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懂很多人生道理,也过好了她与自闭症儿子

虽然未读之书数量羞人,但遇见感兴趣的又一本书,还是会果断买下来,插队阅读。

比如前天到货、今天读完的《看风的孩子,谢谢你成全了我》。

这书名,有点俗气。封面设计更是“敷衍”。书名和封面搭配起来,真让人有点买不下手。要不是因为在豆瓣上无意读到文章《带着自闭症儿子去大理,一位单亲妈妈的绝地重生》,要不是因为对涉及题材感兴趣,我才不会买这本(从封面设计上一看就知道)不被出版社重视、豆瓣评分人数极少的书。

《看风的孩子,谢谢你成全了我》这本书是自闭症孩子火娃,也就是“看风的孩子”,的妈妈所著,内容可归类为“回忆+心得”,讲述了她和孩子一起生活、成长的经历,分享了感悟和思考,也介绍了自闭症的基本情况和特需教育的方法。

这本书的文笔非常流畅且幽默(作者原本的工作就是主编),还几度让我涌出眼泪。虽然内容不深,行文也有明显的网文调调,但不失为一本有价值、可以推荐给所有人的书。我给五颗星。

我想知道自闭症到底是什么,我想知道对于自闭症孩子的“特需教育”是怎样的,我想知道这位妈妈是如何克服巨大的内心和现实困难,我还想知道一个大理“移民”的生活真相如何——这些好奇,《看风的孩子》都满足了我。但超出预期的更多。

我读小学的那所学校,除了学前班、1-6年级以外,还有个“辅读班”,班上人数很少,而且哥哥姐姐看着比六年级的哥哥姐姐还要高大。记忆里,我好像最开始以为“辅读班”是专门管教成绩差的调皮孩子,后来很快就,自然而然地知道了怎么回事。但我直到小学毕业读了初中,才知道并不是所有小学都有一个“辅读班”。后来我那所小学,也没有“辅读班”了。

从我的小学出来过个马路,是另一个小区,小区门口常见到一个面容有点奇怪的大男孩,总是被他妈妈牵着。我慢慢长大,男孩的妈妈慢慢变老,可那个男孩似乎一点都没变。再后来,再也没见到他妈妈了,他也终于变老了,除了脸。

按照书中所说,每出生68个孩子中就会有一个自闭症,那么再加上唐氏、脑瘫等,“不一样”的孩子应该多得多才对,可是路上,鲜有见到。我长这么大,去过中国很多城市,还在其中几个城市长期生活过,可我见过的“不一样”的孩子,还是只有小学印象里的那几个。那些见不到的孩子,都被藏在家里了吧。

在极少的时候,在经过我的小学和那个小区时,我会想起那个“辅读班”和那个男孩。不知道他们现在怎么样了,他们的父母还健在吗,他们能独立生活吗?生活费怎么办呢?光是想到这些,我都觉得艰难可怜得不得了。我大概以为,艰难可怜的只在他们人到中年、父母不再能照顾他们的时候,小时候没关系,除了父母辛苦些——反正,他们什么都不知道,反正父母只需要把他们喂饱穿暖就好。

我没有想过,那些孩子从出生开始就有他们自己表达不出来的痛苦,而从知道自己的孩子“不一样”那一刻起,父母的整个人生“轰”的一下天翻地覆。

现实原来如此残酷,且残酷得没完没了。《看风的孩子》里的描述,完全没有哭天喊地,更多时候甚至是轻松活泼,但已足够让人清楚知道,不及亲身经历万分之一的难与苦,有多让人难以承受。

所以,写了《看风的孩子》的妈妈,不是越过了山丘,根本是翻过了喜马拉雅。

而她能做到,源动力是朴素但无穷的母爱,让她拥有强大的内心;路径是聪明与勤奋,让她有方法论、不断学习、不断练习,去解决一个接一个困难。但最重要的,是她的人生智慧,引领她直指生命的意义,让她知行合一地,接纳自己、接纳儿子、活在当下,活得像大理的阳光一样温暖,像大理的风一样自在。

我喜欢书中这样几段——

“我反复斟酌应该用什么样的词语来说‘我生了一个有自闭症的小孩’。灾难?横祸?太可怕了一些,没有那么严重。坏事?也对,它的确是一件坏事。可是,任何一件坏事发生了,它最终走向哪里,都取决于我们将它当作一个开头,还是一个结尾。如果我们把它当作一个开头,把所有的愤怒、忧虑、不甘、不平,都转化为一种创造力,我们一定能帮助孩子、也能帮助自己建立一种新的日常,并探寻出更多的生命的意义。”

“当最开始火娃被诊断出自闭谱系,我对这个还一无所知的时候;当刚迁居大理打乱仗的那四个月,刷墙刷到胳膊连筷子都拿不稳的时候,我也是靠着坚强才挺过去的。而后,当我对自闭症越来越了解,对火娃越来越知道如何带领,当诸事渐渐步入正轨,我的生活里其实已经没有‘坚强’这个词语了。我觉得,只有当我们意识不到‘坚强’、‘坚持’、‘努力’、‘挺住’等词语的存在时,才代表我们不再失衡。”

“你有光,孩子才会开心地跟随你的方向。我是搬了家、和孩子一起过了另一种生活才知道,母子关系可以如此轻松、惬意。我根本意识不到我需要责任,我们只是一起玩儿、一起生活就可以了。所以,当我们提到‘坚强’时应该想到什么呢?也许就是向内看一看这两个字的背后,到底代表我们软弱在什么地方吧。”

“记得有一天,你在认真地看着窗外,我问你看到了什么,你说:‘看到风了’。我喜欢这个回答,不是摇晃的花和树叶,你说你看到的是风。”

但我最喜欢的,是书中一个又一个琐碎的教育实例,不仅适用于特殊孩子,也适用于普通孩子。那不仅是孩子在学习和成长,也是成人自己在学习和成长。看到那些不断重复、不断改进、脚踏实地的“做”的过程,我也仿佛有了力量。

(封面图的照片就来自这一天)

现在作者戈娅和孩子火娃依然在大理生活,还建起了大理海灵心智障碍者支持中心,有了大理和喜洲两处教学场所,和越来越多加入进来的孩子及家长。一切正如戈娅所说,“抱怨、恐惧,都没有用,改变一个社会,就像种一棵树,最好的时机是十年前,其次就是现在。我个人相信,这些涓涓细流最终都会汇成大海。眼下,且先让我们自己有一个稳定的内心,然后傻傻地去做吧。当我们在做的时候,我相信,时机一定会给出答案。”

生活的强者,永远内心丰盈而平和,永远有自己的方法论,永远坚韧无畏,永远心怀大爱。

哪天去大理旅游,不知能否去戈娅和火娃们的学校看看,做做志愿者?

对了,读了这本书,才真的想去大理生活了。

??什么是读库?

??请回答:武汉人的现状如何?

??看了就想辞职的旅行电影

傲虫




转载请注明:http://www.mwoap.com/zbzby/1170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