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拿什么对付你初二孤独症
(一)我是第一代独生子女,我的童年时代和少年时代是很孤独的,所以这养成了我内向腼腆的性格。即使在长大之后,也仍然很长时间没有改变,其影响延续至今。可以说我用了大半生的时间和我的孤独做斗争。我女儿是第二代独生子女。我是什么时候发现她很孤独呢?上初二的时候。有一个周末,我发现她自己在一个角落里抠抠这儿、抠抠那儿,漫无目的,百无聊赖。我问她你为什么不出去找朋友玩找同学玩呢,她说没意思。其实就是不知道怎么一起玩儿。我突然意识到这孩子很有可能会重复我的少年时光以及我的性格,正在成长为一个宅男宅女的道路上一路狂奔。其实孩子一直是孤独的,只是我们没有意识到。其实每个人都是孤独的,但是我们自己也没有意识到。后来我发现,不但我女儿,很多亲戚朋友的孩子在初二的时候都出现了这种状态。所以我给这种状态起了个名字叫做“初二孤独症”。为什么叫“初二孤独症”不叫“初一孤独症”或者什么别的孤独症呢?因为相对而言,小学时的孩子课余时间是比较宽松的,有很多和小伙伴们玩耍的时间;同时他们那时还小,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还很弱,愿意更多地依附于自己的父母,所以他们还不太感受到孤独。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开始建立起“分别心”。他们会渐渐认识到自己与别的孩子的不同:家庭、外貌、成绩、兴趣……童年时的天真和懵懂慢慢被打破,他们能在现实中一起玩耍的范围其实越来越小。从小学进入初中,不仅仅是学历的提升,更是从童年进入少年的转换。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增强,在精神层面也开始寻找父母之外的更广阔的交流或者依赖。然而进入初中之后,由于课业的加重,课余时间的压缩,正好扼制了孩子在精神方面的探求。“分别心”加上“时间少”,再加上“父母的忽略”,三方合力,使孩子们进入了孤独的状态。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孩子上了初中之后便出现了不适应的情况的原因。这个转换在初一有一个过渡期,过渡期之后,进入初二,这种状态就会非常明显的表现出来。所以我称之为“初二孤独症。”进入初中之后,孩子开始步入青春期,他的很多意识开始觉醒,开始更在意自己,在意“我”的存在。他开始更多地认识到自己与别人的不同,认识到自己和别人的差距,最主要的是他们会更在意自己不如别人的地方,而且还会对这些不如的地方不断夸大,从而导致一种自卑。而同时,随着他们的成长和能力的提高,对社会了解的增多,父母、老师等的权威形象也就会逐渐的弱化和坍塌。他们开始认识到成人也并非万能,成人世界也并非美好,于是又形成一种盲目的自大。另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学习。初中课业的加重以及升学的压力,使很多孩子对学习产生疲惫和恐惧。而成绩的下滑也使他们受到更多来自父母的压力。于是他们变得越来越不快乐。他们开始怀念童年时的无忧无虑,童年时的被关爱有加。很多孩子开始陷入“是否进入成人世界”的纠结之中。(所以你会发现,人最怀念童年时代的时期其实是少年时代。当你成人之后,直到中老年,你怀念的将会一直都是你的青春。)这种纠结的表现就是“孤独”和“逆反”。逆反,其实就是更激烈的孤独。“初二孤独症”是一段持续的状态,这种状态的影响极其深远,可能会对一生都造成影响。比如我。有一位哲人说: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打破孤独的办法就是沟通和交流。沟通和交流需要有一个基本的媒介或者话题,而我选择的切入点就是一起看电影。(二)如果你是一名父母,你知道自己孩子的天赋和兴趣在哪里吗?你知道自己孩子的理想是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做什么样的事吗?有一句话:发现不了自己孩子的天赋的父母,就是失职的父母。每一个人都有自己正确的打开方式。天赋和兴趣就是孩子正确的打开方式。做父母的一定要找到孩子的正确打开方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天赋是最好的素质。”一个人极少可能在自己不喜欢的行业里面成为佼佼者。孔子曾经曰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在最爱的事情里,他才会投入无限的精力和热情,并且最有可能在这方面取得成就。