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给你这样一道作文题:《我的老师》,你会写什么呢?是的,你想写你的班主任老师,或者语文老师、数学老师;有个同学写了自己的奶奶,奶奶教给“我”怎样跟家人说“不”;还有个同学写了学校门口贴锅盔的大爷,在他身上学到,要想记住每个人不同的口味,你必须真诚地关心他才能记住他。如果我们把这三篇文章的思维模式做一个梳理的话,第一篇文章写的是“真实的老师”,第二篇、第三篇文章写的“不是老师,胜似老师”。显然,后两篇文章的选材要高明许多。从选材的范围来讲,第一篇文章写的是“学校生活”,第二篇写的是“家庭生活”,第三篇写的是“社会生活”。我们用图示来表达,就是这样的:
我们明明知道这个世界很大,可以写作的素材很丰富,可是我们每次选择的往往是那个最小的“圈”,就算是写“校园生活”,我们也是偏向于选择里边更小的一个圈——“学习生活”。你要不信呢,我们还可以做一个测试。比如写“苦恼”这个题目,你准备写什么?是的,跳入你思维的是“又考砸了,怎么办?”这就是你思维里那个最小的圈,其实,我们生活中需要面对的“苦恼”多了去了,但是你就是不肯走出这个圈子。这不奇怪,这是因为你的写作思维患了“自闭症”。
写作思维的“自闭症”是由思维的惰性决定的。人的思维和身体有着相似的地方,那就是懒惰,身体的惰性体现在总是想着用最省力的方式解决问题,而思维的惰性就体现在总是想走捷径,写最熟悉的事情,这个“最熟悉的事情”恰恰就是你生活和思考的最小圈子。这里边有一个悖论,写作需要创新,而思维的惰性却是求简。所以,只有那些能够克服思维惰性,愿意超越自我,挑战自我的学生,才会写出好的作文。解决的办法是:每次作文都给自己一个预期,我必须写的与上次不一样,与一般人不一样。这样,你的文字至少能打动你自己,只有打动了你自己,才有可能打动读者。
写作思维的小圈子其实是你的潜意识里自我设定的。你以为学生写作文,就应该写“考试”,或者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就应该是虚构的,就只能写些蝇营狗苟、患得患失的套路文字。你没有信心去驾驭别的题材,你也没有勇气去尝试突破这个的圈子,长此以往,你的思维固化了,你的写作题材也固化了,你的写作追求的层次也固化在了底层。你以为编造一个虚假的故事,卖弄一下炫彩的词句,就可以唬住阅卷老师了。你拿到任何一个作文题想到的是得个基本的分数就可以了,当你这样想的时候,你就连基本的分数也得不到了。
写作思维的“自闭症”缘于你没有意识到你自闭了。你根本没有意识到,写文章其实是生活的精彩记录,是对生命成长、社会万象的思考与表达。中考作文考什么?从目标的角度说,是考查学生的文化底蕴、思维水平和精神境界;从能力的角度说,是要考查你的观察能力、感悟能力、表达能力;说得更具体一点,就是要考查你作为一个成长中的少年,是否具备了成长意识、悲悯情怀、社会视角、家国担当,就是要检测你是否具备了那样的意识、情怀、胸襟和视野。考试嘛,无非就是分层,而中考作文就是通过上述角度的考查将所有考生分成若干层次。如果你想从几万考生中脱颖而出,居于较高的层次,就必须打破自己设定的圈,挣脱自己营构的茧,去省察自己的内心,找到那些真正能够打动自己内心,能够让你心灵颤动的生活细节;去
转载请注明:http://www.mwoap.com/yfzbz/132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