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孤独症起病于婴幼儿期特有的、严重的精神障碍,属于广泛发育障碍中一种类型。本症基本特征是:起病于婴幼儿、极端孤僻、与人缺乏感情联系、言语障碍、刻板运动和对环境奇特的反应。病因未明,愈后较差。儿童孤独症患病率约为每l万人口中有4~5例,男性为多,男女之比至少为3~4:l。62、儿童孤独症的表现是什么?孤独症一般在3岁之前起病,多数患儿在婴幼儿期就已有早期症状,至1岁以后症状逐渐明朗。也有少数患儿出生时完全正常,在l岁以后才出现孤独、言语功能退化等症状,孤独症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社会交往障碍:大部分患儿在婴幼儿期就表现出对人缺乏兴趣,他们拒绝别人拥抱,甚至对父母也无亲近感,母亲在抱其喂奶时,也不将身子与母亲贴近。有些患儿长到六七个月还分不清亲人和陌生人,父母离开身边时他们没有依恋的反应。年龄稍大,患儿同样不与周围小朋友交往,更不会与人建立友情。
(2)语言交流障碍:患儿的语言发育多半较同龄人迟,甚至有部分完全不发育,他们常以哭闹或尖叫来表示身体不舒服,或仅以手势来表达自己的要求。有些孤独症患者即使语言功能存在,他们也往往不会主动与别人交谈,或在讲话时只是重复刻板地使用某些词语,而且在语音、语调、语速等方面都表现得极为异常,以至于无法与人作正常的言语交流。(3)行为、兴趣异常:患儿对一般都喜欢的玩具和游戏没有兴趣,尤其不会玩需要动脑的玩具,他们常常喜好一些可以旋转的轮子、瓶盖等。他们将喜欢的东西终日置于身边,谁若拿走,他们会哭闹不止。患儿对环境常固执地要求一成不变,周围一旦有变化他们就会焦虑不安,他们只吃固定的食品、坐固定的位置,东西的排放有其固定的要求,如被人搞乱就会发脾气。此外,绝大部分孤独症患儿的智力水平在中度缺陷以上,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理解判断能力、灵活性等方面的不足尤为突出。
早期发现孤独症非常重要,可以为孩子的早期干预赢得黄金时间,从而争取更好的预后。那么如何早期发现呢?早期发现孤独症并没有客观的方法和金标准,最重要的就是父母在抚育孩子的过程中,随时注意对孩子的各年龄发育阶段的不同变化,进行仔细的观察和比较,一旦发现某些发育指标落后于同龄儿童或伴有一些奇特的行为特征,就应引起高度认识。孤独症在早期常有如下特征性的两类表现:一是照料困难。这类婴儿中一部分睡眠少,好尖叫。只有在童车里推着走、抛着玩、听音乐或其他节奏感强的声音才使他们安静下来。他们倔强,妈妈抱着时不与她身体贴近;他们在洗澡和穿衣时挣扎和反抗。另一部分却特别安静,整天躺着不声不响,不注意灯光和周围的动静,甚至对父母来去也无所谓,即使饿了或不舒服也无表示。他们常在童车里摇晃或撞头,并对发光的东西和童车的轮子有浓厚兴趣,而对一般孩子感兴趣的东西却无动于衷。在7~8个月时尚分不清亲人和陌生人,什么人抱他们都一样。他们常回避眼对视,忽视周围人包括父母的存在。他们不需要父母的亲爱,与人感情疏远。他们不愿与小朋友在一起,宁可独自一人反而自得其乐。二是发育进度和次序异常。如到某一年龄阶段,正常儿童达到的而未达到,或者相反,过早出现一些与正常儿童迥异的情况。例如,孤独症儿童出生4个月时已能集中注意看大幅画,7个月时能看到父母叫“爸、妈”。2岁半上幼儿园,对认字特别感兴趣,很快就认得一千多字。但另一方面,他们站立和走路不稳定,发育也较一般儿童延迟。这种发育进度和次序紊乱对早期识别孤独症也是重要指标。曾经有学者试图在六月内发现孤独症,但新近的研究指出,对于六个月以下的婴儿发现问题的可能性很小。