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难探测和了解的两样东西:一个是浩瀚的宇宙星空,另一个是人类深邃的心灵。古往今来,无数人为了探明这两个世界而孜孜以求,从星空到心灵,涌现出无数占星学家、天文学家、物理学家、心理学家……
不过,人类想要弄明白自己似乎要比弄清楚宇宙还要更难一些,从年威廉·冯特(德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哲学家、实验心理学之父)在莱比锡建立心理学研究实验室,人类才打开了了解自身的大门。
如今,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在现代社会已得到广泛宣传和普及。现在人们已不再谈心理学色变了。虽然心理学在中国大陆起步较晚,但后续发展势头却不容小觑,我们如今在市面上能够看到相当多关于心理学的书籍,例如销售心理学、重口味心理学、恋爱心理学、生活中的心理学、职场心理学等不胜枚举。从心理学书籍种类繁多的的景象中,我们也能够感受到大众对心理学接受的深度和广度。
现代科学建立在实证辨伪之上,为了弄明白人的心理,科学家们通过各种具体的实验,从行为、思维、认知、意识等多方面来摸清楚人的“心灵”。
英国科学家、科普作家、电视节目主持人亚当·哈特-戴维斯撰写的《巴甫洛夫的狗:改变心理学的50个实验》,精选心理学史上50个里程碑实验,如:巴甫洛夫垂涎的狗、小艾伯特实验、津巴多的斯坦福监狱实验等等,按时间顺序排列,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有趣的故事将实验精髓呈现出来,帮助读者搭建起基本的心理学史体系,让你知道心理学是如何影响我们日常生活的。
生活中很多现象都与心理学密切相关,比如大家一起讨论问题,当你的观点与多数人不同时,你会坚持你所认为正确的理论吗,哪怕许多人说你是错的;还是选择从众?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所罗门·E.阿希试图通过关于线条判断的实验,测量到底有多少人会被群体里的其他人说服。
实验材料是18套卡片,每套两张,一张画有标准线段,另一张画有比较线条。被试7人一组,其中6人是实验助手(即假被试),第7人是真正的被试。被试的任务是,在每呈现一套卡片时,选出哪条线段与测试线段长度相同。
实验开始前几次判断,大家都一致做出了正确的选择,从第7次开始,假被试(助手)故意做出错误的选择,实验者开始观察其被试的选择是独立的还是从众。
阿希从年开始实验,在年和年又多次重复这项实验,结果发现:相当多的被试会同意一个群体决定,即使他们认为它是错误的。这个实验就是心理学史上著名的“从众实验。”
还有,收看暴力节目会不会让人变得暴力呢?电影、动漫一直是大众喜闻乐见的娱乐节目,但一些暴力镜头却给人们带来了负面影响。不仅是青少年,成年人也可能会受到影响。美国心理学家阿尔波特·班杜拉在年进行的“波波玩偶实验”是关于攻击性暴力行为研究的一个重要实验。
在实验中,班杜拉选用儿童作为实验对象,因为通常儿童很少有社会条件反射。班杜拉试图使儿童分别受到成人榜样的攻击性行为与非攻击性行为的影响。然后将这些儿童置于没有成人榜样的新环境中,以观察他们是否模仿了成人榜样的攻击性行为与非攻击性行为。实验结果表明:目睹过攻击行为的儿童更容易表现出身体攻击行为。
以上这两个实验只是《巴甫洛夫的狗:改变心理学的50个实验》这本书的其中一部分,心理学史上更多的经典实验都会在这本书中一一呈现。
如果你对记忆、抑郁、脸盲、自闭症、分离焦虑、偏见、从众心理、服从权威等相关问题感兴趣,那么,在本书中你将看到心理学家对这些议题所做的各种假设和验证。你将对自己与他人所做的决定和行为恍然大悟。
转载请注明:http://www.mwoap.com/zbzby/151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