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动态我国肺血管病的学科发展:过去﹑
《医师周刊》专访
肺血管病是以呼吸系统症状为主要表现的循环系统疾病,包括各种原发或继发累及肺循环的疾病或综合征,除肺血管本身病变外,左、右心及肺实质等病变均可影响肺血管解剖和功能,其具有高发病率、致残率和猝死率,已经成为近10年来国内外医学界关注最多的疾病之一。严重的肺血管病患者最终因急性右心衰和慢性肺动脉高压死亡,存活者心肺功能严重受损,生活质量极差。患者广泛分散在心血管科﹑呼吸科﹑风湿免疫科﹑血液科﹑肾内科﹑产科等多个学科内缺乏统一管理,十分不利于诊治。与日俱增的治疗期待迫切需要成立肺血管学科以改善患者预后。
肺血管病和肺循环病变肺血管学科主要关注肺血管病和肺循环病变。肺血管病(PulmonaryVascularDisease,PVD)指肺血管本身有器质性病变和持续性肺血管阻力(PulmonaryVascularResistance,PVR)上升,可以伴随与阻力负荷有关的肺循环高压,其代表性疾病有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ThromboEmbolism,PTE)和肺高压(PulmonaryHypertension,PH),后者包括肺动脉高压(PulmonaryArterialHypertension,PAH)和肺静脉高压(PulmonaryVenousHypertension,PVH)。而肺循环病变(PulmonaryCirculationLesion)一般指肺血管还没有出现器质性病变(血管重构)且肺血管阻力无持续升高,可以伴随和容量负荷有关的可逆性肺循环高压或短暂的肺血管阻力上升。其关注左心功能不全﹑非心源性肺水肿﹑左向右分流先心病的病变等。肺循环病变持续存在可引起肺血管重构而最终转化为肺血管病,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肺血管学科发展的社会背景“三高”导致恶劣疾病预后该类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高误诊率的特点。据不完全统计,美国的肺血栓栓塞症2008年发病率约630000人/年,在心血管疾病中是继冠心病和高血压后发病率占第3位的疾病;2009年病死率仅次于冠心病和脑卒中;2012年死亡率已经超过心梗。我国南北地区诊疗水平不均衡,相当多地区误诊率仍高于90。目前急需大力培养肺血管专业人才以全面展开深入的流行病学调查和制定防治策略。
“三多”导致负面社会影响该类疾病救治困难多﹑纠纷多和赔偿多。由于肺血管病具有疑难杂症和危重病双重特点,往往因为诊治不清或救治不及时而引起严重医患纠纷和巨额索赔。2007年“北大教授术后因肺栓塞猝死事件”不仅使医患矛盾复杂化,产生恶劣的社会影响,而且严重冲击了我国医学生的临床教育体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医学实践的发展。鉴于此,重点发展肺血管病床旁诊断技术和生命支持手段,已经成为提高危重症抢救成功率的迫切需求。
“三缺”导致患者生存质量低下由于肺血管病的原发病变可来自全身各系统疾病,大多数患者分布在心血管科﹑呼吸科﹑风湿免疫科﹑血液科﹑肾内科﹑产科等传统学科下。中科白癜风医院仍缺乏整合医学和多学科合作团队(MultiDisciplinaryTeam,MDT),肺血管病患者处于“预防缺失,治疗缺失,管理缺失”的“三缺”窘境,出现严重并发症如肺动脉高压也得不到最全面的专业治疗和系统管理,所以急需建立“一个病房三个门诊”的管理模式来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一个病房指肺血管专科病房,三个特色门诊指抗凝门诊﹑胸痛门诊和降压门诊,针对患者危险度进行分层管理和生活指导。
