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官异常:
孤独症患者会出现听觉、嗅觉、触觉等感觉过敏,对疼痛不敏感或异常敏感等。孤独症患儿对疼痛和外界刺激麻木,如一个突然的声响在正常儿童会引起惊跳,而孤独症患儿则若无其事,常以摩擦、拍打、撞头、咬硬东西、摇晃或旋转身体等动作以引起自身感觉。有些时候孤独症患儿会对某些刺激特敏感,尤其对汽笛声、吸尘器声、狗吠声以及光线变化等,一点微小的变化,都会对他们造成巨大的影响,例如M-CHAT-R/F量表第12、20题。
模仿:
在瑞士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描述中,在9-18个月,婴儿开始出现早期模仿的两个显著特征:首先是婴幼儿开始模仿面部动作。其次是延迟模仿,虽然在18-24个月之前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但婴儿能够开始延迟模仿了。这两个里程碑意义的标志需要婴儿增加表征能力,即能够形成,操作,存储和检索的认知表征或象征符号。
而对于孤独症患者的模仿能力研究表明,镜像神经系统机能缺陷的假设可以有效地解释孤独症谱系儿童在行为层面的确表现出的特异性模仿缺陷。镜像神经元的功能异常,引起了孤独症的特异发育缺陷,干扰了模仿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了孤独症儿童自我-他人表征的形成和协调,从而使他们难于理解他人的思想和情感。例如M-CHAT-R/F量表第15题。
孤独症谱系障碍的患儿存在言语交流障碍,主要包含一下几个方面:
1)言语发育迟缓或缺如。患儿说话常常较晚,会说话后言语进步也很慢。起病较晚的患儿可有相对正常的言语发育阶段,但起病后言语逐渐减少甚至完全消失。部分患儿终生无言语。
2)言语理解能力受损。患儿言语理解能力不同程度受损,病情轻者也多无法理解幽默、成语、隐喻等。
3)言语形式及内容异常。对于有言语的患儿,其言语形式和内容常存在明显异常。患儿常存在即刻模仿言语,即重复说他人方才说过的话;延迟模仿言语,即重复说既往听到的言语或广告语;刻板重复言语,即反复重复一些词句、述说一件事情或询问一个问题。患儿可能用特殊、固定的言语形式与他人交流,并存在答非所问、语句缺乏联系、语法结构错误、人称代词分辨不清等表现。
4)语调、语速、节律、重音等异常。患儿语调常比较平淡,缺少抑扬顿挫,不能运用语调、语气的变化来辅助交流,常存在语速和节律的问题。
5)言语运用能力受损。患儿言语组织和运用能力明显受损。患儿主动言语少,多不会用已经学到的言语表达愿望或描述事件,不会主动提出话题、维持话题,或仅靠其感兴趣的刻板言语进行交流,反复诉说同一件事或纠缠于同一话题。部分患儿会用特定的自创短语来表达固定的含义。例如M-CHAT-R/F量表第18题,测试的就是孩子是否仅通过言语就可以很好的理解他人的要求和目的。
社会性参照:
当婴儿处于陌生的、不能肯定的情境时,他们往往从成人的面孔上搜寻表情信息,然后决定自己的行动。比如,当婴儿遇到陌生人递过的一个玩具时,当爬到视崖中间平地和深崖的交界处时,婴儿会犹豫不决、迟疑不定,这时,他们会抬起头来看母亲,试图从母亲面孔上搜寻能够帮助确定当前情境的信息,然后再采取相应的行动或作出相应的反应。这一现象我们即称做情绪的社会性参照。例如M-CHAT-R/F量表第19题,当面对外界突然、巨大的刺激时,孩子会根据成人的面部反应作为参考,来决定自己的表情或者行为表现。
对于前言语期的婴儿来说,由于其语言能力尚未发展,社会性参照信号成为婴儿获得外界信息反馈、适应社会环境的主要途径。这一能力的萌芽和发展对个体生存和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情绪的社会性参照能帮助婴儿超越仅仅回应他人信息的阶段,能通过这些信息来确定他人的内在心理状态和偏好,并以此来决定自己的行为。情绪的社会性参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婴儿的生活质量和发展机会。婴儿与成人主动的情绪交流,参照成人的情绪信息,能使婴儿避免或摆脱许多险境和危险物体,并有利于婴儿行为的调整与改变。同时,婴儿经常与成人分享情绪体验,共享同样的情感,有助于丰富婴儿的情感世界,密切母子和父子亲情。积极的社会性参照更能成为婴儿认知发展的媒介,促进婴儿探索新异情境和事物,进一步扩大活动范围,发展智慧能力。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mwoap.com/yfzbz/87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