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就是一切
——《重建依恋》书目推荐
大家好,本期为大家推荐的书目是《重建依恋》。
书目卡片
书名:重建依恋
副标题:自闭症的家庭治疗
作者:易春丽(北京大学)周婷(北京中医药大学)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年4月
字数:约22万字
大家好,本期为大家推荐的书目是《重建依恋》……什么?才刚看完副标题的你就被劝退了?额,自闭症和我有什么关系?亲自育儿和我有什么关系?emmmm,别着急啊!本书的内容绝对远远不止这些,里面的许多现象都与我们的日(can)常(tong)生(jing)活(li)息息相关呢!
想必许多同学小时候都有过以下这种经历:
妈妈:孩子,你有啥想学的爱好吗?
孩子:我喜欢玩悠悠球!
妈妈:切,这算什么……要是喜欢运动,我看学学羽毛球还不错吧。正好妈妈同事就有个孩子就在学,还打得不错呢。
孩子:啊,可是我觉得羽毛球没有悠悠球好玩呢。
妈妈:你得学点正经的。而且光有羽毛球不行,咱得文体两手抓!你看隔壁家孩子钢琴弹得这么好,我再给你报个钢琴吧。
孩子:唔……可是……
妈妈:哦,对了!最关键的,学习也不能落下!你看看你,整天做个作业都这么费劲,再给你报个奥数班得了……
孩子:
去年10月,一款“我自闭了”的表情包爆红网络,大致的意思是“心态崩了”。然而,谈起本书的关键词之一——自闭症,普通大众往往知之甚少,误解甚多。按表情包的意思解释,自闭症不就是……间歇性心态爆炸?emmmm,子曰:不是这样滴hhhhh!
当然,不仅普通大众不了解自闭症,目前在专业领域对这一疾病的研究也仍然并不系统。网上能查到的一些关于自闭症的信息,大致如下:
然而,《重建依恋》这本书有力地挑战了时下对自闭症的病因与治疗的看法,与此同时也为成千上万的自闭症儿童家庭带来了福音和希望。在本书开篇,作者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一个重要假设:自闭症是婴儿期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结果[i]。
众所周知,个体的精神障碍可能由创伤事件导致。而对自闭症来说,依恋创伤事件——孩子在童年期与养育者的分离、冲突、以及养育者不恰当的教养方式等,便是自闭症的重要诱因。
解决了病因,才能对症下药。显然,遵循创伤治疗的基本原则,治疗的关键应在于帮助自闭症儿童重新获得安全感与控制感。因而在此基础上,作者阐明了本书的核心理念:相比于传统的应用行为分析疗法(ABA)进行行为训练,采用家庭治疗方法重建安全的依恋关系可能更为合理[ii]。
注:应用行为分析疗法是当前主流的自闭症干预方法,其特点运用强化手段,是保持高强度高频率训练,并需要家长辅助治疗师训练孩子。
传统的行为训练方法对孩子情感需求的忽视
而谈起本书的另一个关键词——“家庭治疗”,恐怕不少人也会感到有些陌生。不同于个体治疗的流派,家庭治疗认为,个人的心理问题不仅是个人的,还可以从失调的家庭结构中找到答案[iii],因而强调依据“系统论”的观点来分析此家庭系统内所发生的各种现象。
通过本书,家庭治疗“从关系的视角看问题”的思路,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它不仅对于自闭症的治疗意义重大,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同样具有极强的启发价值。
我们常说“一个巴掌拍不响”,显然,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影响总是相互的。因而家庭治疗特别提出用“环形思维”代替“线性思维”[iv],强调交互式影响过程。简单来说,孩子和养育者之间的影响是互相作用的。
环形思维交互式影响图解
然而结合书中的案例与我在实际生活中的观察,太多家长都持有一个信念:我的问题都是孩子的问题导致的。事实上很多父母总在表达一个核心思想:我这么做,都是因为孩子不改变。
