趴睡训练成了孩子的死亡直播你还要迷信科学
作者:花朵之蓝4月16日,一位宝妈按照“婴儿趴睡训练群”的方法对自己3个月大的宝宝进行睡眠训练。这场训练的结果是导致宝宝被闷死。更令人愤怒的是,这位宝妈看着宝宝的腿被卡住,哭得撕心裂肺,双手不停地挥舞,没有推开一墙之隔的门,而是在群里发照片、发视频,焦急地询问该怎么办,整整咨询了2个小时。最终她相信了群里所谓权威老师的话,解锁趴睡技能的关键是无论宝宝怎么哭都不要哄,否则前功尽弃。不管不问的态度导致了悲剧的发生。一条活生生的生命在自己的眼皮底下没了……所谓的趴睡训练竟然成了孩子的死亡直播。那个小小的孩子临走前有多难受?那位妈妈事后有多悔恨?难以想象。相信这位妈妈一开始也是抱着科学育儿的态度去的。“科学育儿”让现在的妈妈们产生了焦虑和恐慌,好像不看几本育儿书,不参加几个社群,不按科学的方式来,孩子就会被养废了一样。殊不知,有时候毁掉孩子一生的正是这种种的“科学育儿”。有多少父母和孩子被科学育儿绑架了?美国睡眠医学学会曾经做过一项研究,发现0-18岁孩子最优的睡眠时间如下:对此,闺蜜深信不疑,每天精细地记录宝宝的睡眠时间。如果和标准睡眠时间有差距,她就会焦虑不已。但她家的孩子偏偏是个“睡渣”,睡眠紊乱,白天不肯睡,放下就醒。为了保证孩子的睡眠时间,闺蜜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哄睡,把自己搞得疲倦不堪。直到后来,孩子长大后,闺蜜忽然意识到,其实只要孩子精力好,少睡那么一两个小时真的没那么重要。反而是自己一直困在所谓的标准框架里,少了和孩子高质量相处的亲密时光。有一种累叫科学育儿,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科学育儿开始给父母套上了枷锁,绑架了父母的情绪。有个网友说,自从科学育儿以后,她开始鄙视一切的经验育儿:科学育儿说宝宝不能被摇晃,看到婆婆抱着宝宝抖腿会烦躁不已;科学育儿说推车婴儿车要避免剧烈晃动,看到婆婆推婴儿车走在砖面路上大步流星会异常反感;科学育儿说不能给孩子吃盐,看到婆婆偶尔放了一点盐就会破口大骂……因此,她与婆婆的矛盾日渐凸显,家里经常吵吵闹闹。为了让孩子更科学地成长,她只得事事亲力亲为,结果她所有的时间都被霸占了,个人的状态也变得越来越糟糕。然而,“延迟满足”,“科学儿童睡眠时间”,“科学喂食”这些科学原理并没有让她得到想象中的井然有序和得心应手。一旦宝宝稍微偏离了科学育儿的轨道,她就会更加紧张焦虑,常常无故陷入自我怀疑当中。大概当父母都是这样的吧,总想用各种科学知识来武装自己,为孩子抵挡一切未知的危险。但过犹不及,过渡迷恋科学,追求固化的标准,只会把自己和孩子都搞得神经紧绷,疲惫不堪,还破坏了原本温馨幸福的家庭氛围。从来没有绝对的科学育儿观。美国儿科学会曾经提出过一个建议,在孩子2岁左右可以进行如厕训练了。因为孩子的排泄控制肌肉一般在18-24月间达到成熟,平均年龄在18个月。也正因为如此,多少家长陷入了焦虑和恐慌当中?因为自家的孩子已经超过年龄了还不会自主上厕所。但其实因为个体的差异,2岁左右只是一个大概的年龄标准,并不适合每一个孩子。而美国儿科学会也明确表示:年龄并不能作为自主如厕的硬性指标。正如某个双胞胎妈妈分享的那样:女儿才两岁就能自己去厕所脱裤子尿尿;而大几分钟的儿子无论怎么训练都学不会,最后只能继续穿纸尿裤,直到3岁。伊能静曾经转发过幼儿戒尿布时间点的相关新闻:“你的宝宝就是独一无二的,他也许有些地方成长快一些,有些地方比别人慢一些,但你要相信他是独一无二的。”你的孩子是独一无二的,他配得上独一无二的养育方式。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一刀切的标准毫无科学可言。