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小不合群,孩子总是孤零零,如何帮他打

来自一位家长的留言

我的孩子总是孤零零地自己玩耍,不和其他孩子一起玩。我们都很担心,但不知道该怎么办。也尝试鼓励他和其他孩子一起玩,但每次都被他拒绝。

我担心孩子不合群,到了入学年龄会受到其他小朋友的欺负,想咨询有没有一些克服社交障碍的方法。

儿童心理学家哈塔布曾说:“预测一个孩子成年后的生存能力,不是看他现在的学习成绩,也不是看他乖不乖,能不能遵守课堂纪律,最好的也是唯一的方法,就是看孩子能不能跟其他孩子合得来。”

由此可见,社交能力对孩子是多么重要。

(图片源自网络)

心理因素(社恐)、发育迟缓/落后、自闭症都可能导致孩子社交障碍。同时根据轻重程度又分为轻度、中度、重度社交障碍。

它们的表现有什么不同?

01

·发育迟缓/落后导致的社交障碍·

儿童期发育迟缓/落后,尤其是认知语言发育落后,因为孩子的能力不足,所以在同龄人之间找不到共同话题,跟不上同龄人的节奏,融入不了社交圈。

发育落后的孩子在了解病史、发育里程碑时发现在发育的过程中存在发育落后的迹象。比如4、5个月不会抬头,6、7个月不会抓握物品、不认生等等,发育里程碑一直低于同龄人。

比如因为脑损伤导致孩子大脑的某个区域受损,相应的功能(运动或语言等)受到影响。落后的程度越高,表现出的参与度越差。

(图片源自网络)

一些先天疾病导致的发育落后,表现出来可能会比较淡漠。他会看人、会和家人互动,但总体来讲互动交往的欲望很低,总是处于被动性,这种孩子往往伴随整体的发育落后。

有些孩子在父母面前表现尚可,但是放到同龄人中间时,发现差距很大。他可能呆呆地站在那,想玩但是不知道如何融入进去。

导致孩子发育迟缓的原因不同,程度不同,表现也会有所差别。

02

·心理因素导致的社交障碍(社恐)·

孩子有交往的欲望,但是把握不好自己的社交进程,担心自己表现不好出丑。

有的孩子先天气质类型比较文静,不那么活跃,这样的孩子有交往需求,但总是小心翼翼。他们会找到同类型的孩子一起玩,找到固定的玩伴,和家人互动交流时往往很自如。

(图片源自网络)

曾经有位家长带着3、4岁的孩子前来咨询,诉求是孩子没有什么玩伴,总是孤零零的,但是在家互动又很好,担心是不是自闭症。

在对孩子的观察过程中,医生发现他的警惕性很高,对陌生环境和陌生人很敏感,一直躲在妈妈背后,偷偷观察陌生人。医生和他打招呼会躲避,和他说话,他会不搭理。即便是自己知道答案也不说。但是当他和妈妈说话时,眼神互动很好,但是说话声音很小。

妈妈说:孩子只喜欢找文静的伙伴玩,稍微活跃的孩子他就害怕。

接下来,医生和孩子互动时,用很小的声音交流,一下子就吸引了他的注意力,能回答问题。在交流的过程中,医生将声音提高,他的声音也相应提高。经过一个较长时间的磨合,孩子和医生可以正常交流。

03

·自闭症导致的社交障碍·

其最主要的特点是这类孩子对人的兴趣不大,导致跟人的交往存在障碍。

孩子对人不感兴趣,或者是对人的兴趣低于对物,和带养人的关系不亲密,会依恋但不深。

自闭症孩子的外在表现也是多样的,比如小月龄的孩子可能会表现出不看人、不指物、不语言交流、叫名字无反应。等大一点之后,有的人会说话,会指物,会使用身体语言,但是和其他人的交流进行不下去。

有一些人表现出非常健谈,但是在交流时不看他人脸色,只想把自己说的说完,不能进行深度交流。有些人会重复一些语言,但交流时很难说到一起去。

(图片源自网络)

不同情况父母应该如何处理?

发育落后/迟缓导致

孩子因能力不足感受不到与人交往的乐趣,理解不了游戏的规则,无法融入到社交圈里。这种情况,以提高孩子的认知语言能力为主(运动落后的提高运动能力),找到原因,针对性提高相应能力,从而提高交往能力。

心理因素导致

孩子对社交有所恐惧,不知道自己能否把握社交的主动权,这种情况一般采用脱敏的方法,比如先和安静的、他喜欢的小伙伴一起玩,交往的人数不要多。慢慢扩展人数和范围。

如果对环境敏感,可以先从熟悉的环境开始,比如邀请小伙伴到家里玩,然后再到小伙伴家中去玩,进而过渡到户外。

自闭症导致

首先解决与人交往时的参与性,先通过眼神交流,表达自己的情绪。开始时以引出眼神为主,进而到听指令,被动参与一些社交活动,主动发起一些简单的社交活动

(图片源自网络)

孩子不应名是自闭症吗?

不一定,有时候孩子在专心致志地玩玩具时,会选择性忽视他人的呼唤。有些宝宝对名字还并不熟悉,也就是并不知道那是他的名字时,往往并不能做到很好应名。

按照大脑的发育规律来讲,越早干预改变的可能性越大,改变的程度越大。

不同类型的社交障碍,干预方式不同,即便是同一类型的社交障碍,根据孩子的不同情况,干预方案也有所差别,因人而异。

有的家长不重视社交障碍,认为只是喜欢自己玩,让他自己玩好了。从而认识不到社交障碍远期的危害。比如校园霸凌,心理问题等。所以当家长发现孩子有一些欠缺时,就要及时给予帮助。




转载请注明:http://www.mwoap.com/zbzzz/1540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