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个“中国医师节”来了
尊医重卫共享健康
作者:儿童保健科袁楚娇
历经整整一小时的详细评估,身着白大褂的她打开门,左手拿着两份纸质报告,右手紧紧牵着一位情绪大起大落、漫无目的盯着自己那满是齿痕的不停转动的手、提着异常声调嚷着“龟啊龟啊”的2岁11个月的小朋友。
“医生,我的孩子怎么样?”身材魁梧的爸爸立刻冲了上来,似乎期待接下来的谈话能够舒缓内心的焦虑,否定之前那个对孩子的诊断。
等到面色凝重的妈妈缓缓走过来后,她平静地说:“轩轩爸爸妈妈,评估结果出来了,很客观,是自闭症,而且是重度自闭症,医院的诊断基本一致。”
这位爸爸终于抑制不住情绪,崩溃了,冲着妈妈愤怒大喊:“都怪你,每天回来只会埋头看手机,把孩子害成这样,你根本没有尽到一个母亲的责任!”
门诊走道上顿时无数异样的眼光转向这边,轩轩妈妈没有吭声,似乎想反抗,但又觉得徒劳。大概是早已接受了这个结果,医院,除了让孩子的爸爸接受事实,更多的是为了给孩子找寻出路。
在这沉重的气氛里,她先是让轩轩爸爸去门前楼梯口坐坐,然后带着妈妈还有轩轩走进了安静的治疗室。
一坐下,妈妈忍不住放声大哭,似乎要释放这压抑已久的委屈与无奈。她强忍着同情的泪水,先打开了iPad里的广告,哄着轩轩安静坐在一边看,然后走过来,拍了拍妈妈的肩膀,说:“孩子的前方并不是完全一团漆黑,还是有一丝光明,虽然这个过程会很辛苦,会遇到诸多挑战,但一定会有收获。只要我们一起努力!”
妈妈的哭声渐小,眼里流露出一丝希望:“医生,我听说这个病需要终身医治,我现在还可以陪他,以后要是我走了,谁管他,家里所有人都把他当傻瓜。”说着说着,妈妈的哭声更大了。
“医生,你可以和我先生聊一下吗?你说一句话,胜过我一千句一万句,而且你是专业人员,可以说服他。”
她答应了妈妈的要求,让妈妈带着轩轩离开了治疗室,爸爸进来了,情绪稳定了些,但依然很低落。她从专业、亲情和伦理三大方面去激励爸爸,但无论她怎么分析,爸爸的言语中或多或少仍然透露着对康复疗效的怀疑。自闭症的治疗是世界难题,最重要的是家庭的配合和训练,至于疗效作为专业人员她也不敢保障,但在这个关头,她不想让一个家庭陷入绝望。
轩爸轩妈带着孩子离开后,她马上致电了另一位自闭症家长,这位自闭症孩子并不是她的患者,但是个非常鼓舞人心的案例。6岁前妈妈带着四处求医,医院,都被告知再治疗是徒劳的。但不甘心的家长还是带孩子来到我院,风雨不改坚持了13年的治疗,现在男孩19岁,不但能生活自理、正常交流,还刚从高中毕业,开心地生活着。
第二天,她请这位家长过来治疗室,单独和轩爸轩妈讲述了这十几年所经历的酸甜苦辣和收获的喜悦。也许,只有相同经历的人,才能真正相互理解和信任。轩轩爸爸脸色逐渐变得明朗,在医院附近租了房子,开始漫长而艰巨的康复之旅。
4个月过去了,其中的艰辛不言而喻,但收获的喜悦却可以让人忘却所有的不快与辛酸。轩爸轩妈在她的建议下,利用周末时间参加专业的家长培训班,回家后对轩轩进行针对性训练,轩轩从一开始坐不住、情绪难控、乱扔东西、咬手自残,慢慢变得守规则、有视线接触、有社交性微笑、生气时由咬手变成了咬毛巾或衣服,虽然还没有出现任何有意义的语言,但在轩爸轩妈心中已是莫大的收获。
有一天训练的时候,轩轩最爱的雪花片掉得满地都是,她本意是像往常一样,让轩轩自己去收拾“烂摊子”,但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轩轩用手指指向地面,同时还用非常标准的声调和音量连喊了两声:“妈妈、妈妈!”
轩轩妈妈哭了,紧紧抱着轩轩,她也哭了,这是感动的泪水,这是为这4个月付出的努力、辛苦感到欣慰的泪水。
后来,轩轩逐渐会发更多不同的单字了,也会朝她喊“姐、姐”。轩爸轩妈为了感谢她,送了牌匾。这是对她职业生涯的鼓舞,更是对她往后工作的激励。虽然,她在意的并不是这块牌匾,而是,她尽自己所能,给了一个家庭希望。
轩轩坚持治疗2年有余,随着能力的不断提升,爸爸妈妈把他带回了湖北,在特殊学校入学了,每逢假期,轩爸轩妈都会打电话问候她,聊聊轩轩的近况。
以第一人称去叙述故事,远不如第三人称,故事中的“她”,是我本人,作为一名年轻的语言治疗师,我庆幸自己当初勇敢地面对如此大的挑战,经历两年多的辛酸波折、共同努力,我和轩轩一家共同成长,共同描绘了属于我们的蓝天。
谨以此文,祝医患之间爱共存!共同去创造一片蓝天!
编辑:宣教科新媒体编辑部
8月19日,致敬“中国医师节”!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mwoap.com/yfzbz/120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