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亲子空间实景)
作者简介
徐慧:女,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博士后,主要从事社区精神病学、精神分析在社区精神卫生工作中的应用等研究。
朱健刚:男,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主要从事社区发展、公益慈善等方面的研究。
王海燕:女,副教授;研究方向:心理学。
(接上篇)
五.“组织性精神疗法”
在亲子空间中的应用
依照上文所介绍的“组织性精神疗法”的内涵要求,即需要从组织管理及个体层面的接纳互动两方面着手来构建人性化治疗空间,在参考法国“孩子与父母接待中心”工作设置的基础上,我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开展“亲子空间”的接待工作。
5.1与上级管理部门的关系作为一项既参照了国外理论技术又涉及公共服务的在地项目,“亲子空间”的组织管理似乎最初便暗含着技术目标与行政管理之间的潜在矛盾。但“组织性精神疗法”的先行者托斯盖尔曾通过对“组织”及“机构”的区分强调“‘机构’是国家为了解决整个人类社会所面临的重大问题而创建的……但这不应意味‘机构’仅仅只需要完成这些任务;而‘组织’是职业团队依照他们所处的环境入住机构的方式......团队可以根据当地的资源条件及需求自由地部署,以提供最为合适的服务[12]”。这成为我们对“亲子空间”的工作进行组织管理及架构的参照。所以,我们首先向相关部门及组织承诺满足他们的管理要求及条件,但同时建议管理方安排一位对亲子关系感兴趣的工作人员监督管理我们的工作,因为参照“组织性精神疗法”的建议,对于构建人性化治疗空间的组织来说,需要机构消除金字塔等级结构并引入对主体的尊重,其中尤其应包含对工作人员作为“主体”的尊重。最终,我们迎来了管理人员Y,她除了“XX主管”职位之外,是一位两个孩子的母亲,因此较为转载请注明:http://www.mwoap.com/zbzbj/118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