而如果强迫他选择和从事了自己反感而且还不擅长的专业,很有可能会让他终生陷入一种煎熬和痛苦。可是你怎么能发现你孩子的兴趣点和天赋在哪里呢?孩子自己又怎么能知道他的兴趣点和天赋在哪里呢?我告诉你一个方法:一起看电影。电影是一切当代艺术的集大成者:摄影、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戏剧……包罗万象。电影里的角色形形色色,从事着各种行业,你可以在里面体验无数的各种各样的人生。在看电影的过程中,你就会发现自己向往什么样的人,向往什么样的生活,向往去从事什么样的职业。看了《警察故事》,你可能想要去当警察;看了《拳击手洛奇》,你可能又想成为一个体育健将;看了《海上钢琴师》,你有可能会想成为一个钢琴家……总会有那么一颗小火星,点燃你心中的那一把干草,从而形成燎原烈火。做父母的就可以在这种状态下观察孩子,看他到底喜欢什么,擅长什么?筛选出他真正的兴趣所在和天赋所在。而夫妻双方也是一样的道理,彼此之间能够知道对方真正的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对方的理想和奋斗目标是什么,才能对双方的喜欢和不喜欢都能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了解和理解之后,就是培养和扶持,而不是打击与扼杀。
(三)
作为一名父母,你愿意陪着你的孩子一起玩吗?你的配偶愿意陪着你俩一起玩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我想,这个家庭一定出了什么问题。有一句话叫做“最长情的告白是陪伴”,那么为什么你的配偶不愿意陪伴你、不愿意陪伴你们的孩子呢?除了“忙”这种所谓的原因之外,我想可能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觉得和你们在一起,不如其它事情重要。很可能你们之间已经产生了严重的隔膜。隔膜是怎么产生的?不沟通肯定是一方面的原因,但肯定不是全部的原因。为什么有的初次见面的两个人会一见如故,马上引为知己,而常年在一起的两个人却很可能渐渐成为陌路?因为有没有共同语言。共同语言不是共同话题,一家人常年生活在一起,柴米油盐、老人孩子,肯定有无数的共同话题。可是共同话题并不等于共同语言。所谓的共同语言,是在很多话题、事情、观点上能不能达成一致,能不能同频共振,能不能志同道合。当然,君子和而不同,也不可能所有意见完全一致,但是起码双方应当在视野、格局、立场、看问题的高度上相差不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三观一致”。夫妻之间常说有“七年之痒”,有人将之归结为审美疲劳。但是我不认为完全是这个原因。因为如果是好朋友的话,时间越久往往感情越深,所谓“衣不如新,人不如故”,而夫妻之间为什么就不能遵循此道呢?上一个大学才四年,七年的时间就是念完大学加研究生的时间。假如夫妻的一方在这七年的时间里不断进步和成长,而另一方原地踏步甚至背道而驰,那么七年之后你们之间会有一个多大的差距?那你们在看待事物的能力和水平上,又怎么可能达成一致?好夫妻一定首先是好朋友,好的父子、母子关系,也一定首先是好朋友的关系。爱情可能会变成亲情,变成友情。但是如果连好朋友都做不到,连友情都保不住,那么这个爱情就很危险。有一个老贼,从年轻时就不断的作案,不断的被抓,如此反复不已。警察问他:为什么你干了一辈子小偷?那个老贼说:我也从年轻的时候就学了这么点“本事”,也不会别的呀。做一个小偷都不知道精进,只能反复遭到社会的毒打。而事实上,有多少人和这个老贼一样,从参加工作之后,就始终用年轻时学的那点儿本事混日子,从而陷入了这个“老贼怪圈”。夫妻之间,长幼之间,朋友之间……当一方不断进步,而另一方原地停留,那夫妻之间、父母和孩子之间、朋友之间的差距就会越来越远,远到最后可能分道扬镳。能够让我们家庭和睦、夫妻和谐、友谊长存的一个重要保障就是共同成长。夫妻之间共同成长,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长,朋友之间共同成长。所以,一起观影不是目的,互相沟通和交流才是;沟通和交流也不是目的,找到理解和共鸣才是;理解和共鸣也不是最终目的,共同进步和成长才是。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mwoap.com/zbzby/11620.html
上一篇文章: 父母如何对自闭症患儿进行家庭干预下一篇文章: 自闭症近期7大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