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想吃糖当孩子想吃零食时,黄磊

郑华国 https://jbk.familydoctor.com.cn/bjbdfyy_ys_8049/
文章为糖果妈妈原创,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在文章的开头,首先问朋友们一个问题:你家孩子爱吃零食吗?或许,会有这几种回答:●爱吃,没听就知道吃零食,饭都不好好吃●当然爱吃了,但是我不让她吃,对身体不好●不爱吃,在这一点上让我很省心那么,你家孩子是哪一种呢?面对孩子爱吃零食的情况,我们该怎么做?盲目说“不”会对孩子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带着问题,我们先走进一则报道。抑郁症患者讲述原生家庭的悲哀在某文摘上,刘先生的一篇自述,引起了我的注意。他用简单平实的文字为我们讲述了童年对现在的影响。大致内容如下:网上都说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妈妈。或许大家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吧,到超市里拿了一袋零食,然后小心翼翼护送它到收银台,但还是被机智的家长发现了,然后免不了被退回。嗯,不过对我来说,还多了一个程序,妈妈发现后,非常严肃的骂了我。对,当着超市这么多人的面骂了我,我觉得很没面子,二十多年来再没去过超市,连便利店都很少去。我真的好喜欢零食,尤其是路边摊!可能跟小时候妈妈不给买有关系吧,我没有叛逆期,我唯一的叛逆就是想不上学了,自己做路边摊老板,现在想来还蛮可笑的。后来我在外地上学,慢慢的有了个癖好——囤零食。很多人有这个习惯,之所以称之为癖好是因为我囤零食,但是不怎么吃。从小养成的习惯,当我对零食没有多少兴趣,但是我得有。我不仅不吃,我还不会分享。它可以以放坏,但是不可以被除我之外的人吃。嗯...。而且这些零食都是点的外卖,我才不会去超市呢。高中的时候我偷着去过心理咨询中心,那里医院做检查,他的意思是,我大概得了病。左不过是抑郁症自闭症之类的,有什么看病的必要吗?似乎是有的..。我慢慢发现自己上课不能集中精神,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看着窗外的时候,总想着跳下去会怎么样。应该不会怎么样吧,会死吗?试试看?看来还真是不会,至少三楼不会,只是折条腿。看吧,童年对现在的影响真的很大,大家不是都说,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我不知道自己幸不幸,我只想把这些写下来,每天看一遍,逼自己面对曾经最阴暗的日子。或许,跟一个抑郁症患者提未来,提光明真的很可笑。可是,如果连提起的勇气都没有,那该怎么活下去呢。太阳依旧会升起,就像明天起床你还活着一样,既然如此,为什么要自怨自艾。好了,不说了,我要吃药了。明天、后天、明年、十年、五十年,我依旧会活在阳光下。当孩子想吃糖时,黄磊老师给的答案值得参考众所周知,黄磊是出了名的教子有方,他育儿的秘诀之一就是尊重孩子,在孩子喜欢吃糖这件事情,他是这样看的,在《拜托了冰箱》提到孩子吃糖,黄磊老师是这样说的,他并不反对孩子吃冰激凌啊、糖啊这些零食,他认为零食是一个孩子幸福的来源。这也是孩子童年的一部分,缺少了会不幸福,当孩子想吃冰激凌的时候,有的时候一份太大,孩子吃的不是很方便,他会把冰激凌用制冰盒装起来,这样既方便了孩子吃,又能让孩子学会克制,不会贪吃。其实这个观点和方法是很值得借鉴的。零食导致的抑郁症?很多网友看到这里会有些不明所以,难道抑郁症是不让吃零食导致的?当然不,导致孩子抑郁的是家长自以为对孩子好的教育方式。不可否认的是,零食吃多了确实不好,但是家长的一句“不”,就真的好吗?如果二者无法两全,我宁愿让孩子吃零食,也不想让他产生心理阴影。不过,这两者其实是可以两全的。首先我们要了解孩子为什么喜欢吃零食,无非就是两点:其一是孩子天生的好奇心,其二是孩子想要裹腹。不让孩子吃零食,是对孩子自然生长历程的不尊重。他就是想吃,这是本性。就好像宝宝生下来就要喝奶,你得让他吃馒头,他愿意吗?可是不控制的让孩子吃零食,会影响孩子身体发育,不合理的脂肪、糖类摄入,会让孩子增加肥胖风险。那么,在这两点之间如何做到平衡呢?1)替换法家长可以试着将孩子吃的零食换个种类,把薯片换成水果干,把饼干换成坚果,把果冻冰淇凌换成水果。用一些健康的食物替换不健康的零食,是替换法的精髓。2)协商控制法在面对吃零食这个问题时,黄磊的做法值得我们参考。他将孩子喜欢吃的冰淇凌分成了很多小份,让孩子每次吃一份,既可以解馋,就不会受到太多影响。那么,万一孩子吃了还想吃怎么办?所以,这就需要家长跟孩子协商了,或许可以这样说“宝宝,如果你愿意吃这一小块的话,那么接下来的每一天你都可以吃一小块。如果你今天要吃这一盒,那这个星期你就不能再吃了,你要自己选择一下,并且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哦”3)给予与控制在家里的零食适合用替换法,但是如果带孩子逛超市呢?难免会让他看到一些不健康的吧,这个时候就需要使用给予法和控制法。给予孩子可以自由选择的区域,比如面前的这两个货架,孩子可以自由选择三个。同时,控制孩子不可以选择的区域,比如对面的两个货架,都是不健康的东西,不能让孩子选择。二者同时使用,效果最佳。写在最后:爱说“不”的家长,有太多太多。对零食说不只是其中一个表现而已。当孩子想要表达自己对某事的看法时,你的一句“小孩子懂什么”,会让他产生自我否认,可能从此不敢再提出观点。失去自己想法的孩子,有多可悲?当孩子想要了解自己所好奇的事物时,你的一句“别淘气,回屋看书去”,相当于砍掉了他的手脚,从此没有实践的勇气和动力,从而变得懦弱无能。失去实践精神的孩子,有多可悲?这是危言耸听吗?不,这就是事实。我是糖果妈妈,一名高级育婴师,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一个四岁宝宝的妈妈,有育儿方面和家庭教育方面的问题都可以给我留言哦~


转载请注明:http://www.mwoap.com/zbzzz/1401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