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长假前的最后一天工作日,想想就很兴奋!还没有星标科大大的快快动起来!
友情提示:直接在文末获取呦!
今天是4.2世界自闭症日。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看似遥远,其实它可能就发生在你我的身边。
新闻来源:中国新闻网
我国每68名孩子中约有1名患自闭症!自闭症患儿逐年增加,也引起了全社会的重视。
患病的宝宝们,难以与人交流、害怕陌生人,总是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就像和这个世界隔了一层纱帘。
不仅生活很难自理,日后的生活起居也需要有人照顾。
科大大又情不自禁地想到了那部催泪的电影《海洋天堂》,看过的应该都哭成泪人儿了吧!
影片中的父亲,在最后一刻,仍在为自闭的儿子大福找到可以活下去的办法!
所以今天,科大大就来好好说一下,什么是自闭症?如何提前揪出自闭症?
如果觉得文章有用,别忘了分享出去,呼吁大家关爱自闭症宝宝的同时,也让家长们对这个疾病引起重视。
1
3大因素,让自闭症瞄准娃!
自闭症,是一种神经发育性障碍。
自闭症的孩子不愿和人交流,整天沉迷于自己的世界,又被称为“星星的孩子”。
他们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言语发育障碍、人际交往障碍、兴趣狭窄和行为方式刻板。
因此,他们往往会存在严重的学习障碍并且生活很难自理。
图片来源:科学家庭育儿原创
引起儿童自闭症的原因很复杂。临床发现,脑发育部位有异常者也多有自闭症的情况。
科大大给总结了三点比较常见的原因:
1、遗传的因素
患有自闭症的幼童的大脑要比同龄的孩子大10%,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脑的体积会逐渐变小。
并且前额神经元总数和脑重量都比正常儿童大。
海马体和杏仁核都存在异常,包括连接更少,海马体更小,导致难以形成新的记忆或将情绪与过去的记忆联系起来。
2、脑伤
在怀孕期间窘迫性流产等因素而造成大脑发育不全或生产过程中早产、难产、新生儿脑伤等因素,都可能增加自闭症几率。
3、免疫问题
免疫功能缺陷的患儿在病毒感染后,会造成神经中枢损伤或发育异常,从而导致自闭症。
关于自闭症,大部分家长肯定一直有这样一个疑问:
自闭症和性格内向太相似了,我们家长自己都分不清怎么办啊?
图片来源:科学家庭育儿原创
2
性格内向=自闭症?错!
性格内向和自闭症的症状相同点很多,导致很多家长分不清自家孩子到底是怎么了。
莫慌!有科大大还怕分不清吗?下面的表格内容建议分享+收藏哦!
图片来源:科学家庭育儿原创
当孩子出现了社交障碍、语言交流障碍、兴趣或活动范围狭窄以及重复刻板行为,请及时就医检查!
讲到这里,科大大要提醒一句,内向不等于坏事,人的性格各有差异,不要强求孩子外向。
那么,除了要分清性格内向和自闭症,更要了解小宝宝得了自闭症会有什么典型表现。这些在家就可以自查:
图片来源:科学家庭育儿原创
6个月以上的娃可以通过这几个方面进行早期的自行筛查:
1、6个月后不能被逗乐(表现出大声笑),眼睛很少注视人。
2、10个月左右对叫自己名字没反应,但听力正常。
3、12个月对于言语指令没有反应,没有咿呀学语,没有动作手势语言,不能进行目光跟随,对于动作模仿不感兴趣。
4、16个月不说任何词汇,对语言反应少,不理睬别人说话。
5、18个月不能用手指指物或用眼睛追随他人手指指向,没有显示参照与给予行为。
6、24个月没有自发的双词短语。
7、任何年龄阶段出现语言功能倒退或社交技能倒退。
发现异常行为,必须火速就医!并遵循医嘱来帮助孩子。
如果还是不确定娃是否得了自闭症,医院,挂儿童精神科或精神心理科就医。
图片来源:科学家庭育儿原创
当娃不幸确诊患了自闭症,也不要害怕,一定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
自闭症的治疗以教育干预为主、药物治疗为辅助。
家长在家应鼓励娃自主完善日常活动,同时督促其进行生活自理、社交等技能训练。
患儿可自我学习自闭症知识,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同时调整饮食。
除了早期筛查,更关键的是如何避免。那么在家父母如何帮娃呢?我们继续往下看!
3
避免自闭倾向,牢记这5点!
各位家长肯定都想让娃健康快乐的长大,如何避免娃有自闭倾向,科大大希望各位家长可以做好5件事:
1、培养宝宝广泛的兴趣
在成长过程中需要注意积极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并使其多样化。
此外父母也要关心和
转载请注明:http://www.mwoap.com/yfzbz/127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