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两个孩子,哥哥是普通孩子,弟弟是自闭儿童。我写了很多育儿相关的文字,却没有写过和自闭症相关的话题,不是我在逃避问题,所以不愿意谈自闭症这个话题。而是我真心觉得:这没什么好说的。养育一个自闭孩子当然有很多不容易,但养育一个普通孩子就很轻松?当然不是。养育一个孩子就不是一件轻松容易的事,养育自闭孩子”麻烦“就更多一点罢了。为什么太多自闭儿童的父母都觉得特别艰难?我想除了现实问题上的一些”麻烦“外更的是对孩子的特殊性难以真正接纳,总是在和一些现实存在的问题”较劲“耗费了很多心力与能量。
如果父母能够转换视角,积极看待身边这个特别的孩子,不把他当作是要修改的”问题儿童“而只是把他当作有自己独特性的孩子同时把孩子的独特性当作引领自己成长的资源而不是一种病症。相信会有完全不一样的感受。
所以还是那句话:问题本身并不是问题全在于,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影响你行为情感的不是问题本身而是你对此的认知和态度。
在养育他们俩的过程中,我最深的领悟就是:养育一个普通孩子和一个自闭的孩子并无本质上的不同。在自闭孩子会出现的问题普通孩子身上一样会出现。对普通孩子有效的教养方式。对自闭的孩子也有用。如同说:爱与接纳,任何人都想要。这些话也许有些特殊儿童的父母不能认同。但我需要的不是被认同,我把我的领悟分享出来的目地是希望能让大家对此,对自己孩子的特殊性有更多的了解,对自闭症这个概念能有更多更深的,来自自己的思考。
自闭症,在6年以前还是一个离我遥远而又陌生的词。现实中的很多人对自闭症的概念还停留在电视影片中的那种认识他们总觉得自闭症的人其实挺在厉害的,认为这类孩子都会有自己独特的特别厉害的天份。这其是夸大化的认识。还有一种认识他们认为自闭症是一种类似于智障的问题不正常需要有人长期照顾才能生存......这些都是对自闭症的错误认识事实上自闭儿童的整体智商都趋于平常和普通孩子差不多,百分之十的有某些特别天份,百分之十的低于普通智商。自闭症其实不是一种疾病它是一种障碍比如说一个人听力不好医生不会说这是一种病会说他有听力障碍一个人眼神不好医生会说他有视力障碍自闭症也是一种障碍:主要表现在沟通。很难与人正常交流。而我们人类的沟通方式主要是依靠语言所以自闭症孩孩子一般表现症状都是沟通障碍和语言障碍
今年锐6岁多,过年完就快满7岁了。他出生是足月顺产,母乳喂养到一岁,在孩子半岁期间我从未离开他超过3小时。同时家里还有一个1岁半的哥哥哥哥活泼可爱开朗爱说爱笑。两个孩子一直都是我陪睡。家里有爷爷奶奶和我白天我们三个人全心照顾两个孩子,爸爸工作,但也非常喜欢孩子,下班就围绕孩子转。可以说家庭气氛是和睦温馨的。同时我自己也是一个十分重视家庭教育和个人成长的妈妈,几乎可以排除孩子的问题由教养方式造成这一原因。
孩子自闭症病因在哪里?
虽然我认为我的孩子,他异常行为的起因和养育环境的关系不大,但如果医生或教育工作们告诉我孩子的问题是因为基因,先天引起的。我却是不能认同的。我要问他们得出这个结论依据是什么?很多宣传都说自闭症是先天疾病是基因,大脑的问题,是生理性的疾病。这种话或许能给有些家长一些宽慰:孩子的问题不是我的错。”可事实是:自闭症目前沒有定位出來任何确定的病因。自闭症一定是先天基因导致的结论是不能成立的。所以,有些观点推测。自闭症很可能和后天因素,养育环境有关。这种言论让很多自闭孩子的父母感觉很受伤害。其实这种观点并不是在指责,这种推测反而可以让家长多些思考问题角度,试着更深层地反思自己的教养方式和养育环境作为特殊孩子的父母不能如此脆弱,经不起一点点质疑只顾着寻求安慰抱团取暖不看真相。事实上,即使病因与养育环境和方式无关,我却是高度认同:“孩子问题的发展状况却是和成长环境有极大关系。”这种说法的。家庭成长环境对孩子的发展方向分两极:正和负。正向的:越来越好,和普通孩子的区别越来越小。负向的:越来越坏,最后终身残障,家长甚至也不会有多意外。所以说,家庭环境,养育者教养方式对特殊孩子的发展状况有决定性影响,甚至可以说有着比先天基因更大的影响。其实自闭孩子问题是不是天生的基因造成的,还是后天养育方式造成的,找出原因其实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向未来看:调整我们的养育方式使它更利于孩子的成长。
医院做检测?
