就巧妙利用了颜色的力量。由于通宵作业,工厂采取了倒班制,这样的时间安排严重影响了工人的昼夜节律,这会导致因疲惫的状态造成事故。于是,他们决定采用蓝绿色灯照明,让夜班工作时,能够沐浴在蓝绿色的光芒下,而日次早上下班后,让工人们戴上特殊的琥珀色眼睛,隔绝所有的蓝绿色光,让他们的身体误以为是在白天工作,晚上下班。这个方法取得了很大成效,工人们都感觉自己工作时更加敏锐,失误率从5%降低到了1%。利用蓝绿色的光照能够提高工人们的效率,是因为蓝绿光波是最短的可见光波,能引发一些系列调节昼夜作息节律的生物机能。自然光里富含此类蓝绿色短波,出于这个原因,阳光就是治愈时差的天然妙方。

由此,我们可以得:颜色对我们的身体机能、日常行为和决策等起着巨大影响作用。因为不同颜色会引起不同的生理反应,比如蓝色会让人镇静、红色会让人产生恐惧和害怕等。同时,我们本能地将不同颜色和各种令人愉快或不愉快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比如黑色意味着残酷,百色意味着纯洁。

2、地点与环境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离开香港时,留下了一座摇摇欲坠、面积大约6个足球场的围城,难民进入这座建筑,住在数以百计的临时窝棚里。直到20世纪60年代,政府才重新修建了高大的水泥公寓。人们将这里称为“九龙寨城”。它是人口过剩的象征,到了年,“九龙寨城”这座迷你城里的居民数量高达3.3万人。于是,医院的两名研究人员,在此做了一项实验,他们找到了15名3-8岁的儿童,其中一些孩子患有自闭症。研究人员将孩子们分成小群体,有时会只保证房间内玩要的孩子不超过6个,有时则会把十几个孩子放在同一个房间玩要。结果发现,患有自闭症的孩子,在人多的情况下很少与其他伙伴互动,但在人数不多时,他们会试图融入伙伴的游戏中。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高密度的居住环境,不但会让人变得冷漠与吝啬,还会引发心理疾病、生活品质下降。相反,亲近大自然会更有助于我们的身心健康,因为在大自然中,我们的注意力是不自觉的,它不需要我们花费很多精神努力,但是在拥挤的城市中,我们的注意力是定向的,它迫使我们必须把目光放在某些任务上。

3、天气与温度

年8月,一个炎热的下年,在32℃左右的纽约大都会的棒球场上,发生了一目“惨剧”。在比赛进入第四局后,两支球队都无法打破僵局,一分未得,其中一队的投球手不大灵活地投出了一个时速高达93英里的快速球,他刚出手,球就飞出去了,正中另ー队队员的头盔,这位队员瞬间倒在地上,完全没有动静。就这样,两队在接下来的比赛中,都进入了“报复”模式,并且毫无愧意的认为“这是为了保护队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社会心理学家认为,气温升高,棒球投手投球击中球的可能性更大,报复的现象也会越多。试想,如果当天的气温没有高,或许双方队员就不会这么做。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天气和气温会对我们的思维、感情和行为有所影响,高温会让人兴奋,但一旦受到挫折,就会误以为这种兴奋感就是愤怒,比如夏天的“路怒症”明显要比冬天高出很多,再比如阴沉的天气会导致我们情绪低落,但也会使我们的思路变得清晰而深刻。

二、群体之中的3大潜在力量

1、身边有人造成的影响

在英格兰北部纽卡斯尔大学里,有一个自助茶和咖啡的房间,这里没有人进行收费,只设置了一个诚信箱,即如果你在此享用了茶、咖啡或牛奶,则需要将费用自觉地投放在诚信箱里。可想而知,这种完全靠自觉地收费方式,最终导致的就是茶饮的数量不断增加,而硬币的增长却很缓慢。于是,几名学者采取了一些方式,他们每天在厨房内放不同的图片,有时是一双眼晴,有时是一束鲜花。结果发现,当贴着鲜花的图片时,人平均只投入15便士,但如果是贴着双眼的图片时,人平均投入是43便士。实验表明,仅仅是暗示有人在监视,就能让人向诚信箱里多投3倍的钱。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我们更容易对自己的道德缺点宽容,但一旦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在独处情况下看起来适宜的行为,就会变得不可接受。除此之外,不少研究发现,人是群居动物,所以需要与他人产生互动才能生活得更好,一旦人长期孤立,就会丧失现实感,并且缺少与他人的比较,而没有了衡量自己行为的标准。

日常生活中,我们或许也能深深地感受到,当有人站在你旁边,看着你做题、写作、读书时,你就会感到紧张,通常表现得不会很好。旁观者的出现会给我们带来不小影响,有些时候我们需要身边的旁观者带给我们力量,而有些时候旁观者的出现,会让我们表现得更槽糕。

2、身边其他人的特质造成的影响

马斯洛在年发表了《人类动机理论》,他提出了激发人类行为的目标和动机。在马斯洛看来,一旦人获得了空气、食物、水和性,即满足了基本的生理需求后,就会追求完全,找到友情、亲情和爱情,并且最终会将注意力转为获取尊重和实现自我实现。动物多数靠有限的社会互动来实现目标,而人类却是在自觉或不自觉中利用社会关系,满足自己的动机。比如,在生理需求的维度,男性在漂亮的女性面前会表现更爱冒险,正所谓“英雄难过美人观”,因为当男性看到漂亮女性时,睾丸激素水平会提高,这促使了他们做出冒险的行为。在安全需求的维度,我们可能或多或少都对一些人或事物,产生过偏见,而之所以会产生偏见,是因为人天生不喜欢新颖和差异,只有我们将不同群体和某些特征联系在一起,这种联系才会让我们感到安全。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我们每天都会遇到各种不同的人,其中许多人都能让我们满足马斯洛在需求层次理论中所确定的动机,这些人中有些是陌生人,有些是熟人,有些与我们的身份认同深深地交织在一起,如果没有他们的存在,我们可能还是原来的自己,不会发生任何的改变。

3、文化

19世纪后期,德国精神病学家佛朗茨缪勒-莱尔设计了世界上最有名的一种视错觉。他画了两条长短一样的主线,但是却在线的两端连接了不同方向的箭头,所以,一条线看起来像是个双箭头,另一条看起来像是一个叉子。他拿着这张图,问被试者“哪条更长”,几乎所有人的答案都是一致的,就是看起来像叉子的线更。后来,研究人员又把这个测试题带到不同地区进行测试,结果发现西方人普遍认为看起来像叉子的线更长,而南部非洲人却给出“一样长”的答案。这是因为生活在南部非洲原始部落的人,从类没有接触过几何结构,所以他们没有受到错觉的干扰。而西方人因为从小接受几何的学习和教育,具有较强的空间感,因此在看到这张图时,会产生很强的错觉。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很多直觉根植于文化体验中,这种文化体验不仅会影响我们看待外在世界及社会的想法,也会塑造我们构建抽象概念的方式。比如,希腊哲学家总是倾向于单独分析目标对象,排除一切环境影响,而古代中国的哲学家则比较


转载请注明:http://www.mwoap.com/zbzzz/1351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