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跟孩子聊目的地
旅行前,和孩子聊一聊旅行目的地,购买地图或者在网上搜索地图,让孩子看到我们现在在哪里,将要去哪里,还能顺便增加孩子对地理知识的了解。
准备好工具!
对于爱写爱画的孩子,要记得准备一本空白的涂鸦本,鼓励孩子写写画画,一边增加他的动手能力,一边激发孩子的发散思维。
家长还可以准备好适当的工具,比如塑料小铲子等等,一方面可以避免孩子受到不必要的伤害,另一方面还可以增加孩子的探索能力。
学习急救知识出发前,和孩子一块儿学习一些旅途中的急救知识,告诉孩子在旅途中或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意外情况,让孩子做好充足的准备。并告诉他,如果其他人有需要,也可以用这些知识帮助别人。
这样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自豪感和自信心。
这样做,玩得开心,学得轻松如何处理枯燥的交通过程?
出门旅行,很容易在坐车或者排队时感到无聊甚至焦躁,尤其是孩子。
家长要试着让枯燥的等待变成游戏,比如坐飞机,可以把飞机上看到的东西变为乐趣。比如,让孩子看窗外的云“哇,大面包!”大人自己也要调整心态,把搭飞机当成一件好玩的事。
让孩子成为旅游的参与者
让孩子成为旅行的参与者而不是跟随者。很多家长带孩子出游时,总会把孩子照顾得非常好,并不是说这样不好,但为何不趁着难得的机会让孩子参与进来,这对孩子来说可能会更加有意义。
还可以在孩子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让孩子承担一部分行李。这样不仅能培养孩子的自理自立能力,而且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
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观察
不同的旅行目的地,民俗风情也不尽相同,适当的引导可以激发出孩子学习、了解的兴趣,增加孩子的见识。
在自然风景区旅游,当孩子对自然界中动植物感兴趣,从而停下前进的脚步时,建议家长也停下来同您的孩子共同探讨,可以引导孩子观察蜘蛛网的形状,不同的植物的叶子等等,激发孩子对大自然的热爱,提升孩子的观察能力和研究能力。
保护环境
喝完的矿泉水瓶、吃完的食物包装袋,家长可以适当让孩子帮忙收拾。把垃圾放到指定的地点,让孩子学会听指令。
拍照方法论—不再拍路人照
在景点前站着比“耶”之类的姿势太流水线了!
出去玩,是捕捉孩子动态的好时机,比如孩子自己搬行李,路上发现新事物惊喜的表情,甚至闹脾气大哭的样子,都可以迅速抓拍下来,这些都是做生活故事书的好材料。
旅行归来
一起做一本生活故事书吧
家长可以把出发前的准备资料、交通路线、住宿照片、游玩时的照片整理成图片故事,配上文字,做成一本简单意义上的生活故事书。
做好后与孩子翻阅,既可以用来教孩子“距离”等概念,也可以利用它帮孩子辨识情绪,建立规则意识等。一本本图文并茂的故事书,也是家长和孩子间最宝贵的回忆。
安全问题,时刻牢记!防走失演练让孩子主动拉住你的手假期出门,可以提前做防走失演练。
中山三院儿童发育行为科主任邹小兵教授说,在外面不要想着如何抓住孩子的手,而是要让孩子懂得自己来抓你的手,并且可以这样来练习——
爸爸和妈妈带着孩子去公园玩,出门前,提醒孩子“不要乱跑”。(当然,我们的孩子绝大多数都不会听进心里去的)
来到公园,孩子玩嗨了,开始四处窜。此时,爸爸妈妈悄悄撤离,转接为第三人上场——这个人可以是你的亲戚朋友,但在孩子眼里要是陌生的。
“陌生人”跟在孩子后面,观察孩子的情况,跟爸爸妈妈保持对接。如果孩子发现爸爸妈妈不见了,有点着急,10分钟后,家长可以出现,假装找到孩子,并再次强调“要拉着爸爸妈妈的手,不能自己乱跑”。
如果孩子对爸爸妈妈不见了这件事毫无反应,半小时后,“陌生”的叔叔上场。他上前,抢走孩子的玩具,用温和的方式“欺负他",甚至还可以把孩子轻轻推倒在地。
此时爸爸妈妈突然跳出来,跟叔叔大吵一架,甚至可以打一架,帮孩子赶走坏人,然后再次提醒孩子,要跟在爸爸妈妈身边,让他知道,外出时只有待在父母身边才是安全的。
邹教授说,当有一天,你带着孩子出门,他被其他东西吸引想要过去时,不是自顾自地跑走,而是有意识地来拉你的手,示意你跟他一起过去,那么防走失干预就是成功了!
防走失,更多妙招
转载请注明:http://www.mwoap.com/zbzbj/105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