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归去来兮皆潇洒

俄罗斯时间3月16日下午2时许,当身穿黑色西装、戴深红色领带的普京与吉尔吉斯斯坦总统一道走入会谈厅,轻松落座时,这一画面立刻从俄罗斯电视台传向世界,人们也终于抹去脑海中那个“普京去哪儿了”的硕大问号。“消失”了10天的普京强势“归来”,用一句“没有八卦生活该多无聊”轻描淡写地粉碎了此前几天的漫天传闻,让编得头头是道、传得兴高采烈的媒体大大尴尬了一番,也让那些“抹黑”他的企图落空。

  年8月,普京访问圣彼得堡期间在当地的一家柔道学校“活动筋骨”。

“这是西方国家的一个阴谋”

在这之前,普京最后一次公开露面,是3月5日会见到访的意大利总理伦齐。

6天后,俄总统府发布消息称,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三国领导人会晤将推迟举行。人们这才意识到,一向勤政的普京竟默默“消失”了近一周。虽然普京的新闻秘书佩斯科夫一再表示,会晤推迟是三国领导人的共同决定,但西方媒体并不买账,反而更加热衷于猜测“普京去哪儿了”。从“中风”到“陪女友分娩”,从“政变被控制”到“转移政治压力”,各种传言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美国《大西洋月刊》甚至以调侃的口气给文章起标题:《普京正在阿巴拉契亚山道上徒步旅行》。但事实很快证明这些报道实在太过“任性”。

露面后,普京的日程十分繁忙。16日当天,他为俄罗斯人民演员、导演谢尔盖·尤尔斯基祝贺80岁生日,并接见到索契参加年世界女子象棋冠军赛的选手和贵宾;18日,在庆祝克里米亚“回归”俄罗斯一周年的音乐会上,他与女歌手一起高歌,并高呼“俄罗斯万岁”;同一天,他还和南奥塞梯总理签署了关于合作和一体化的协议……“消失”前的勤政状态瞬间恢复。

此前,作为俄罗斯总统,普京的一举一动也常为媒体   年,普京接见卡巴耶娃。

各种传言都很“吸睛”

有关此次“失踪”的各种猜测中,最刺激也最有市场的,是“政变说”。先是有人在社交媒体上猜测,普京由于准备撤掉表现不佳的盟友、俄罗斯石油公司总裁谢钦而遭反戈一击。后来,有英国媒体称,俄联邦安全局前局长帕特鲁舍夫在克里姆林宫发动政变,“普京虽仍在世,但已被软禁,美国已经开始与政变者进行谈判”。

因克里姆林宫方面对此类说法未做回应,不少人一度浮想联翩,但真正了解俄罗斯的人还是能看出,这些说法是如何荒诞。

被称发动政变的帕特鲁舍夫出身于列宁格勒,曾长期在克格勃工作,和普京不仅是老乡,工作地点也一致。他担任过8年的俄联邦安全局局长,现任俄安全委员会秘书。从这份辉煌的履历不难看出普京对他的信任程度。很难想象,这样一个人会有什么理由铤而走险发动政变。至于石油公司总裁谢钦,虽然也曾长期在安全部门任职,但如今手中连军权都没有,又怎么有能力发动政变?

外界舆论也逐一分析了此类猜测不可靠的原因。首先,刊登政变消息的基本都是西方都市小报,大部分西方主流媒体并未跟进;其次,普京“消失”期间,他的亲密战友,总理梅德韦杰夫、国防部长绍伊古出镜率很高,且大部分活动都在莫斯科或周边地区,政变者不可能放任他们活动;第三,帕特鲁舍夫本人没有任何亲美背景,甚至曾因克里米亚入俄受到美国制裁,仅仅因为前两天赴美参加安全会议,就被人生生安上“俄奸”的帽子,实在难有说服力。

另一种是“绯闻说”。有瑞士媒体报道称,普京的绯闻女友、前艺术体操冠军卡巴耶娃在瑞士生下女婴,他为此专门跑到瑞士陪产。但分析人士认为,为这种事情玩“失踪”绝不是普京的作风,即使在第一个女儿降生时,他也没有在产房旁陪伴妻子,更不用说现在这种多事之秋了。也有媒体指出,卡巴耶娃早在两个星期前就已分娩,这与普京消失的时间并不吻合。

还有一种是“转移视线说”,认为普京“消失”是为了减少前第一副总理、反对派领袖涅姆佐夫遇刺后所受到的压力。相较于“政变说”和“绯闻说”,这一说法似乎更受西方媒体的青睐。但仔细分析,这对于普京而言也是完全没有必要的。首先,俄政府在涅姆佐夫遇刺后的反应和处理十分得当,至今也没有人手握证据公开指责俄政府犯下了什么罪行。其次,涅姆佐夫在遇刺前仅仅是一个州的议员,且在乌克兰危机爆发后,反对派的能量已经日趋减小,即便二者相加,能量也没有那么大。

绝不是“最后一次”

最初,俄罗斯民众并未明显察觉普京“消失”,但在西方媒体制造出诸多精彩纷呈的谣言后,国内舆论也随之产生波动。

3月13日,俄最大反对派报纸《新报》刊文称:“眼下你们内心感觉十分甜蜜是吗?正在等着不战而胜,看着敌人的尸体从直升机边抬走吗?如果你们认为普京的死会让你们获得更大的自由,那么死的就不是普京而是你们了!”文章显然已跟随“患病”传言,早早给普京判了死刑,甚至开始呼吁“尊重死者”了。由此不难看出,俄罗斯政界这些天并不平静。

新闻秘书佩斯科夫恐怕是对普京“归来”最感到扬眉吐气的人之一。普京未露面的几天里,他一直忙着否认各种谣言,直到现在,仍有“嘴硬”的西方媒体继续拿此事做文章:《大西洋月刊》称,普京“消失”凸显了俄罗斯政治缺乏透明度;德国新闻电视台认为,普京“消失”是将民众视线从国内问题转移到民族情绪上的手段;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引用俄罗斯学者的话说普京是为了“抢头条”把大家耍着玩……有国际观察家指出,坚持冷战思维的西方国家在政治、外交上不接纳俄罗斯,攻击起其领导人来自然也不手软。

如今,这场引发全球热议的“抹黑普京之战”终于画上了句号。但有专家明确指出,可以预见,只要普京不改变自己的强硬做派,依旧不向西方低头,这样的“抹黑”事件就绝不会是最后一次。(来自环球人物)

北极光·译酷俄语









































北京哪里治白癜风好
北京白癜风治疗去那家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mwoap.com/zbzby/777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