很多朋友都会问我,医院做过检测了吗?有些父母花很多医院只为给自己孩子的问题一个确切的诊断:到底是不是自闭症,好象现在医学教育领域对待自闭症问题的口号都是“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其实,医生给下的诊断也都很僵化,凡是有些症状像就下诊断:自闭症。父母也特别容易重医学上的诊断和治疗而不重视孩子的心理状态和父母情绪的疏导其实医生给你下了诊断和不下诊断又如何?我更倾向于认定自闭症更多的可能是心理性障碍,而非生理性疾病。医院做过全面正式的检测。也有朋友会怀疑:没检测你自己会不会误判?其实我相信一位整天陪伴孩子,细致用心观察孩子的妈妈比医生几十分钟的观察与测评所做出的判断,准确度要高的多。并且,医生的诊断标准也是人为定制的,谁能保证绝对正确?这不是生理检测,我不相信有什么标准测评,适用于所有孩子。即使医生给我一个语言发育障碍和社交行为障碍的诊断。我也不能认同。要知道障碍和迟缓这其实是很难界定的。我不知道医生是如何界定的。我相信很多语言发育障碍很有可能只是语言发育迟缓。父母一定要想明白一个问题:你找医生做观察检测要拿诊断证明的目地是什么?换个角度想:拿到医生的一个诊断结果:是自闭或不是自闭。是自闭,我就可以安心了,推脱养育责任了吗?不是自闭,孩子客观存在的一些特别行为就不必重视了吗?当然都不是。父母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比医生比老师更了解自己的孩子。我相信自己的判断。
要不要上机构做康复训练?
很多父母,在接受了孩子的问题之后,想到的第一个解决的问题的办法,就是找康复机构。很多康复机构,都是由自闭症患者的家长运营的。训练老师们的水平能力参差不齐。入门没有什么专业门槛,人人经过培训都可以上岗。一般特殊孩子的训练机构环境都不讲究,远远不像普通幼儿园那般精心为孩子设计布置的漂漂亮亮的机构就是:隔出来几间房间放上几个桌子椅子摆上教具就是课室。孩子的训练课程也安排的满满的,半小时一节课,每节课中间休5分钟感统课,精细课,音乐课等等早上8点到晚上5点午休2小时。这些情况我很早都已了解所以,把孩子送到机构是我很艰难才做出的决定。在我对自己没有充足的信心,怕耽误孩子同时又找不到其它方向的时候,我把孩子送到机构一年半。刚开始我确实感觉有些惊喜孩子某些技巧性的行为上有很大看的见的进步。特殊机构使用的是应用行为分析疗法ABA先由老师设计针对于孩子行为作改善的训练课程,然后进行练习,强化,直到孩子掌握,最后把已掌握的一个个行为串联起来形成更为复杂的行为,表现在语言、模仿、游戏技巧、社会交往这种训练模式下,老师们都很重视孩子的行为。一个首要目的就是:强化,强化孩子正确的(好的)行为。如果他们做到了某些老师要求做的行为,就奖励点孩子喜欢吃零食。。这种训练和训练动物的原理几乎是一样的。虽然这一年半的时间,孩子很多技巧性的行为有的很大提升,这依然让我感觉很不好。然而。正是这种看的见的“效果”是很多家长把孩子送到机构做康复训练的理由。在机构与家长们接触的过程中我感受到太多家长,花钱花时间送孩子上机构要的,就是孩子实实在在的,眼睛能看的到的进步。只有行为能力的提升能看到,这就是家长们要的结果。也是检验机构是否合格的指标,为了达到训练效果甚至家长也会要求老师使用强力的手段:恐吓.惩罚....家长要的就会是老师们所追求的。而看不见的摸不着的孩子的感受,孩子的情绪情感却没人关心。但在当时的情景下我做不出更好的选择。到现在我也不能确定去机构的这个决定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但过去的已经过去,即使是坑,这也是我绕不过去的坑。现在的我,不会选择把孩子送去上机构。自闭的孩子比普通孩子更加敏感和脆弱他们需要更温柔的对待任何强制训练都会让孩子的心更加恐惧心里的那扇门更加紧闭。父母一定要知道,在养育的过程中,不要将手段与目标混淆,不可过于较真训练形式上的效果,而忽略训练背后的意义和目标。
别人会不会欺负嫌弃我的孩子?
