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看到两个很喜欢的小视频,一个是一株植物不断地向下扎根,向上生长,变得枝繁叶茂;一个是一只蜗牛前行路上面对障碍,竭力克服,最终成功越过。不禁想到,每个人都在经历成长,也会遇到挫折迷茫,而教育就像一道光,给人以方向、以力量、以温暖,照亮我们成长之路,激励我们向善、向上。我的教育职业追求就是让教育之光照亮成长之路,照亮自己,也照亮他人。借此机会,与大家分享追梦路上的一些人、一些事、一些感悟。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学生时代听着《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这首歌,带着憧憬,踏上了教育追梦之旅。
我很幸运,家里有两位教育职业启蒙老师——我的外公(姥爷)和爷爷。我外公曾是一所乡镇学校的教导,与外婆住在学校,小学时曾与他们一起生活。外公为人谦和,认真负责,是公认的好老师。无论白天还是晚上,总会有很多学生围着他问问题,而他总是耐心讲解,家里最多的是红蓝铅笔和卷子。当学生全部散去,宁静校园里,我和外公外婆过着自己的小生活,日子简单却不单调。有时,外公会拿着他的红蓝铅笔在我作业本上圈圈画画,认真辅导我;也曾拿本成语词典,圈好成语,让我一个个背,然后他一个个提问……那时,外公也教育我要尊敬老师,在我心里种下了一颗尊师的种子,之后每次回去也会让我去看望昔日老师。那是段值得怀念的日子,也是那段日子让我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了最初的也是最深入的了解。我爷爷也曾是一名教师,与外公风格截然不同,但共同点是积极、好学,我想这也是教师最需要的。
我也很庆幸,在求学路上,遇到过很多好老师,影响着我、感染着我、激励着我,他们让教育之光照亮了我成长之路。很多情景虽时隔多年,却记忆犹新,每每想起,总是很温暖。家人积极支持我当老师,我也一直走在学教育学的路上。年华师大毕业后,在奉贤成为了一名教师,开启了教书育人的职业生涯,致力于让教育之光照亮学生的成长之路。
我变了我没变
工作后,很喜欢《我变了我没变》中的一句歌词“我做了那么多改变,只为了心中不变”。有幸从教师成为教育局公务员,从局办公室(研究室)、宣传科(团工委)到基教科,我想是机遇眷顾、组织关心、领导提携。对我来讲,变的是岗位和职位,不变的是教育情怀与追求。感恩每一段经历让我成长,感恩能到最贴近教学一线的基教科,在更大舞台追梦,力求以用心、贴心、细心的教育服务,让教育之光照亮更多学校更多学生成长之路。
刚到基教科时,因疫情全市首次实施大规模在线教学。我区举全区之力推进实施,实现了“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我也参与其中,从在线教学问答到制定规范、从演练到正式实施、从教材发放到电脑捐赠……记得在拟在线教学“十问”时,分管领导、科室几经研讨,施局最后亲自修改。在线教学“十问”加热线电话等系列举措有效缓解了家长焦虑,有序推进了在线教学实施,满足了学生居家学习需求。
年基教科的重要任务是落实国家“双减”政策,我一起参与推进。在局领导牵头下,政事协同、科室协同,一方面通过作业统筹协调机制、作业公示制度、平台监测与督导结果改进等举措,确保落实减负任务,切实让作业负担减下来;另一方面通过教学节、课程与教学深度调研、教学品质提升、集团化办学、新成长课堂建设等项目,探索育人新模式,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努力实现减负不减质、减负增效。其中,在义务教育课后服务推进中,在市教委基教处指导下,我们与学校一起研究,聚焦问题诊断与改进,注重经验挖掘与推广,保证课后服务时间,并向内挖潜、向外拓源,丰富课程资源供给,满足学生多元成长需求。也与办公室、宣传科协同,开设“双减”专栏,依托媒体讲好奉贤课后服务故事,人民日报、上海教育、学习强国等媒体报道,极大激发了学校热情。这一年,教师是辛苦的,所有教育人是辛苦的,但看到工作有序开展,看到学生幸福成长,一切值得!
到基教科后,遇见特殊教育,每次活动总是满满感动。在一次特殊教育总结展示中,当自闭症孩子用生硬话语讲述成长时,当师生与家长一起朗诵《飞向希望的天空》时,作为主持人的我和很多与会人一样热泪盈眶。遇见特殊教育,由衷为孩子们取得的点滴成长而喜悦,为特殊教师的辛苦付出而感动,也深切体会到特殊家庭是那么不易,特殊孩子是那么渴望被
转载请注明:http://www.mwoap.com/zlzbz/13390.html