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岁半,他被诊断疑似自闭症三年后,竟变

中医白癜风的治疗 http://m.39.net/pf/a_6140851.html

自闭症诊断有一条标准线,但自闭症谱系是一个范围,不同的自闭症患儿在社会交往障碍、交流能力异常、兴趣狭隘和刻板行为、智力受损上的表现并非单一性的,而是如光谱般在轻重程度上连续分布。

医院诊断时,会由于年龄小,症状表现不明显等因素,拿到疑似、边缘性的诊断。

这个模糊的诊断让许多家庭幻想破灭,也让不少家庭心存希望,或许不是呢?

找机构干预,追赶同龄的步伐?继续找医生诊断,等一个心安的结果?怎么做才是稳妥、正确的选择?

元元(化名)一家经历了这段纠结,做出了选择,也最终找到了方向——

01

一次会面

儿子从大米和小米机构毕业2年,元元爸没想到还能再见到大米。

这次与大米在上海的会面,元元爸妈带上了已满4岁的元元。大米进门时,元元已经带着爸爸精心挑选的一盒茶叶迎上来:“姑姑,姑姑,我带礼物给你了!”

这让大米好不惊喜!赶紧迎上去,把元元手里的茶叶接过来,并坐到了元元身边的地板上:“来,我们一起打开礼物吧!”

在一起开礼物的过程中,大米和元元一起讨论,并做了各种提问,元元回答都很自然,当大米故意动作有所迟延的时候,元元察觉后,目光都能自然转到大米身上。

大米和元元爸爸妈妈讨论元元情况的时候,吩咐元元在旁边自己玩,他也可以表现非常乖,还会拿自己的巧克力糖果来和大米一起吃。

期间他的语言也很丰富,可以很自然使用人称代词:“这是我分给你的”。大米真没想到,年底刚来大米和小米训练时,那个不看、不应、不交流,特征典型的孩子,进步如此迅速,爸爸说,如今元元已经在幼儿园成功潜伏了一年。

但在元元爸心里,他从未给元元戴过自闭症的帽子,现在也并不觉得这顶帽子摘下了,“我们一直做的只是用合适的方法,找合适的机构,解决适合的问题。”

02

孩子有异常,他们做的一件事是

时间倒退到年,元元爸妈没想到,在外出差一周,回来就迎来了人生的至暗时刻。

之前他们一直陪在元元身边还没注意到,但把元元留给爷爷奶奶一周,一岁半的元元就暴露出了问题:不看人,不回应,语言还没出来,其他交流方式也没有……

一看这情况,元元爸妈立马提高了警觉度,上网一查,“跟自闭症太像了!每一条都对应得上。”元元爸看到这个答案后,当天就下载电子书做起了功课,“那几天睡得很少,3天看完了5本自闭症相关的书籍。”

连着学习了一周,对自闭症有了一定了解后,元元爸妈才带着医院。医院的评估结果显示元元确实符合自闭症的特征,但元元年龄小,医生没下确切的诊断书。

此刻的元元爸妈没有多想,放下了所有工作全身心地处理元元的问题,近半年里,他们飞遍各大城市,听了很多讲座,看了很多名医,有的确诊了,有的说属于灰色地带(自闭症与普通孩子之间)。

元元也去了机构,但上了二十来天后,已有自闭症干预知识储备的元元爸妈觉得不对,根据元元的年龄和需求,他更需要个性化的,以社交互动和游戏为主的干预,快乐的干预,绝非刻板地教认知、卡片。

03

为孩子找到适合的干预,进步加倍

年底,元元爸参加了大米和小米在上海举办了“我为你来”自闭症公益讲座,期间,他认识了大米,并有了第一次交流。

之后,他就决定带着元元去深圳大米和小米干预,那里正好有适合元元这个年龄段的早期丹佛模式(ESDM)。

“他的能力相对较高,干预后也提升很快。”即使元元从大米和小米毕业一年多,大米和小米ESDM督导老师柳一明依然记得这个孩子,“来的时候,他有少量的语言,可以玩一些游戏,也有一些眼神,但呼名反应、对指令的反应较弱,提要求、命名较少,社交、模仿能力也比较薄弱,在运动方面,会踮脚走路……”

元元的评估结果显示,自闭症特征较为明显,整体能力水平落后同龄人半年,主要短板在核心障碍方面(即社交)。

元元在大米和小米初次评估报告的部分内容

因此,柳老师给元元制定干预计划时,侧重于提升元元的社交能力,比如提升互联


转载请注明:http://www.mwoap.com/zbzbj/1067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