对于自闭症儿童家庭而言,太多陷入绝望中的家长,显然也并不理解交互影响的思想,因而对自己及家庭中的问题视而不见,甚至期待着孩子能在症状上有所好转,自己不良的教养方式和行为才能改变。而对于许多正常儿童的家长,对孩子的种种“不听话”同样存在这种非理性期待。
而这样带来的结果又是什么呢?从家庭系统的角度看,父母的期待落空产生的负性情绪,会与孩子发生“共振”,进而加重孩子的问题行为,而这将再次通过家长的不当信念,作用于家长的情绪,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负性情绪“共振”的恶性循环
因此,家长需要发现在这个“环形”中自己可以控制的部分,并以此作为突破口以优化家庭互动过程,而根源便在于全然纳受孩子的症状,调整非理性期待,同时处理好自己的情绪,以对孩子产生积极影响。
理解了家庭治疗的基本观点,治疗自闭症的答案便水到渠成了。作者特别指出,自闭症的治疗要优先处理父母的情绪的问题,而不应仅局限于孩子自身的症状[v],而这对于正常儿童的父母同样启发重大。对此,我在阅读时竟然做出了如此这般的批注……
就像书中所说,父母在面对孩子的一些问题行为(其实常常只是在自己眼中)时,常常打着“为了孩子好”的旗号,被美化为“望子成龙”。然而某种意义上来看,父母更多只是在处理自己的焦虑。
生活中,如同前文对话中,父母为了孩子的未来过度焦虑,疯狂为孩子报各种兴趣班,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的现象比比皆是。然而当这份焦虑在关系中传递给孩子并与之“共振”时,便成了孩子“肩上的重担”,同时损害了健康的亲子关系。而这点恐怕我们这些做孩子的同学们更是深有(shou)体(qi)会(hai)……
因此,父母只有先处理好自己的情绪问题,才能真正做到控制“环形”中自己这部分。父母应科学的态度来面对:承认并接纳情绪,科学地处理情绪,允许自己宣泄,而不是忽视与压抑。
父母将未能处理的焦虑情绪传递给孩子
作者还特别指出,父母必须做好孩子的“养育者”而非“训练师”,绝不能因为行为训练及其带来的情绪损害依恋关系[vi]。作者根据研究结果与个人观察指出,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好转后,孩子的症状就开始消退。因而,重建安全的亲子依恋,才是自闭症治疗的关键[vii]。对此,我个人认为,这对于正常儿童的父母同样具有启发意义。父母在督促孩子学习成长的同时,更要时刻牢记“养育者”的身份,万万不能忽视对孩子无条件的爱。正如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所说:关系,就是一切。
最后,附上我的推荐理由:
1、本书不仅局限于自闭症等问题行为的治疗,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同样颇具启发。如在家庭治疗部分传递的“从家庭的视角看问题”这一观念,对于树立正确的原生家庭观,打破代际轮回意义重大。
2、本书中多处闪耀着出处理生活中问题的智慧与洞察力,读来有“拍大腿”的感觉。如环形思维中控制自己能控制的部分,并全然接受暂时难以改变的部分,就颇具斯多葛主义哲学的智慧。
3、本书兼具学术性与可读性,既广泛地结合了大量家庭治疗的入门知识,如“双重束缚”、“自我分化”等重要概念,又注重结合实际案例,将有些晦涩难懂的概念演绎得栩栩如生。
4、本书从观点到写作风格,无不透露出共情与关爱的温暖,“重建依恋”的观点可谓十分“治愈”,而本书最后讲述的一则真实案例分析则更是令人感动。
总而言之,本书是一本介绍自闭症与家庭治疗但远远不限于此的精彩好书。它既可作为初步了解这一领域的教科书,也能让已有一定专业知识的读者受益匪浅。相信读过本书的你,一定不会失望的!
[i]来源于本书第一章,第三节
[ii]来源于本书第一章,第四节
[iii]来源于本书第二章,第一节
[iv]来源于本书第二章,第一节
[v]来源于本书第一章,第四节
[vi]来源于本书第三章,第三节
[vii]来源于本书第四章标题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mwoap.com/zlzbz/131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