但是对于六个月以上的婴幼儿,以下特征可以作为早期发现的警示指标:1、6个月后不能被逗乐(表现出大声笑),眼睛很少注视人;2、10个月左右对叫自己名字没反应,听力正常;3、12月对于言语指令没有反应,没有咿呀学语,没有动作手势语言不能进行目光跟随;对于动作模仿不感兴趣;4、16月不说任何词汇,对语言反应少,不理睬别人说话;5、18月不能用手指指物或用眼睛追随他人手指指向,没有显示参照与给与行为;6、24月没有自发的双词短语;7、不正常的良好表现。有些孩子表现得很被动、安静,以至于你似乎感觉不到他的存在。这对父母有时是件好事,但这时你一定要提高警惕。8、不寻求社会性注意。小孩子如果感到被忽视会很着急,会寻求周围人的注意,如果我们的孩子根本就不在乎周围人的注意的话,我们要提高警惕。9、没有咿呀学语。孩子在学会说话之前会有咿呀学语这样一个阶段,大多数正常的孩子在咿咿呀呀的时候,实际上是在跟周围的人互动,没有人在场的时候语言就会少,而孤独症的孩子可能缺乏这种咿呀学语,也可能跟有没有人在旁边没有关系。10、对语言的反应异常。正常的孩子虽然不会说话,但是在六七个月的时候,他就对叫他的名字很敏感了,会去注意叫他的声音从哪里来,是谁在叫他,但是很多孤独症的孩子到了两三岁对别人叫他名字也没反应。这并不意味着这个孩子听力有问题,有的家长说,虽然他们叫他十几遍他都不听,但是广告声音一起,他马上从另外一个房间跑过来。11、特殊兴趣。孤独症的孩子可能在很早期就发展出一些特殊的兴趣,比如说妈妈第一次喂奶的时候用左胳膊抱他,他就要始终贴着左胳膊,如果妈妈累了换一个胳膊,他就开始哭闹;孩子六个月会坐了,他每次坐都要坐一个特定的方块的垫子,如果你要换一块,他就会非常的抗拒。12、对父母的依恋。正常的对父母的依恋关系对孩子来说很重要,但孤独症孩子不能建立起这种关系。也有两种极端的孩子:一种就是完全没有依恋,父母在和不在都一样,任何人都可以把他抱走;另外一种就是过度依恋,妈妈一离开就任何事情都不能做,这两种极端的形式都要引起我们的注意。13、对常规照顾不喜欢。我们平常照顾孩子都有一些程序,给她铺一个围巾,奶嘴之类的,多数孩子都会欣然接受,而孤独症的孩子会很抗拒我们对他的这些行为。14、对环境过于敏感。如果我们的孩子对周围环境当中一些声、光、电的刺激有过分敏感表现的话,我们应该能很早的发现,因为他会表现得很极端。有的小孩一听到冰箱的嗡嗡声,捂着耳朵尖叫,以至于他家不敢买冰箱。15、奇异的身体运动。孤独症孩子在一两岁或者三岁时就有一些奇特的行为,如不断的晃头、转圈、全身的蹦跳、在眼前玩手等。近年来关于孤独症神经结构的研究发现,孤独症患者在生命早期存在脑过度生长的现象。一般情况下,出生时孤独症儿童的脑体积与普通儿童无显著差异;幼年阶段,患儿脑体积增长速度高于正常儿童;经过幼年期的快速增长之后,其脑体积增长速度又迅速下降,最后大小达到或接近正常标准。头围是反映脑体积大小的有效指标之一。孤独症患者在生命早期脑的过度生长现象提示,可将头围的过度增大作为孤独症早期的危险信号,用于孤独症的早期发现。同时国外研究者注意到孤独症儿童早期头围的过度增长与其行为表现之间存在一定关系,主要表现为:①孤独症儿童头围的过度增长与其行为征兆出现的时间一致;②孤独症婴儿期的头围增长程度与幼年期的障碍程度呈相关关系。有学者认为,如将头围与行为指标(早期的行为征兆)相结合,能进一步增强头围潜在的预测力,为孤独症的早期识别带来新的前景。
全国白癜风北京哪家治疗白癜风的医院比较好转载请注明:http://www.mwoap.com/zbzzz/21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