当特殊孩子上幼儿园上学后孩子不会语言表达,欺负了被打了也不会还手,也不知老师会不会对孩子没有耐心吼孩子虐待孩子,许许多多的担忧都会随之而来,心理学上有个说法是:孩子的外部世界,是孩子与父母关系的体现。简单意思就是:你是怎么对待你的孩子,外部世界也就会怎样对待你的孩子。这句话我有深刻地认同。在上幼儿园前我也为此有过忧心。后面现实证明,我的忧心是多余的:幼儿园的小朋友竟然真的像妈妈一样爱护他一样。每天接送锐,都会有他的同学和我们打招呼。有一次我在接锐的路上,碰到他的同学和他妈妈放学回家,他同学热情的向我打招呼:锐锐妈妈。我也对他笑着回应。然后我们就往相反的方向走去,接着我听到他到他对他的妈妈说一了句话:"锐锐的妈妈好爱锐锐."当我听到一个孩子对自己的妈妈说出这句话时我的感觉很复杂:有惊喜,有感动,还有些欣慰,甚至还从这句话中听出了孩子对锐锐的一丝丝羡慕,原来我对锐锐的爱,他的同学也都能感受到,那么我相信锐也一定能感受到。他的同学也都是知道锐锐同学虽然不说话,但他是他妈妈的宝贝........同时我更相信,嫌弃在他们那里是不存在的。孩子们都没有嫌弃欺负他相信老师,就更不会。不止是在幼儿园,包括在机构,因为有妈妈的爱与接纳做保护墙,锐一直都是“地位”比较高的,机构的老师大部分都是没什么经验从学校刚出来的大孩子,每天面对这些行为怪异的孩子,要求他们都充满耐心地对待每个孩子是不合实际地期望。而锐却能得到老师更多的特殊“关照”和耐心对待,一是我对孩子的态度影响着老师当我总是用充满爱的眼神和语言对待孩子时。让老师都能感觉到:这个孩子是特别“珍贵”的。二是提前和老师做细致的沟通,传递你的态度给老师:我很重视孩子的感受,孩子不愿意配合的地方只能哄,绝不逼他别说打骂强迫不可能有,连大声呵斥我也不接受。同时我也不向老师有要求一定要达到什么样的训练效果。老师也能放宽心,当然也愿意配合家长的态度。很多父母自己对待自己的孩子非打即骂,甚至当着老师同学的面羞辱孩子。却要求老师尊重孩子,耐心对待自己的孩子。父母把自己孩子当垃圾用脚踢,却要求别人把你的孩子珍宝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要想别人不嫌弃自己特殊行为的孩子就要从父母自己真正接纳自己的孩子开始。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就是外部世界对孩子的态度。
孩子上不了普通小学怎么办?