肺血管学科研究领域肺血管病是以呼吸系统症状为主要表现的循环疾病。肺血管学科是介于心血管和呼吸之间的交叉学科,其理论基础建立在心血管﹑呼吸﹑血液﹑免疫系统等多学科知识体系之上且形成自己的学科特色。其从传统学科脱颖而出,但又不拘泥于旧学科的理论框架:诸如肺动脉高压危象(PulmonaryHypertensiveCrisis,PHC)﹑肺动脉血管重构﹑肺动脉高压靶向治疗等新兴名词正逐步为各学科医师接受。现代医学要求从事肺血管学科的专业人员具备呼吸机﹑血管内镜﹑肺动脉造影﹑右心导管﹑超声技术等临床技能以适应其全面而快速的发展。该学科近10年来关注领域除肺动脉高压和肺血栓栓塞症等病种外,还包括以下内容:右心系统疾病及先心病;和肺血管相关的心律失常(如肺静脉起源的房颤);右心起源的心律失常;肺血管畸形;结缔组织病相关的肺血管炎;支气管循环的代偿性病变;肺血管介入治疗学(右心漂浮导管/血管内超声/支架);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
肺血管学科发展主要成果中科白癜风医院的肺循环研究室,这是全国最早的国家级肺循环科研中心,为我国肺血管病的诊治作了大量宝贵的前期工作。
我国肺血管病研究的先驱者﹑阜外医院程显声教授早在70年代,就以尸体解剖为病理基础,结合临床经验率先制定了国内第一个肺心病诊疗指南,规范了临床诊疗;80年代,朝阳医院的翁心植教授在肺心病基础治疗的基础上,提出了抗凝治疗的重要性;90年代中期,程显声教授主持国家九五攻关多中心试验“肺血栓栓塞症诊断和溶栓治疗”,规范了我国的溶栓治疗方案,制定了国内肺血栓栓塞症的诊断和治疗指南;随着肺栓塞发病率逐年升高,2001年起北京大学胡大一教授在长城国际心血管大会开辟了肺血管病分会场,为我国肺血管病临床科研成果展示提供了良好平台;2003年安贞医院梁瑛教授和罗华在国际RASCHE抗凝量表的基础上化繁为简,制定了改良抗凝标尺,方便了基层进行抗凝治疗;并在同年的美国胸科医师协会(AmericanCollegeofChestPhysicians,ACCP)组织的亚太国际年会上第一次提出了国人不同于国外的肝素抗凝剂量,为我国肺栓塞的规范化和个体化抗凝治疗做出了宝贵的初步探索;2005年在欧洲最著名的肺动脉高压中心学习的荆志成教授成立了我国第一个官方肺动脉高压站(),义务普及肺动脉高压的防治知识,并于2006年于国内召开肺动脉高压的全国普查登记协作组会议,引起了国内外广泛关注;2008年荆志成教授回国后在上海成立同济大学肺血管病诊治中心,该中心是国内第一个现代化肺动脉高压中心,是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肺血管病专科医师培训中心及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基地;是世界第五个肺动脉高压科研中心。
该中心积极与国际接轨,除了为我国肺动脉高压积累了宝贵的流行病学资料外,还开展了各类肺动脉高压的药物和介入治疗的国际临床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国内肺动脉高压诊疗专家共识,开辟了我国研究肺血管病的新篇章:荆志成团队创先发现静脉注射法舒地尔可明显改善肺动脉高压患者血液动力学;发现室上性心律失常是特发性肺动脉高压临床恶化和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发现血浆15-F2t-异前列烷浓度升高是特发性肺动脉高压死亡的独立预后因素,为加深对肺动脉高压病理生理学机制的理解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更为肺动脉高压疾病的诊断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2008中科白癜风医院王辰教授基于前瞻性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发现低于传统剂量一半的rt-PA50mg为中国人肺栓塞适宜溶栓剂量,同时评价了尿激酶2小时与12小时溶栓方案,证实2小时方案的有效性、安全性与实用性。此后他制订了我国第一部《肺血栓栓塞症的诊断与治疗指南》;首次将肺栓塞以呼吸系统疾病专章写入国家统编教材。
">北京市白癜风治疗医院">北京白癜风治疗最好医院转载请注明:http://www.mwoap.com/zlzbz/9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