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管家每晚,和你不见不散
备孕
孕期
科学喂养
婚姻家庭
儿童心理
教育
有这样一群孩子
他们看得见却总是无法和你对视
会说话却总是不与人交流
明明能听见却总是对人们的呼喊充耳不闻
……
他们的世界
是别人很难涉足的孤岛
正因如此
人们称他们为“星星的孩子”
童童从出生开始,就长得俊俏可爱,一家人都很疼爱他。随着他渐渐长大,如今4岁半,本该是活蹦乱跳、喜欢跟小朋友一起玩闹的年纪,妈妈罗女士却发现,童童有些“与众不同”。
他不太爱理人,总是对妈妈的呼唤置之不理,哪怕喊他的名字几十次,都换不来一次回应。
平时,即便是家里来了同龄的小朋友,他也总是独自摆弄自己的玩具,把它们摆成整整齐齐的一排,有时候别人不小心弄歪了一点点,他都会暴跳如雷,“歇斯底里”地大哭……然后马上自己又把玩具摆整齐。
他还有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习惯,对下水道的洞口很执着,每次蹲在那儿观望,一待就是四十几分钟,无论妈妈怎么喊他、拉他都不肯走。
童童平时很爱吃豆角,可一旦妈妈把横切的豆角换成斜切,他就一丁点儿都不吃了。
情绪暴躁,刻板,孤僻……罗女士感觉自己的孩子有点“不一样”,但每次她准备要带童童看医生时,家里人总说“没事,等长大就好了”。
去年12月中旬,罗女士还在上班,接到了幼儿园老师的
“童童有点爱动,他完全不听老师的指令,甚至从来不跟老师对视……”
在老师的建议下,罗女士带着童童来到深圳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心理与康复科心理专科。
医生通过询问孩子的基本情况,给他安排了认识、语言、运动、社交等详细的行为评估,最后结合评估结果、行为观察以及其他检查结果诊断:
童童这是自闭症。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或者说“谱系儿童”,是一种由于神经系统失调导致的发育障碍,主要是互动、沟通、跟人社交方面有障碍。
目前自闭症的病因并不明确,一般认为是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还有研究表明,有一孩为自闭症的家庭,再次生育自闭症的概率达10%。
其实自闭症的“症状”也是各式各样的:有些孩子脾气暴躁,有些孩子性格温和;有些孩子不爱说话,有些孩子语言能力较强,很爱说话;有些智力低下,有些是高智商……
近年来,自闭症患病率一直在逐年上升,增长率非常高。根据美国CDC年发布的报告显示,在美国,自闭症患病率为1/54。而我国不同地区的调查显示的患病率差异较大,保守估计超过1%,也就是说,大概每个儿童就有1名自闭症患者。
深圳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心理与康复科每年平均要接诊上千例自闭症儿童,自闭症早就不是一种罕见病了。
以下行为提示儿童可能患有自闭症:
●6个月以上,没有大笑或兴高采烈的表情;
●10个月以上,听到自己名字时没有反应;
●12个月以上,不会咿呀学语,不能进行手势交流和动作模仿;
●16个月以上,孩子仍没有任何语言表达,不理睬别人说话或对别人的语言反应少;
●18个月以上,不能用手指指示,不会跟随他人手指看过去,无展示和分享行为;
●24个月以上,不能自发地说出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单词组成的短句(不包括仿说)。
很多自闭症儿童对一些旋转的东西特别感兴趣,譬如喜欢长时间地看风扇、车轮等。
还有些会有刻板行为,譬如跟童童一样喜欢重复的排列,把家里的东西都整齐排成一排,不允许破坏。
自从童童被诊断为自闭症后,为了全身心地照顾他,罗女士辞职了。
每天上午她带着童童去幼儿园,下午再陪孩子来深圳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心理康复中心上一些定制的特殊课程。
医生告诉她,自闭症孩子的恢复不是一蹴而就的,不能只是通过短暂的上课、练习就指望孩子能够完全恢复,而是应该主动让他融入社会。所以,罗女士经常带着童童跟小区里的宝妈和小朋友一起野餐,或是请小朋友们来家里玩。
四个月过去了,尽管童童现在还是会因为一点声音的刺激而生气,路过下水道的洞口还是忍不住观望,但他变得会主动跟小伙伴打招呼了,对于妈妈的呼喊偶尔也能做出回应。
爸爸经常加班回来晚,童童每次都坚持要给他留一份菜,睡前也会帮爸爸铺好被子枕头,吃到自己爱吃的东西也会马上分享给妈妈。
一些自闭症患儿的家长总是会想:为什么自己会被这样的命运选中?如果有一天自己离开了,孩子的生活还能继续吗?
对此,罗女士表示:
“目前我能做的,就是尽全力带他认识我们的世界,同时去了解他的世界,哪怕这个过程慢一些。”
目前,自闭症的有效治疗方法仍以教育康复训练为主。如果孩子出现相关症状,记得及时筛查评估,及早识别,早治疗、早干预,才能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深圳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心理与康复科已开展多样且全面的心理行为评估方法及高密度脑电图、眼动追踪技术等客观检查,同时还开展了一些特色干预治疗项目。
1.开设专科门诊,及早筛查、诊断、干预
儿童心理与康复科专门开设“孤独症同胞随访门诊”,结合婴幼儿常规体检和孤独症早期筛查,0-36月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mwoap.com/zbzbj/126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