我加了两个自闭儿的群,家长们讨论的最多的就是:孩子上小学怎么办以后孩子长大怎么办这些问题其实身为同样特殊儿童的妈妈我特别理解这些父母们对孩子未知的未来所产生的恐惧但我想说的是:与其天天花心思力量想未来不如安下心来做好现在,每一件能做的小事。想再多,又能解决什么呢?虽然家长都期望自己的孩子到了上小学的年龄都能像普通孩子一样上小学所以担心孩子上小学怎么办但是这需要的对自己的孩子有一个客观的了解孩子当前的各项能力到底适合不适合去正常学校如果真不合适你强行送去又怎么样呢?换个角度想不想普通小学又如何?甚至不上普通学校又会怎么样?如果孩子适合其它的学习模式又为什么非要送他上普通学校呢?关于这个问题我早就有了自己清晰的态度:孩子能行就上。不行再跟随孩子的状况作调整学习是需要的,但学习并不只是坐在课桌前,拿起书拿起笔,每个孩子其实时刻都在学习,所有的“玩”都是孩子的学习形式。所以,学习的方式可以是不限定的。送到学校去学习也不过是学习的一种方式。很多家长为了孩子的训练不落下。选择半天上机构半天上学校,我不知道孩子这样是不是真的会取得家长预期中的进步。我只看到家长和孩子的的确确都很受折腾。我更看到更多家长为了孩子辞了工作花费了大量心力财力却达不到自己的预期从而崩溃。甚至还会把这些怒气转而撒到孩子身上。不知不觉违背了自己的初衷。
我如何养育我的自闭症孩子?
最前面我就说过的,养育自闭症孩子和普通孩子并无本质上的区别。所有的,有利于普通孩子的养育方式同样有利于自闭的孩子。只是,他需要的更多一些,再多一些,还多一些。所以我也一直都把他当作一个“高需求孩子”。
接纳
接纳是爱的基础.如果做不到真实地接纳,所给的一切其它的:爱,陪伴,倾听,都是虚假的。父母的接纳对于任何孩子都至关重要,特殊孩子尤其重要。父母是孩子的世界父母的接纳对于特殊孩子来说,就是告诉他:世界是欢迎他的,是接受他真实的样子的.接纳简单地说,就是不总想要去改变他。接纳的道理任何人都懂但就是很难做到。不去训练他,不要求他改变?接纳他每天胡言乱语?接纳他每天对人不理不睬?接纳他每次莫名其妙地大爆发?......是的,要做到真正的接纳这样的孩子接纳他的与众不同,接纳他的无理取闹,...........是非常非常的不容易。甚至做起来还非常痛苦.
但接纳就是看见。当你不再把力量用去改变他的时候你就能看见真实的孩子,孩子真实的样子。和真实的自己。你将会明白:是的,孩子就是这样喜欢胡言乱语,可那又怎么样呢?是的,孩子就是容易情绪爆发,可那又怎么样呢?为什么一定要他“变好”呢?为什么一定要把他训练到和”正常孩子“一样呢?为什么不能接纳现在的他呢?接纳会让我们学会面对现实,不会再因为孩子的特殊性而痛苦,当我有了接纳,孩子的每一丝进步才我来说都是意外的收获都是天大的惊喜。在锐5岁左右的时候说出了第一句自发性完整语句:妈妈在扫地。6岁以后学会自己坐马桶。5岁后学会自己自己吃饭。学会和别人打招呼.....无数这样的情境几乎都能让我热泪盈眶,当我用满怀激动的语气向孩子表达的我惊喜时,孩子的脸上也写满了幸福和快乐。而这些其实都是一个普通孩子的妈妈所难以感受到的。同时,接纳,让孩子有”被爱“的感觉。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无条件的爱与接纳往往能产生奇迹般不可思议的成长力量。
接纳就像土壤,相信它能够使孩子发展并实现自己的潜力。给予孩子真正的接纳是父母给孩子最强有力地帮助。著名的残障人士蔡聪说:“失明后,我的人生不过是换了一种新的活法。”伤残,或是“看不见”本身,只是一个人的特点。我想说:自闭其实,也只是孩子的一个特点,我爱我的孩子,不是因为,他将来会成为我希望他成为的样子,我爱他,只是因为,他是一个有着跟所有孩子一样同等价值的生命。这种价值,不会因为他的任何外在价值的改变,有所减损。所以我能完完全全做到:接纳他。
陪伴
陪伴的重要性不用多说,相信每位父母都明白。给予自闭孩子的陪伴也可能会是从抗拒到接受到依赖再到寻求你的陪伴。这一过程。小的时候经常锐在安静坐着玩玩具,看电视,玩平板的时候,我都会在后面把脸贴在他肩上背上。只要他不抗拒轻轻地骚扰他,用动作告诉他:妈妈在你旁边。慢慢地他也开始喜欢我的这种充满爱意的“打扰”同时我也
转载请注明:http://www.mwoap.com/zbzbj/127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