“孩子做家务应该收钱吗?”这个问题曾经困扰了好几代家长。大部分人赞成不能把零花钱和家务捆绑在一起,因为家务本来就是孩子作为家中一员应该尽的任务,和金钱绑在一起只会招致孩子的不满足和利己主义。然而《特别狠心特别爱》的作者沙拉就喜欢用金钱来奖励孩子做家务。她的三个孩子并没有因此变得自私自利,拿到零花钱的第一件事就给家人买点心和礼物,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提升了财商,培养了商业思维。一样的育儿方式放在不同的孩子身上,产生的是不同的效果。《卡尔·威特的教育智慧》中提到:“父母需要去发掘宝宝们的天性,并据此来调整教养方式和方法,适应宝宝的需求,塑造宝宝的个性,抚育他们健康的成长。”育儿的路上,尽信书不如无书。科学育儿观,如果一成不变地照搬就成了机械育儿,但宝宝不是机械,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独特的生命啊。比起教条主义,本能的爱和回应对孩子才是最重要趴睡训练的本质和核心其实就是哭声免疫法。所谓的哭声免疫法,简单点来说就是“哭了不抱,不哭才抱”。这种理念是由美国的育儿学家约翰·华生提出来的,这个训练方法在欧美曾经十分流行,因为确实可以养出一个极少哭闹、让妈妈省力的乖婴儿。然而若干年后,华生的亲生儿子是这样评价的:“没有同情心和情绪上无法沟通。他不自觉地剥夺了我和我兄弟的任何一种感情基础。”他的几个孩子成年后患上了不同程度的抑郁症,大儿子年仅30岁就自杀身亡了。很多实践者都发现,哭声免疫法训练出来的孩子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长大后安全感匮乏,有睡眠障碍,甚至会导致自闭症、精神分裂等。马伊利曾经也十分信奉哭声免疫法,大女儿睡醒哭着拍手求抱抱,而她却固执地在黑暗中盼她快睡着,麻痹自己去漠视她的无助。而女儿长大后缺乏安全感,做事十分谨慎,不自信。马伊利因此后悔不已:“只要是个人,总有一天都会睡整觉,自己亲生的宝贝,在他最弱小最需要你的时候拥抱他安抚他,即使夜不成寐,相比他漫长的一生不值得吗?”如今,小女儿躺在自己的身边,她再也舍不得推开这个有奶香味的宝宝。“越是满足依赖感、越是从婴儿时期就得到充分情感回应的孩子,长大才会有安全感、才真正独立”。有个网友说,在给孩子做哭声免疫法实验时,哭得撕心裂肺,外婆要去抱,妈妈不让。外婆说:“我不懂什么新式育儿法,我只是听了孩子哭心疼。”相比之下,外婆对孩子的爱更纯朴,更本真。用哭来表达需求,是婴儿的本能;受不了婴儿哭,是母亲保护孩子的本能。追求科学育儿而迷失了爱的本能,忽略了对生命本身爱的回应,得不偿失。想必《挑妈妈》这首感人的诗,大家都读过:你问我出生前在做什么我答:我在天上挑妈妈看见你了觉得你特别好想做你的儿子又觉得自己可能没那个运气没想到第二天一早我已经在你肚子里孩子是奔爸妈而来的,爸妈才是孩子最重要的依靠。所谓科学育儿,是给养育路上的大方向指导。但千万别忘了,科学育儿的前提和核心都是爱。有了爱,一切都可以修正和调整。有人说:“没有哪一种科学育儿方式需要我们无视孩子的健康和感受,没有哪一种育儿训练必须压制妈妈发自内心的爱与亲密。”科学育儿是参考,而非标准。如果非得说有什么育儿方法是非常科学的话,那就是用你的爱、尊重、理解和引导去陪伴孩子健康成长。-end-作者简介:花朵之蓝,糊涂宝贝说专栏作者。
转载请注明:http://www.mwoap.com/zbzys/13834.html
上一篇文章: 通过语言动作兴趣如何识别早期儿童孤独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