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正向行为支持;自闭症;课堂问题行为;干预
一、引言自闭症儿童的课堂问题行为是所有特殊教育教师要面对的典型难题,学生在课堂上出现打人、哭闹、尖叫、自伤等行为不仅对学生自身造成伤害和影响,还严重干扰教师正常的教学活动。有很多老师采用简单粗暴的谩骂、忽视和处罚等手段企图制止这些问题行为,但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和实践表明,被如此对待后,学生的问题行为不但没有停止反而会更严重,有的孩子甚至出现厌学、叛逆等情绪问题。正向行为支持法旨在利用一系列“能有效地改变不良行为、尊重人的尊严、成功促进个体能力、扩展个体的机会、增进个体生活质量”[1]的方法帮助有障碍和严重问题行为的个体。它基于行为主义心理学原理,包含了强化、消退、区分强化等一系列策略,强调通过正向的行为干预而非负性的惩罚方法,来对个体的行为进行干预。随着行为干预理论和教育实践的发展,超过篇的关于认知障碍的研究表明正向行为支持广泛适用于具有严重挑战性行为的个案,正向行为支持可以有效将少近七成的问题行为[2][3]。本文分析了班内一位自闭症儿童的课堂问题行为的功能,用正向行为支持的理论,制定了对应的矫正计划,通过干预实践发现该儿童的问题行为得到很好的控制和改善。希望能为遇到类似自闭症儿童课堂问题行为的老师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一)研究对象佳佳,男,11岁。自闭症倾向,伴有中重度智力落后。该生身体发育正常,行动能力良好,但生活自理能力差,吃饭和如厕需生活阿姨照顾;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差,语音模糊,很少参与群体游戏,对声音刺激敏感,喜欢物体撞击的声音,喜欢与语文老师亲近;认知能力差,不能独立完成词语认读任务,不会书写,只能辨认简单的实物图片和文字卡片;数学能力也较低,在生活阿姨协助下可以完成数积木和数字排序任务。
(二)评估方法1.访谈法研究者与佳佳的两位带班教师访谈,了解佳佳的身心状况和课堂表现。
2.观察法研究者和佳佳的两位负责老师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课堂观察记录。观察的主要内容有问题行为发生前的事件、课堂问题行为种类、老师处理方式、行为结果。每一天对所观察到的结果进行记录如表1所示。为保证观察数据的信度,在进行正式观察前,对参与观察记录的负责老师进行简单培训,保证三人对同一时间段的记录结果误差不超过10%。在记录行为频率时,为了客观体现行为状况,研究者将行为的频率和持续时间结合起来,进行频次记录。具体操作办法如下:将晃手持续一分钟记为“晃手一次”,多于一分钟不足两分钟的也记为一次;每分钟拍桌子两下及以上记为“拍桌子一次”;每分钟尖叫两下及以上记为“尖叫一次”;课堂上推动桌子使桌子发生移动,记为“推桌子”一次;在课堂上未得到老师许可自己离开座位去剪掉在地上的积木,记为“离座捡积木一次”。见图1基线部分。
表1课堂问题行为观察记录表
行为发生前事件
问题行为表现
处理方式
行为结果
语文课词语教学
尖叫、唱歌、拍桌子,推桌椅
老师要求做好
听要求暂时停止
积木等掉地
离开座位、捡积木、玩积木
老师训斥
问题行为并加重(扭动,晃手,伸懒腰)
数学课做练习
晃手、拍桌子、拍手、扭动身体
老师指责
暂时停止,不久又继续问题行为
三、干预方案及实施(一)课堂问题行为功能分析正向行为支持认为任何问题行为都是有目的的,旨在实现一定功能。因此研究者要首先分析该行为的功能(即发生的原因),然后针对原因进行行为干预,并教给干预对象能够实现同样功能的适当行为。
1.确定目标行为研究者在课堂问题行为观察时发现:语文课上,老师在进行词语教学时佳佳表现出尖叫、拍手、晃手、伸懒腰、推桌子的行为。老师要求他坐好,佳佳能够暂时安静下来。数学课上,积木或其他学具掉在地上,佳佳立即离座去捡,老师指责其行为,佳佳不情愿地回到座位,继续要求捡积木。数学课上老师布置学习任务,佳佳这时玩积木、晃手、拍桌子,老师指责其行为并说你再这样,我生气了,佳佳害怕数学教师生气,会暂时安静下来。
研究者与带班老师根据佳佳课堂问题行为观察记录结果,确定把晃手、尖叫、拍桌子、推桌子、离座作为要干预的目标行为。需要指出的是,课堂上佳佳所表现出的问题行为不仅包括以上五种,之所以这样规定是因为这五种行为出现频率最高,对课堂干扰较大,同时研究者通过观察认为其他问题行为(拍手、伸懒腰)有可能随着对目标行为的干预而改善。
2.进行功能分析研究者通过和佳佳的任课老师访谈,了解到佳佳的自控能力和认知能力较差。语文老师进行词语教学时,佳佳无法参与词语教学,不能从现有课堂活动中获得足够刺激,于是他通过一系列的问题行为来自我满足,老师对这些行为的北京白癜风医院北京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mwoap.com/yfzbz/15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