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自闭症,99的家长都不知道这些误区

年1月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从年起,将每年的4月日定为“世界自闭症   

禁食疗法,或称去谷物及酪蛋白食疗,是被美国国家自闭症研究中心年发布的国家保准项目归为第三类的方法。尽管临床报告中确实有父母报告孩子食用糖类物质后就显兴奋,或者检测到对于蛋白类物质有过敏现象,但这里有一个需要区别的因果关系,即正常儿童也存在耐糖和耐蛋白的异常,这种异常非孤独症的特有现象,也就是说不是代谢异常产生了孤独症,而是孤独症儿童中代谢异常比例偏高,但绝不是全部。

临床处理上,是否要使用医院获得检查和医生建议,切不可听信传闻随意给孩子禁食,儿童正处于大脑和生理发育快速期,随意禁食很有可能引起营养不良甚至脑萎缩等严重问题。

4、盲目进行高价感统训练

  

近年来,各种自闭症康复训练手段层出不穷,乱象横生,让家长无所适从。国内不少康复训练机构宣称海豚疗法、宠物陪伴能治愈自闭症,且收费不低。邹小兵指出,动物陪伴疗法等方法或许可以作为辅助手段,目前无确切证据证明动物疗法可治愈自闭症。

  

简称为“感统训练”的感觉统合训练几乎是国内自闭症康复训练机构的“标配”。为了让孩子改善“内耳前庭”功能,家长们不惜斥重金,长期带孩子去康复中心踩滑板、钻滚筒、做平衡等感统训练。

  

邹小兵指出,国内一些训练机构高估了“感统训练”对自闭症患儿的康复效果,“感统训练”在国外并未获得认可。“与其花钱去接受感统训练,家长倒不如带孩子到草坪上奔跑、玩耍。”他认为,最重要的是家长在跟孩子的玩耍中要保持密切的语言、眼神的互动交流。

  

还有少数治疗机构或民间医生宣称“打针吃药、干细胞移植、中医药可治愈自闭症”。但这些基于生理因素的治疗方案未得到科学证据的支持。美国采取“驱汞”疗法的实践中还曾发生过自闭症患儿死亡的悲剧。(广州日报记者任珊珊)

5、忽略家长的介入

  

在美国,几乎所有机构都会将家长培训纳入机构服务内容,因为孤独症的干预需要长时间,并和环境密切相关。就干预时间上来说,有效干预时间是每周5-40小时,一般机构一周可以为一个孩子完成10个小时,剩余的时间就需要家长在家里完成。在美国,治疗师和孩子的比例是45:1,在我国,治疗师和孩子的比例是:1,如果没有家长介入,大多数孩子基本上无法得到有效干预。

就环境角度来说,孤独症的大量训练都需在自然环境中进行,家庭环境存在大量生活场景,对孩子语言,认知,社交都有重要意义,这几乎是无法替代的。

6、着重认知语言忽略社交

  

我国主流教育体系中的重认知轻社交的教育模式,似乎也影响了孤独症孩子的教育模式。部分家长非常注重孩子学业,因为孩子功课在学校跟不上而焦虑不已,却忽略了对于孤独症孩子来说本来就是弱点的社交技能,以至于孩子到了十几岁还不知道如何进行基本的社交,比如如何维持眼神,如何引起别人注意,如何开始话题,如何维持几轮对话。

从小注重社交训练可很大程度帮助孩子长大后适应环境。而基本的社交训练也并非一定要在同龄群体中进行,实际上最初的社交训练就是孩子和成年人的社交,之后是面对一个同伴的社交,最后才是面对一群同伴的社交,和会照顾他的成年人进行基本社交是孩子通向融合的基础。

7、问题行为处理不当

  

在处理行为问题时有几个常见的误区:

  第一,发现问题很难处理于是就暂时搁置,希望随着时间问题行为自然消退,但实际上,如果造成问题行为的原因不变,时间越长越难改变。

  第二,刚刚实施干预方案的时候发现情况更糟了,以为处理方式错误,于是停止,但实际上,这是一种很常见的情况,你应该继续的。

第三,断断续续干预,这个极其危险,可能造成问题行为越来越严重,因为问题行为被间隔强化了。

第四,没有仔细找到问题行为的原因就随意干预,有时候问题行为形成的原因确实不是一下就能看出来。值得一提的是,几乎所有问题行为都有其真正的原因,不要因为还没有发现原因就随意判断为想象中的原因。

8、过于宠溺孩子

  

由于孩子的特殊性,很多父母尤其是祖父母会在潜意识中对孩子产生负罪感,总想补偿孩子什么,外在表现为对孩子过分宠溺,但结果通常不容乐观。

第一是因为孤独症儿童的问题行为本来就高发,宠溺会进一步加重问题行为,导致家长对孩子的管理更加困难。实际上,在行为管理上,父母应建立和对待一般孩子一样的标准,行为问题不能讨价还价,因为孩子长大后的现实世界不允许。

第二是直接影响到了亲子关系,和你所担心的对孩子严格要求会破坏亲子关系不同,临床观察中经常发现,建立规则反而会促进孩子真正喜爱你,因为规则让孩子明白世界不会因为自己的行为而随意变化,从而建立安全感,对于帮助他建立规则的人产生带有尊敬的依恋感。好父母的真正含义不是对孩子有求必应,而是帮助孩子获得他真正需要的东西,不是吗?

9、误以为“融合教育越早越好”

  

几乎所有家长都关心孩子的融合教育问题,而这也是经常产生问题的部分。所有早期干预的最终目的都是将孩子送入主流学校,但是并非越早进行融合越好,也不是每个孩子最终都能去主流学校的。

去不去融合,什么时候融合,一定要根据孩子实际状况来安排,在这一点上专业领域内有很好的科学建议,但在实际情况中由于父母融合心切经常做出并不适合孩子甚至反向的结果。许多并没有准备好的孩子进入融合环境中实际上非但不会“和正常孩子待久了就会好了”,反而会因为环境中过大的压力和负面的社交体验而越来越不好。

即使孩子没有明显的不适,自闭症孩子因为缺乏观察模仿他人的能力,因此没有办法进行自然而然的学习,实际上浪费了大量的宝贵干预时间。

编辑:小K

来源:新浪育儿、广州日报、扬子晚报、金羊网-羊城晚报、星儿家长有约(cautism_cn)百度百科、网络图片等









































北京关于治疗白癜风医院
沈阳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mwoap.com/zbzby/394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