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案例
来自一位自闭症患儿家长的心声:
由于家里边除了我本人都是学医的关系,多少对自闭症有一些了解,孩子1.5岁以前很正常,甚至比同龄儿童都要快一些。2岁时期,渐渐发现一些异常,但不愿意往自闭那些方面考虑,固执的认为,把孩子送幼儿园就好了,因为现在的孩子嘛,没以前我们那种条件,经常一个人在家独处。
孩子2岁,送幼儿园,幼儿园的老师反馈,只是爱哭一些,不说话,不听指令,因为地处边疆,老师也没当回事,只是把孩子当成比较调皮的小孩子带着。我们家长也不介意。
一直到孩子3岁3个月,不说话,有需求,也会和家长玩,但必须是他感兴趣的方式或者按照他的方式,但大部分时间是自己玩自己的,在幼儿园一年多了,一直没有一个小朋友能和他一起玩,才忽然意识到,孩子可能出了很严重的问题。才相信,自闭症这种东西,原来出现在我儿子的身上。
内心十分的自责,根据我对自闭症的了解,如果孩子一岁时我能发现他的自闭症倾向,医院检查,尽早进行干预和康复,他的情况一定会比现在好很多。
——摘自百度自闭症家长吧
一、自闭症早期筛查的重要性
我国年发布的《中国自闭症教育康复行业发展状况报告Ⅱ》蓝皮书调查研究发现,我国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在接受早期干预前的几个关键节点上都存在“时间延迟”:2至6岁为康复训练“黄金期”,从发现孩子可疑症状到投入早期干预,平均每个自闭症患儿至少要被耽误1年多时间,在堪称“黄金期”的早期干预阶段就错过了。
自闭症谱系障碍群体包含了不同的病理程度,研究表明,经过早期科学的干预,重度自闭症的孩子能自理,减轻社会照顾,中度的自闭症孩子能自立,有一技之长,而轻度自闭症的孩子能为社会做出贡献。
从开篇的真实案例中我们就能看出,早期干预对于自闭症儿童的重要性实在是不言而喻。越往后拖,孩子康复的难度越大,效果也不如早期干预。
家长除了对自闭症没有足够的认识导致孩子错过黄金时期,还有一部分会将自闭症误认为是孩子个体发育稍晚而已并不重视,因为缺乏科学的判断方法,导致错过了孩子干预的黄金时间,给孩子的一生造成不可挽回的影响。
家长如何做到早发现早干预?
今天小康给大家分享一下国内自闭症领域专家邹小兵关于自闭症早期筛查的实用方法,它可以帮助家长尽早的发现孩子是否有自闭症倾向,如果孩子不幸患有自闭症,医院确诊并尽早的开始干预。
二、邹小兵总结筛查儿童自闭症的黄金法则“五个不”
ASD社交不足行为和部分刻板行为在早期即可出现,早期筛查可以发现这些异常,邹小兵总结的“五不原则”,即是不看、不应、不指、不说、不当,帮助家长及早辨别孩子是否患有自闭症。
“五个不”行为
1. 不(少)看:
指目光接触异常,ASD患儿早期即开始表现出对有意义的社交刺激的视觉注视缺乏或减少,对人尤其是人眼部的注视减少,有些ASD患儿即使可以对话,但是面对面注视仍然不正常。
2. 不(少)应:
包括叫名反应和共同注意(JA)。幼儿对父母的呼唤声充耳不闻,叫名反应不敏感通常是家长较早发现的ASD表现之一,也有证据表明叫名反应不敏感不仅可以从正常儿童中识别出ASD,也可较好地分辨ASD与其他发育问题的儿童;JA是幼儿早期社会认知发展中的一种协调性注意能力,是指个体借助手指指向、眼神等与他人共同
转载请注明:http://www.mwoap.com/zbzys/109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